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去世前,面色灰黄、嘴唇呈青紫色,对贴身护士说了八个字

 若悟369 2022-11-24 发布于安徽

从1975年年底开始,毛主席几乎不能再走路,哪怕从卧室到客厅都需要人搀扶才行。

可即便身体状况到了如此程度,他依旧把国家放在心上。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忍着病痛会见了基辛格、尼克松与巴基斯坦总理布托。

在生命最后一天,他已经无法张嘴说话。

可他仍旧靠着两个动作让卫兵懂了他的心思——他还要再看一个日本人的资料。

文章图片1

最后一年

1975年12月2日,毛主席在书房会见了基辛格。

基辛格头句话是寒暄,询问主席身体怎么样。

主席笑了笑,用手指向了自己的脑袋:“这部分工作很正常,我能吃能睡。”

随后又拍了拍大腿:“部分不太好使,走路时有些站不住。肺也有点毛病。”

他看向基辛格的眼睛,开起玩笑:“我是为来访者准备的一件陈列品。我很快就要去见上帝了。我已收到上帝的请柬。”

“不要急于接受。”基辛格也笑了。

毛主席的身体无法让他继续说话,于是他在纸上写出回应:“我接受Doctor的命令。”

这是主席的语言风格,爱用双关来表达幽默,一举点出基辛格兼具博士与医生的身份。

文章图片2

稍微缓了缓,毛主席和基辛格聊起了正事,对话仍带着自嘲的毛式幽默。

他举起一个拳头,竖起大拇指对基辛格说这是美国。

随后露出小拇指说:“我们是这个。”

基辛格连忙笑着摆手:“军事力量不能决定一切,中美双方有着共同的对手。”

主席用英文在纸上做了回复:“对。”

这就是毛式幽默的作用,用自嘲来试探对方的真正态度。

文章图片3

次年2月,尼克松夫妇再度访华。

那时毛主席重病初愈,身边的人都劝他不必再亲自见尼克松,毕竟那时对方已不是总统了。

主席还是强撑起身体与尼克松会谈了近2个小时。

交谈中,主席常常需要缓缓才能继续开口,于是经常先把观点写到纸上。

这让尼克松不禁感慨道:“无论别人怎样看待他,谁也不能否认他已经战斗到最后一息了。”

文章图片4

主席与尼克松在会面里谈了很多。

美国关系、哲学观点……

主席的身体不能支持他连续说话,可他的脸上却洋溢着兴奋的光辉,无法言说的便挥笔写在纸上。

当会谈到了尾声,主席身体已经到了极限。

可他依旧用有些颤抖的手端起了茶几上的青瓷杯,用笑容示意尼克松碰杯。

尼克松初时没懂这项中国风俗,随后才举起茶杯碰杯。

主席最后说道:“我们是几十年的隔海老冤家啦!不是冤家不聚头,不打不成交嘛!我们应该为冤家干一杯!”

在主席离世后,尼克松还为这位“冤家”落泪:“1972年在北京会见时,我们两个作为代表完全不同的哲学观点的领导人都认识到,中美友谊已成为对我们两国利益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了。”

在尼克松图书馆里放着十尊世界政治家雕塑,为首的便是坐在沙发上的毛主席。

文章图片5

1976年,主席的身体已经很糟糕。

因为长年累月的操劳,身上诸多肌肉已经萎缩,膝关节无法打直,因为心肺病的困扰,也常常处在缺氧状态。

可他仍旧放不下肩上的担子。

1976年5月,巴基斯坦总理布托来访我国,他刚到便表示想见见主席,但因为主席正在医院治疗,未能如愿。

5月27日,布拖即将结束访问,再度提出了请求。

当秘书将消息传给毛主席时,他才结束手术没几天,还刚吃了安眠药。

可主席没有丝毫犹豫便答应了会见。

上次与布托见面是两年前,再度相见主席热切地问询老友身体如何。

听到布托回答很好后,主席自嘲自己身体已经哪都不好了。

布托说道:“主席创造了伟大的历史,你高举着人民革命的斗争旗帜。”

