分享

古文解读:《木兰辞》全文

 快乐老年435 2022-11-23 发布于北京

前言:《木兰辞》,又名《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产生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它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这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主角花木兰,千百年来,成为巾帼不让须眉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分男女,在战争时期保家卫国,在和平时期建设家园,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财富,这是当之无愧的优秀传统文化。#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此仍然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文中红色字体的对原文的白话文解释,只是一种辅助性的作用,用来辅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不能视为是对原文的翻译,更不能视为是等同于原文的现代白话文版本,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角色,所以,不要对此进行品评。

今天发布的是《木兰辞》全文的解读,后续还会继续更新和发布其他经典古文的解读,下一篇是《兰亭集序》。这种古文解读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所以,进度不会太快。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点赞,如果喜欢这种古文解读,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后续有更新可以第一时间看到。

第一阕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1、唧唧:叠字拟声词,模拟的是织布机运转时发出的咯咯唧唧的响声。

2、复:还、又、再,副词。

3、唧唧复唧唧:咯咯唧唧地一直响着,略停一会整理一下织好的布,接着还是咯咯唧唧地响。描述的是花木兰父母听到的花木兰的织布过程。

4、木兰:故事的女主角,花木兰。她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巾帼英雄之一,忠孝节义的典范,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事迹流传至今,在唐代曾被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5、当:对着、面对着,介词。

6、户:单扇门,名词。当户:表示地点的介词词组,副词性,做句子的地点状语。

7、织:织布,动词。

8、木兰当户织:花木兰在对着门口织布。为什么要对着门口呢?一是这里空气流通,空气好,二是这里光线好,看得清。

9、不:否定副词。

10、闻:听见、听到,动词。

11、机:机械、器械,此处指的是织布机。

12、杼:机之持纬者,织布机上的筘,亦即梭子,名词。

13、声:声响、声音,名词。

14、唯:也写作“惟”,都可以,都是副词,唯有、只是。

15、女:女儿、闺女,名词。

16、叹:叹息,动词。

17、息:叹气,动词。

18、叹息:动词近义词连用。两个动词本来都有不止一个语义,但是,通过这种连用,两相比较,就可以把两个动词共同的语义表达出来。

19、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织布机响着响着,忽然停下来没动静了,然后只听见闺女一声长叹。这一阕是从花木兰父母的视角去描写和叙述的。

第二阕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一阕前两句是从花木兰父母的视角去描写和叙述的,后面的句子,都是从花木兰的视角去叙述的。

1、何:什么,疑问名词。何所思:即,所思何,所思虑的事情是什么。

2、所:“所+动词”结构,把动词转换为名词。所思,即,所思虑的事情。

3、思:思考、思虑,动词。

4、忆:思念、回想、回忆,动词。

5、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爷娘)问女儿在想些什么,问女儿回忆起了什么?

6、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女儿没想些什么,也没回忆起什么。

7、帖:官府文书、公文,名词。军帖:征兵公文。

8、可汗:是四世纪以后蒙古高原游牧民族高级政治体首领的称谓,最早出现于3世纪鲜卑部落,最初这个称呼最早被用于称呼鲜卑部落的酋长,也作“可寒”。花木兰生活在北魏时期,此时统治黄河流域的北魏皇室是北方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所以,才称呼其为“可汗”,而且,此处的可汗指的应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9、点:指定、选派,动词。

10、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昨天夜里见到朝廷的征兵公文,可汗要大规模征兵。

1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事文书共十二卷,每一卷上面都有我爷的名字。

12、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我爷没有成年的儿子,我也没有个壮年的哥哥。

13、愿:想要、希望,动词。

14、为:为自己,其后省略了自己。

15、市:购买,动词。

16、鞍马:马鞍和马匹。

17、征:远行、远征,动词。

18、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打算为自己购买马鞍和马匹等物资,以后代替父亲远征。

  第三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市:集市、市场,名词。

2、骏:高大的,形容词。

3、鞍:马鞍,名词。

4、鞯(jiān):垫马鞍的垫子,名词。

5、辔头: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6、长鞭:皮质马鞭,名词。

7、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跑遍了城里的东西南北四个市场,买齐了骏马、马鞍、垫子、嚼子、缰绳和马鞭等各种骑行用具。

8、旦:在早上、在早晨,时间副词。

9、辞:辞别、告别,动词。

10、去:离开、离去,动词。

11、暮:在傍晚、在黄昏,时间副词。

12、宿:露宿、过夜,动词。

1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上辞别爷娘而去,晚上和一起征召的小伙伴们在黄河边露宿过夜。

