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讨好型人格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23 发布于广东

一个家长问我:面对性格强势的玩伴,孩子担心对方不和自己玩,总是顺从。

这种社交方式有问题吗?该怎样改变讨好型性格?

家长描述说孩子身边的两个朋友,会有点排挤她,总是动不动跟她说:“我们不跟你玩了。”

孩子总是跟着他们,什么都听他们的,表现得很顺从。

家长担心这样的互动会不会有问题,因而提问。

1

不贴标签

我们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孩子这种相处模式,有没有问题?

有没有问题,关键要看孩子的感受。

人际关系模式有很多种,只要双方或者三方都觉得舒服,至少不别扭,不难受,个人认为就不能武断地觉得有问题。

小孩子的关系,原本就是今天闹翻了,明天又和好了,一起打打闹闹,啥事没有。

“我不跟你玩了。”

“我们绝交。”更是挂在嘴边的话,稍有不顺心,张口就来。

第二天,还是照常说说笑笑。

孩子不觉得委屈,但是家长替她委屈,孩子可能就真的觉得委屈起来了。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而非人格障碍。

讨好型人格的人,性格表现主要有:

习惯性主动道歉、迎合他人、没有自己的原则;

不懂得拒绝、害怕给别人添麻烦、默默承受;

内心自卑,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等。

对照一下就会发现提问中的孩子,远远没达到讨好型人格的程度。

她只是会在别人拒绝她的时候,继续追着对方玩,原因大概就是:我想跟他们做朋友,我觉得跟他们在一起开心。

看起来脸皮挺厚的,自己想要的朋友就去争取,大部分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反而做不到。

先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教会孩子尊重自己的感受,即可。

孩子过早地认同自己就是“讨好的、自卑的”,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2

讨好型人格解读

那么我们就借这个机会,展开说说“讨好型人格”这个话题。

讨好型人的行为,大部分是被恐惧、害怕支配着的,害怕被抛弃,害怕被讨厌,害怕失去关系。

做什么,能心里踏实,能少些恐惧,便会去做。

甚至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的。

内心不想道歉,觉得自己没有错。

但害怕对方生气了从此不搭理自己,于是还是违心的开口道歉。

讨好型的人会活得很累,因为自己的生命力一直被压抑着,得不到滋养。

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唯有向标准认同,做到了,被他人认可了。

那一刻自己的存在就被确认了。

就像一个总是疲于奔命的人,很难留意到两旁道路上,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风景。

每一天过得像完成任务,却又不得不去完成这些人际当中的艰巨任务。

大部分时候,他们是不开心的,内心委屈、压抑,无力的。

3

讨好型人格的特征

①害怕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害怕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自动地将自己放在弱势的位置,觉得自己的想法微不足道,不值得表达。

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他人接纳,更害怕他人的攻击,所以总是把自己真实想法藏在心里。

然而,另一方面,又非常渴望其他人能够看见自己,认可自己。

因而默默付出,希望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刻,其他人能把自己放在心上。

②习惯主动道歉

喜欢道歉,甚至已经道歉成了习惯。

“对不起。”

“我的错。”

“都是我不好。”

在大多数关系中,甚至是跟陌生人的关系里,也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下意识地想要道歉。

即使自己并没有做错,也忍不住道歉,才能安心。

因为害怕产生冲突,希望用道歉快点结束冲突。

哪怕内心很委屈,也都只是嚼一嚼,咽下肚里去。

③习惯迎合他人

“你说得很对。”

“你真的好厉害。”

“我就想不到你这样的观点。”

习惯迎合他人,认同他人的想法,发自内心地觉得别人都比自己优秀。

这种迎合,来自内心的胆怯,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厉害,会把自己贬得很低。

总是担心别人不高兴,无论多么放松的场合,有一根弦,一定是在绷着的,保持着察言观色,留意着他人的喜怒哀乐。

但是却忘记了自我的情绪,自我声音是什么。

活得小心翼翼,而不是自信满满,在人群中总是显得很不自在。

④不懂得拒绝

不懂得拒绝,过度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评价,想尽办法收获好的评价。

因而不敢拒绝他人,担心一旦拒绝他人,他人就会十分厌恶自己。

更有甚者,拒绝会让他们内心背负沉重的内疚与负罪情绪,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为了心安,宁愿选择吃亏,多干活。

⑤缺乏原则和底线

在人际交往中,讨好型人格总是忽略自己。

为了和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在交往中,常常会变得没有原则和底线。

简单而言,就是没有节制地出让自己的利益。

做任何事情都以取悦别人为目的,守不住界限,允许别人在自己的生活里指手画脚。

另一方面,又因为对亲密关系的强烈渴望,经常突破别人的界限,常常因为别人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而受伤。

4

如何改变"讨好"的心态?

a.了解自己的关系模式

需要先看到自己在关系中的讨好,才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性。

讨好型人格不是障碍,只是一种人际关系模式,严格意义上上,不是坏的、错的。

正视这一点,看到自己在关系当中的不安全感,害怕被抛弃的焦虑,才能一步步尝试停止这一模式。

b.学会说“不”,建立边界意识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并不意味着自私。

或许你可以找一个安静的、不被打扰的地方,回忆你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所做的事情,并列出——哪些是你不喜欢的,但是不自主去帮别人做了的事情。

然后,写出你为什么不想做这些事情。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事情都违背了你的原则。

要他人看见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原则和边界,首先需要自己尊重自己,看见自己。

c.接受初次拒绝别人的内疚感

改变习惯的开始总是艰难的。

由于习惯了以别人的情绪为中心,所以很难将拒绝说出口。

当你拒绝别人的时候,不用内疚,不用抱歉,因为他会找另一个可以帮忙的人,或者另一种解决办法。

如果你还是还是心软了,可以从反面想象一下事情的后果:我又帮忙做了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事后我又会后悔、抱怨、不舒服……

然而,事情总是可以解决的,对方会找到别的办法。

对方如果知道,我是勉强答应的,应该也不会很开心。

假以时日,拒绝慢慢就不会那么艰难,特别是当你发现:

关系并没有因为自己拒绝而破裂,维护自己的边界和感受的信心,也会一步步坚定起来。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6000小时以上。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