主席对赞誉很是平静:“我没有做出多少成绩。”

这次会面是主席最后一次会见外宾,只有几分钟,但仍让布托印象深刻。

他在主席离开时毫不吝啬自己的崇拜:“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他们占领了舞台,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篇章。”

文章图片6

心之所系

毛主席在延安时说过一句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

主席也确实在生命最后时刻做到了这一点。

主席离世的前一天都在病房里,全身插满了管子,整个人处在时而昏睡、时而清醒的状态。

每当醒来,他便让人拿书或者文件过来。有时候看不清,便让人念给他听。

他离开前,醒来了11次,书看了11次,一共2小时50分钟。

文章图片7

主席对书籍的热爱与年轻时如出一辙。

土地革命的时候,他苦于找不到书读,于是写信向上海党中央求书。

他在信里真挚写道:“知识饥荒到十分”、“我们望得书报如饥如渴,务请勿以小事弃置。”

在井冈山时,他更是看到书双眼便放光,遇见打下了土豪便让警务员帮他找书。

后面甚至定下个规矩,每打下一个地方就要让专人把当地图书馆好好看护起来。

在长征时,因病而躺在担架上的他也手不释卷,研读《国家与革命》等多部书籍。

主席离开时,人们从菊香书屋清理出的书籍便有9万多册,读而未藏,不慎遗失的书籍则不可计数。

其中有诸多书籍都留着他的批注与圈画。

他对书只有一个观点:有用。

他不仅读马克思,也读唯心主义的书,甚至还读蒋介石的书。他说要学习反面的东西才会明白对方差在了什么地方。

有人读书是为邀名,有人读书是为谋利。

而在生命最后关头仍旧读书的毛主席则用一个行动表明自己为何读书。

文章图片8

在主席最后一次醒来时,他已经虚弱得无法说话,只能用动作表明自己的想法。

起初主席用铅笔在纸上划出了三道线,颤抖的手指让线条歪歪扭扭,可没人能领会主席的意图。

见人们没懂自己的想法,主席有些着急。

稍缓了一会恢复了点,勉强用手敲了敲三下床头。

这番举动仍旧让人们一头雾水。

直到主席的贴身护卫在门外思考了一会才明白了主席的意思——他要看日本首相的资料。

那时日本正在大选,现任首相叫三木武夫,敲击木头三下正是三木的意思。

护卫连忙跑到主席跟前确认:“主席,您是不是要看有关三木的消息?”

主席马上欣慰地点了点头。

听三木的资料时是下午4时37分,这是主席最后经手的一份文件。

当他再一次陷入昏迷后,再也没有醒来。

文章图片9

最后岁月

对于毛主席最后的岁月,贴身护士孟锦云有很多记忆。

在孟锦云眼里的主席是幽默又固执的老人。

她记得有次在主席看完电影《创业》后,想写一封回信。

可不停抖动的手让他的字变得歪歪扭扭。

写完后,主席将回信递给孟锦云,让她瞧瞧有没有问题。

“不要求……这后面的字是什么呀?实在看不清楚。”

孟锦云没看出主席最后的一些字,那时主席已经快用光了力气,笔也颤得最厉害。

主席见状便拿回了批示,说再写一遍。

“这下子我看清楚了,您写字手抖得那么厉害,以后就别写了。您说,我们给写不就行了吗?” 孟锦云有些心疼主席。

主席固执地拒绝了:“还是我自己来,不能以嘴代劳。”

孟锦云说这就是主席的性格,只要他能做的,就一定要自己去做。

在最后的日子里,主席是不大愿意打针吃药的。

原因也简单,他觉得治病也要“自力更生”,用药打针那就是请“外援”了。

可他那时的身子已经撑不起他的理想,到后面甚至到了无法进食的地步。

孟锦云瞧着主席越发虚弱的身体有些心疼。

她劝主席用鼻饲管维持营养:“主席,您别老不听医生的意见,人家刘伯承身体不比你好,用了鼻饲管,效果特别好。您老说靠自己的抵抗力,您没有营养,怎么有抵抗力呀。”

