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政要怎么看毛主席?英前首相:他总是从世界战略角度跟我谈话

 wxt208 2022-09-01 发布于山西

“这样伟大的政治家,一百年只能出一个。”

“他是一个对目前世界局势的形成和他的国家的变革作出了决定性贡献的历史人物。”

“他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全体被压迫人民的英雄‚一切寻求通向自由和尊严的道路的人们的解放者。”

“他的形象远远超过中国的辽阔边界,他的影子(追随者)在地球上广泛地出现,在本世纪的历史上影响深远。”

“他的斗争超越了他所在的洲,他的影响扩大到了地球上的所有地方,从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文章图片1

以上这些评价来自世界各地,是各国友人对一位伟人的评价,那位伟人不是别人,正是毛主席。正如罗斯·特里尔在他1980年出版的《毛泽东传》中说的那样:

“毛泽东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世界的,他的影响早已超出了他的国家。”

毛主席在国内的地位及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非同一般。接下来,我们就通过毛主席和同时代西方政要间的交往,来窥探一二毛主席当年的风采。

基辛格:高深莫测的主席

自从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就一直想发展和中国的关系,然而1970年美国出兵柬埔寨的行为,却引起了中国的激烈反应。毛主席发表“五二○”声明公开谴责美国暴行,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文章图片2

尼克松看到这篇声明后很沮丧,交给基辛格研究后,他以个人见解指出:“大洋彼岸那位领袖没有把话说死,没有对尼克松个人进行批评,说明中美关系的大门并没有完全合拢。”

果然,10月1日国庆节,埃德加·斯诺夫妇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站在毛主席身边检阅游行队伍,还拍了照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头条发表。斯诺是美国人,此前从未有过这种先例,此事背后的意义不言而喻。不过,此时的基辛格却没察觉到中方释放出来的信号。

毛主席看出西方人的粗心大意后,在两个月后又一次邀请斯诺见面,请他代为传话:“我愿意和他(尼克松)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

直到此时,基辛格才领会到了毛主席的真正意图,以及两个月前自己的疏忽:“毛是想以此(让美国人站在自己身边检阅游行队伍)为象征,表示现在他亲自掌握对美关系。但是,这在当时真是一种远见卓识。我们在关键时刻理解不到他的真意。

也正因此,对于毛主席,基辛格颇有高山仰止之感。后来和毛主席见面后,他越发感觉到毛主席是真的“高深莫测”,每次见面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图片3

蓬皮杜:他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1973年9月11日下午,时任法国总统乔治·让·蓬皮杜应中国政府邀请,对我国进行了访问,并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当晚,周总理还专门给他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欢迎晚宴,说:“我们可以交朋友”。

此时中法建交已经9年了,不管是蓬皮杜还是前任总统戴高乐都一直希望能来北京,“会一会已成为神话的毛泽东”。可惜,戴高乐在来华前不幸猝死,没能如愿。蓬皮杜这次来华,就想着“完成戴高乐的遗愿”。第二天周总理写给毛主席的简报中就明确提到:

“蓬皮杜访华主要是想在国内巩固他的地位,认为最大的荣誉就是主席见他。”

9月12日下午五点,蓬皮杜访华的“重头戏”开场,他在中南海游泳池旁正式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毛泽东主席。

文章图片4

蓬皮杜为毛主席送上了一幅艺术壁毯,并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我为能有机会和你见面感到非常的荣幸,因为你是使世界改变了面貌的人。

毛主席对法国还是很重视的,因为法国崇尚独立自主,不愿意受美帝的控制,他直言不讳的指出:“当前中法两国的共同点就是反对'美苏共管’和外来干涉。

蓬皮杜对毛主席这话很赞成,说这个世界上存在“两个政治和经济超级大国”,它们的存在对其他国家是“威胁”。

很明显,当时的法国作为“老欧洲”,是不愿意永远作为美国的附庸的,要不然当年也不会宁愿将自己发起并推动的“欧洲防卫共同体”搅黄,也不愿意让未来的“欧洲军队”整合到美国领导的北约中去。

毛主席对欧洲的未来还是比较看好的,但也根据当前的局势指出了欧洲面临的问题:“欧洲最大的问题就是分裂,容易被超级大国各个削弱。

文章图片5

毛主席对国际形势的敏锐研判、阐述,和战略性的分析让蓬皮杜对他更加敬服,他知道,毛主席一生只出过两次国,还都是去的苏联,在这种情况下,他对欧洲面临的情况洞若观火,眼光不可谓不高超,蓬皮杜因此更加坚定了要发展对华关系的决心。