14、唤:呼叫、呼唤,动词。

15、但:只、仅,副词。

16、鸣:鸣响,动词。

17、溅:液体受到冲激向四外飞射,动词。

18、鸣溅溅:其实应该是“溅溅鸣”,为了和“声”押韵而调整的词位,“溅溅”是动词叠用,用作副词,来修饰后面的不及物动词“鸣”。溅溅鸣,意思就是黄河湍急的水流冲击两岸或者因落差而发出的鸣响声。

19、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再能听见爷娘呼喊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流水飞溅的鸣响声。

20、至:到达、抵达,动词。

21、黑山:今呼和浩特市东南。《北史·蠕蠕传》:“车驾出东道,向黑山。”

22、头:山头、山顶,名词。

23、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早上大家一起离开黄河而北去,到晚上就到达了黑山的山头。

24、燕山:即,燕然山,指的是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当时处于柔然的统治区域。

25、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名词。

26、骑(jì):一人一马的合称,名词。现在这个字的读音被改为qi,其实不如读ji。

27、啾啾(jiū):拟声词,模拟马叫的声音

28、鸣啾啾:即,啾啾鸣,啾啾地鸣叫。

29、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听不到爷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然山下胡人的车骑啾啾地鸣叫声。

第四阕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赴:奔赴、赶赴,动词。

2、戎:军事、军事行动,名词。

3、机:时机、机会,名词。

4、戎机:战机、用兵的时机。

5、关山:关口和山岭。

6、度:度过、越过,动词。

7、若:仿佛、好像,动词。

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从万里之外刚赶到前线,就奔赴重要的作战时机,迅速地翻山越岭有如飞跃一般。

朔(shuò):北方,名词。

朔气:冬天北方吹来的寒风。

传:传送、传递,动词。

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寒光:指冬天清冷的月光,既然能够照铁衣,说明肯定是十五前后。

铁衣:古代战士穿的带有铁片的战衣、铠甲。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冬天北方吹来的寒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月圆之夜,清冷的月光照在半夜还在征战的将士身上。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们身经百战,很多已经战死沙场,人数众多的壮士们很多活了下来,十多年之后返回故乡。

第五阕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明堂:明堂,即“明政教之堂”,是古代帝王用于布政、祭祀的重要礼制建筑。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花木兰和其他将士们归来后觐见天子,天子坐在明堂之内接见了他们。

3、策:本义为策书,指古代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发布其他敕令的文件。引申为策命,用作了动词。

勋:功勋、特别大的功劳,名词。

4、转:次、回,量词。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5、策勋十二转:策命功勋十二次。

6、赏:赏赐、奖给,动词。

7、赐:赏赐,动词。

8、赏赐:动词近义词连用。

9、强:这么多,形容词。比如,三分之一强,三分之一这么多。

10、赏赐百千强:赏赐了几百次上千次这么多。

11、用:需要,动词。

12、尚书郎:官名,魏晋以后在尚书台(省)下分设若干曹(部),主持各曹事务的官通称尚书郎。

13、驰:疾驰、车马疾行,动词。

14、千里足:亦即,千里马。

15、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她不需要尚书郞这种高官利禄,只愿跨上千里马,疾驰回家,送我回到故乡。

第六阕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郭:在城墙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名词。

2、相:相互,副词。

3、扶:搀扶、扶持,动词。

4、将:扶持、扶助,动词。

5、扶将:动词近义词连用。

6、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爷娘听说闺女要回来了,相互搀扶着走出城郭来远迎她。

7、姊:姐姐,名词。

8、理:整理,动词。

9、妆:妆饰,名词。

10、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姐姐听说妹妹要回来了,对着门口匆匆整理朱红的妆饰来迎接她。

11、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小弟听说姐姐要回来了,霍霍地磨好刀准备杀猪宰羊招待姐姐。

12、阁:闺阁,女子的卧室,名词。

1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打开我闺阁东边的门,坐在我闺阁西边的床上。注意这里的东阁和西阁,并不是指东边的阁楼或西边的阁楼,而是指阁楼的西边和东边,这是古汉语表达中的一个特色,表示地点的方位副词修饰名词的时候,可以位于名词的前面,比如,中山,指的是山中,再比如我们国家现在的名字,中国,它最原始的意思就是国中。

14、著:同“着”,穿着,动词。

15、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脱下我行军作战时的战袍,穿上我之前穿的衣裳。

16、鬓:颊发,两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名词。

17、云鬓:美如云朵般的鬓发。

18、帖:同“贴”,粘附、附着,动词。

19、花黄:古时女子的面饰,用金黄色纸剪成花鸟星月等贴在额上,名词。

20、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梳理自己那美如云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头上贴上花黄。