主席不答。

可孟锦云没有放弃,多次劝说后,主席的态度才有了改变。

文章图片10

那一次,主席缓缓睁开眼睛平静地说道:“那就试试吧。”

当用上鼻饲管后,主席第二天感受到了身体的变化,变得开心起来。

他笑着对孟锦云说道:“小孟呀,你比我懂得多,我得听你的了。”

孟锦云也很开心,之前主席可能五六天都说不了什么话的。

“您就得和医生好好配合,您的病会治好的。您不是听我的,要听医生的。”

文章图片11

1976年9月,孟锦云请假回家休息,可刚离开中南海没多久,便有人让她立刻返回。

孟锦云心头疙瘩一声,立马跑回中南海。

她赶回去才知道主席犯了心肌梗塞。

主席的脸色变得灰黄,嘴唇呈青紫色。

医生忙着抢救,政治局的人也在一旁。

经过20多分钟抢救后,主席的心跳从每分钟110次降到了80次。

见到主席再度睁开眼睛,所有人才松了口气。

后面的日子,孟锦云寸步不离。

文章图片12

主席最后一句话是对孟锦云说的。

9月8日晚7点10分,主席的呼吸突然变得急促。守在一旁的孟锦云立马呼唤医生,并为主席按摩胸部。

她听到主席从喉咙里发出很低的声音:“我很难受,叫医生来。”

医生赶来时,主席正在扯鼻管。

人们连忙为主席取出输氧管,并未主席戴上输氧气。

可一番操作下来,主席又陷入了深度昏迷。

医务人员立马进行抢救,四个多小时后,大家都知道,主席回不来了。

“我很难受,叫医生来。”就是为国操劳一生的毛主席临终前最后的话语。

文章图片13

9月9日下午4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布了毛主席逝世消息。

一个记者写道:“9月9日下午4时这一悲痛时刻,似乎地球也停止了转动。”

在主席离世当天,联合国总部便降半旗致哀,这是历史上罕见的速度。

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对主席的功绩进行盛赞:“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决心将继续鼓励今后的世世代代。他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是我们时代最英雄的人物。”

美国时任总统福特在唁电中写道:“毛主席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对历史的影响将远远超出中国的国界。”

国务卿基辛格则对老友表示怀念:“我的孩子们谈到流行音乐歌手身上有一种'颤流’,我承认我自己对此浑然不觉。但是毛泽东却发出了力量、权力和意志的'颤流’。”

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崇拜:“毛泽东主席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创造者之一,是给中国人民指出走向新的未来的道路的人。”

主席临终前还关心的日本首相三木武夫则说道:“毛主席作为世界的大政治家在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业绩。”

文章图片14

对主席的赞扬并不局限在政治领袖中。

主席离开当晚,一些马列主义同志自发在联邦德国举行了火炬游行。

他们的标语上写着:“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光荣永远属于毛泽东同志!”“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万岁!”

埃塞尔比亚则有10万人借着“革命日”两周年纪念的机会,举行毛主席大游行,堪称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纪念游行。

曾接纳无数我国革命人士的法国,则有1万多人去往巴黎公社社员墙前悼念主席。

巴基斯坦画家马哈茂德·巴特则花费六小时为没有画像的悼念人群手绘了一幅巨大的毛主席像。

在毛主席离开后,有123个国家发来唁电或唁函,105位国家代表人去往中国使馆吊唁,53个国家降半旗致哀,还有诸多正在召开的国际会议也停止讨论,起来为毛主席悼念。

毛主席离开了我们,可他的精神从未离开过。

信息来源:

新华网《历史上的今天:毛泽东逝世》

中新网《毛主席如何读书:蒋介石的书也读 逝世前仍看书》

中国共产党新闻《1976年毛泽东最后一次关注国际消息 在木床上敲了三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