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时候,其父母就给他报了很多早培班,兴趣班,他根本忙不过来,直呼精力不够用,但其父母却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其忍住,熬过去就好了。 先生知道后,即跟孩子父母道:“儿童自有儿童的格物致知,只是他们力行起来无法像圣人那样在什么事上都能熟练如一,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最好不要给他们太多的负担,要让其有足够的的时间和精力在简单的事上去游刃有余的欢喜修身,筑牢德根,完善品格。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棵树的话,早期要做的就是减少精神外耗,删去繁枝,有重点的去养根,根养夯实了,以后去做什么都容易,找到自己的热爱也自然,因为那不过都是良知的发用流行。 举个例子,教孩子诵读如儒道经典时,要想让他欢喜去读,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量不要多,他能两小节,就只让他读一小节,好让其精神力量有余,神明常有自得。一小节一小节的反复诵读,越精熟他越觉得游刃有余,仿佛玩弄于股掌之间一样好玩儿,这样自然日进一日;其次则是,读时沉下心来,全心全意,不要快,要持其志,无暴其气,不要有速成之心,'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很多父母有事固忙,无事亦忙,自己都没有一个主宰,天天上气不接下气,如何能教得孩子?王阳明先生对此即道——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假如一个人主宰不定,一生其气总是向外奔放不止,无法收敛,三分气在千般用,不知置身一处,制心一处,常凝聚于一,自然一日无常万事休。而主宰定的人则不同,无论如何酬酢不息,都能以分定,良知莹彻,主宰定而从容应对,外面做再多不仅不累心,反而以致良知为头脑,还能养得此身心。 王阳明先生还道:“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 婴儿未孩的时候,人的天德是圆满的,婴儿期一过,人就有了各种得失心,意识心,小我心,以此,从孩童时起,很多人的生命大树就需要重新筑基了,这个时候假如掺杂了很多人为刻意的技能培训,添加了很多耗人精力,没有头脑的外好,自然不能育其德根,致使精神日渐外漏,生命生机倍受打击。 如果孩子很累,感觉没有生机,父母就要反过来想想,是否是给孩子添加的没有头脑的繁枝太多?是否要及时删去一些,好让他把精气神,营养留着去厚养其德根?到得德根日夜滋长,生气日完,自然枝叶日茂,孩子随性从容开花结果,就是不求自来的余事罢了。 初学时的功夫最关键的是立志专一,在简单的事上专注于良知的涵养,外好少一点,小事上做实念念不忘存天理,起心动念不离德,不将迎意必固我,不迁怒,不贰过,不怨天尤人,行有不得,常反求诸己的功夫,如此养得根实了,外在长出的繁枝多,生出的外好多,也不过是良知的发用流行,并不为生命之累,很多时候还能反过来养得此根,'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著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岂以在外者之闻见(外在的末节技能亦如是)为累哉!’ 王阳明先生又言:'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早期懂得助力孩子在专良知德性涵养上下功夫的父母,就懂得帮孩子减负做减法,替孩子剪去繁枝,固本培元,孩子自然一天比一天知道自己德上的不足,品格的不完善处,进而主动自我完善,日新一日,这便是'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自入惟精而惟一,根肥沃了,不愁未来没有花叶果实;早期帮孩子专注于知识见闻,外技末能的父母,助力孩子向外谋虚逐妄,任繁枝末节抢走孩子生命根干的营养。只管外在一时的好看,孩子底子越来越虚却不以为然,父母和孩子都自欺欺人的以为一天比一天进步,一天比一天有余,这就陷入了'为学者日益’的虚幻,到最后根部营养不够,支撑不住繁枝装饰时,自然说倒就倒。正所谓:'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王阳明先生进一步道:'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虽从事于学,只做个'义袭而取’,只是行不著,习不察,非大本达道也。’又曰:'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