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身冷汗的气管插管

 麻醉MG 2022-11-23 发布于山东

骨科手术间,患者80多岁。由于年岁比较大、又是大手术,麻醉科主任带着一个主治医生和一个年轻医生一起为患者实施麻醉。

为了让年轻医生有更多锻炼的机会,也让主治医生早些培养独立自主的控场能力,麻醉科主任就让他俩操作,全程只是在旁边盯着。

麻醉科医生的控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麻醉科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打麻药,打麻药只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更重要的任务,是保障患者的手术麻醉安全。

手术中,不仅要及时发现异常,更要将手术中所有事情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做到运筹帷幄。这就相当于战场上的总司令,对大小事物都要了如指掌才能做到控制局面。

患者本身有脑梗病史、高血压,心脏也不好,肺部有肺气肿。好在患者最近肺部没有急性期症状,如果有急性期症状,任谁也不敢为他实施手术。

麻醉诱导开始,满口糟烂的牙齿为接下来的麻醉插管蒙上一层阴影。

主治医生问年轻医生,你来插管,有信心没?

有。

年轻医生怕啥呀,正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随着麻药起效,患者的自主呼吸消失了。主治医生一个眼神,年轻医生意会,开始插管。

插管过程中,主治医生、麻醉科主任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真怕他把患者牙弄掉。虽然是给患者治病,但现在的医患关系,谁也不敢弄出点儿事来。

年轻医生用喉镜挑了一下,嘴里嘟囔道:只能看见会厌啊。

主治医生安慰他:别着急慢慢来。

年轻医生虽然什么都不怕,但这个时候也有点儿紧张了。他也知道,这个时候马虎不得。一旦缺氧,那可要出大事的。

换了一个角度,据他说看到声门了。于是,主治医生把气管导管递给了他。

插进去的时候,不太顺利。但既然插进去了,而且又是“看着声门”插的,想必问题不大。于是,主治医生用听诊器停肺部。

尽管气囊已经打气了,但还是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噗噗”的声。

气管导管内,肉眼可见的雾化变化,加上双肺也传来似乎是呼吸音的声音,主治医生和年轻医生都在想:不会是有痰吧?

气管插管是大事,麻醉科主任全程紧盯。此时发现异常,早已悄然现在患者头部附近,看着他们二人的处置。

监护仪上没有二氧化碳波形,这让麻醉科主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顺势拿过听诊器,左右肺尖区、肺底区以及胃区都出来“噗噗”的声音。这样的特殊情况,是很少见的。再一看患者非常瘦,麻醉科主任高度怀疑是传导音。

由于患者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插进去的管子不敢轻易拔出来。从患者明显的桶状胸和肺气肿,就能看出问题。如果恰好发生了寂静肺,万一再次插管插不进去,就有可能出大问题。

一把接过喉镜,麻醉科主任亲自查看导管去哪里了。此时,就不是培养年轻医生的时候了,患者生命最重要。

当看到气管导管向后延伸进入食道后,纵然身经百战,麻醉科主任也是一身冷汗。但他没有说什么,拔出气管导管,立刻将另一根新的导管插进了声门。

看到主任亲自插管成功,年轻医生一边帮着固定导管、一边不忘学习地问:主任,气管导管明明有雾化变化呀,停诊好像也有声音,你怎么判断不是在气管内呢?

麻醉科主任说:确定气管插管,首要的就是直视下看清楚气管导管。要亲眼看着进入,这是最保险的。另外,呼气末二氧化碳也是非常重要的。

接着继续说:以前,没有二氧化碳监测的时候,大家都靠听。肺部四个停诊区加一个胃区,基本都能确定导管在不在气管内。但是,非常瘦的人除外,因为非常瘦的人传导音很强。即便在胃里,也有可能有非常强的声音。

听到这里,连同主治医生都一起点头称“学习了”。

手术中,患者的胃果然由于充气的缘故变得比较大。

虽然是麻醉工作中各种日常中的一件事,但麻醉工作就是这样:千万不能出事,哪个环节出问题都是大事。


学术文章、科普文章约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