21、火伴:古代兵制十人为一火,火长一人管炊事,同火者称为火伴,现在称为伙伴。

22、皆:全、都,副词。

23、惊:惊讶、惊奇,动词。

24、忙:慌忙、惊慌,动词。

25、惊忙:动词近义词连用。

26、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出门再来见伙伴们,伙伴们都大吃一惊。

27、同:共同、一起,副词。

28、行:出行、远行,动词。

29、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和木兰一起出行十二年了,从来都不知道木兰是一位女郎。

第七阕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扑:扑击、扑打,动词。

2、朔:应通“搠”,用力推,动词。

3、扑朔:动词近义词连用,相当于“扑腾”。只有知道了这种语法结构形式,对于扑和朔这两个字的解读才会有一个方向,不然思维就如同迷路了一样,迷茫而不知所向。

4、迷:通“眯”,眼皮微微合拢,动词。

5、迷离:动词反义词连用,相当于“开合”。眼皮微微合上又张开,描写的是眼睛不断地一张一合,不断地一眯一眯的样子。解读“迷离”和解读“扑朔”是同样的道理,只有知道了这种语法结构形式,对它们的解读才会有一个方向,才能精确地搞明白作者究竟真正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否则根本没有头绪,根本不知道这句表达的是什么。

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把兔子耳朵提起来之后,雄兔的四只脚会不停地扑腾,往人身上蹬,而雌兔则会不断地眯眼睛。这就是成语“扑朔迷离”的出处。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辨别出真实情形。

7、傍:依附、紧靠,动词。

8、走:跑,动词。

9、安:如何、怎么,疑问副词,相当于how。

10、能:能够,助动词,相当于be able to。

11、辨:分辨、辨别,动词,distinguish。

1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紧靠在地面上快速跑,你又如何能辨识出我是雌的,还是雄的。

据史书记载分析,花木兰生活在北魏时期,战争背景是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然后,北魏与北方柔然部落之间进行了数年的激战。在公元424年-公元449年共计25年的时间里,拓跋焘共计对柔然发动了13次进攻,双方之间战乱不止,十分惨烈。随后拓跋焘击败了柔然,统一了整个北方,又在与南朝宋国的作战中获得了胜利,让北魏的实力达到了顶峰。《木兰辞》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也证明了花木兰一直是在北方进行作战。

据说,花木兰是河北魏郡人,父亲名叫花弧,家中还有母亲、姐姐、和弟弟。少年时期的花木兰就非常懂事孝顺,会为父母分担许多家务。面对柔然的进攻,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

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在中国,《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人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这首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读过之后,能让人切身感受到花木兰身上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气。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土壤,多阅读和体会这种语言文字作品,可以培养起我们深厚的学识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

我对古文所作的这些讲解,都是遵循着严格的语法规则进行的,这些语法规则一方面可以帮助我理清每一个字的词性、功能和语义,同时,还是我的理解方向,就如同在古代,在漆黑的夜晚,给茫茫大海中的水手们指示方向的北极星一样。比如,这篇文章结尾处的“扑朔”和“迷离”这两个词组,之前对于它们只能是大概地好像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究竟每一个字和每一个词组是什么意思,如何构成的,并不知道,也没人讲过,这次解读这篇文章,首次以这种科学的语法手段对其进行分析之后,才真正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这篇古文讲解所运用的语法知识,在《英语语法构建和传统文化研究》一书中都有着详细的阐述。这本书分为上下册,分别是对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的探索和总结,上次阐述的是英语语法构建,下册是以《诗经》和《尚书》的解读为载体,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我们的国学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索,打造了一条能让每一个人都能成才的通天大道。书中对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探索,把两种语言共同且相同的底层逻辑进行了深度发掘,以一种极其清晰的方式阐述了人类语言的运作模式,由此可以让我们以一种高维度地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纵览人类文明和历史。

这本书适合需要学习英语和国学的初中、高中、大学,以及成人,它可以让你学习到最科学的语法知识,给你清晰地理清各种语法概念,讲解各种语法现象,帮助你构建其自己头脑中的语法体系。书中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构建起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式,可以让我们知道如何去思考,而且,不仅是可以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理解这种文本,还可以让我们阅读过这种文本之后,就能学会如何写出这种文本,因为书中的语法理论极具实用性和使用性,学到的语法知识可以马上、直接、立即地用来指导我们去学习英语和国学。不管是学英语,还是学习国学,这本书都不容错过,有兴趣和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前往孔网搜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