希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两国早在1954年就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却直到1972年才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推动外交关系升格的,正是英国当时的首相爱德华·希斯。

和蓬皮杜一样,希斯也很希望能和毛主席见一面,在他看来,毛主席在那般艰苦的条件下,硬生生的统一了拥有数亿人口的中国大陆,并搞出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实在是一位伟人。

文章图片6

按照议程安排,希斯本来打算1974年1月访问中国的,他也将成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英国首相”,结果因为大选访华行程被迫推迟,大选后他本人也从“首相”变成了“前首相”。

不过,中国政府并没有因为希斯不再是首相了就取消对他的邀请,仍然欢迎他来华访问,毛主席也在1974年5月25日亲自和他进行了会晤。

在希斯的想象中,毛主席应该是个严肃、充满威严的人,但真正接触下来他才发现,毛泽东“是一位非常令人愉快的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比如,在希斯下飞机时,外交部门虽然为他安排了盛大的欢迎队伍,但却没安排仪仗队,毕竟希斯已经是“前”首相了,让他检阅的话,现首相威尔逊可能会不高兴。

毛主席知道后,就说:“我看还是要有的。”还对希斯说:“我是投你的票的。”外交部门因此决定,待希斯离开中国时,给他补上一次检阅仪式。

文章图片7

毛主席这种对待“老朋友”的态度让希斯很是受用和感动,通过交谈他得知,毛泽东一直都很希望欧洲能团结起来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第三极,毛主席本人也很赞赏他1973年时推动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决断,甚至还说:“你们欧洲强大起来,我们高兴啊!

一年后,希斯又一次来到中国并和毛主席进行了交谈,天南海北地聊了很多的问题。两次和毛主席见面、交谈,让希斯确定了一件事:“他总是从世界战略的角度跟我谈话。任何问题都不能只从本身的角度去考虑,每个问题都必须通盘考虑。

施密特:他的思想是一块“宝贵的石头”

1975年10月,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应周总理邀请对我国进行了访问。他不但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联邦)德国总理,也是唯一一位见过毛主席的西德总理。

文章图片8

此时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口齿不太清楚,腿部也不听使唤,他甚至都不能走过去欢迎施密特一家的到来,连坐下都需要人搀扶。

然而,当施密特真的和毛主席交流时,却发现他的身体虽然已经很苍老,思维却是异常的活跃。两个人先是互相恭维了一句,毛主席先是说:“德国人好。”顿了一下接着补了一句:“西德人好。”

施密特也对过去25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表示了赞扬,还称自己的女儿玛丽很喜欢毛主席写的诗篇。

对于德国人的恭维,毛主席很是谦虚地表示:“成就太小,我也不会写诗。但我懂得怎样打仗,怎样打胜仗。

文章图片9

在交谈中,毛主席直言不讳地讲了自己对欧洲的看法:“欧洲太弱,也太不团结,对战争又怕的要死。如果欧洲在今后10年内不能从政治、经济、军事上联合在一起,将会为此会出代价。

毛主席还指出:“欧洲必须学会自力更生,不能什么都靠美国人。现在的欧洲太散、太弱。

对于毛主席对欧洲的点评,施密特不置可否,而是转而问他对苏联、亚太、美国的看法。

对苏联,毛主席的态度一如既往,为了应对苏联的强大威胁,必须把自己武装起来。至于亚太的日本,毛主席认为,单靠它们自己是很难有大的作为的。日本没石油、煤炭、铁矿等自然资源,粮食也无法自给自足,怎样喂饱国内民众都是一个大问题,不得不寻求美国人的保护。

相应的,美国也把自己的“保护义务战线”拉得太长了,光西太平洋地区就有南朝鲜、日本、中国台湾、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除此之外还有印度、近东和欧洲。美国承诺这么多,最后不可能起作用的。

文章图片10

说着,毛主席还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们就是想用十个指头按住十个跳蚤,任谁都做不到。

施密特和毛主席之间,前前后后谈了一个多小时,他一直在说欧洲人应该团结起来,靠自己的力量成为第三极,仰人鼻息是下策。

在会谈结束之前,施密特真诚地跟主席表示了感谢,并说:“你的思想在我观察世界形势的马赛克中,是一块宝贵的石头。

离开中南海施密特回味这次会谈时,发现这一个小时的会谈,其实一直都是在围绕着那位8旬老人提出的话题进行的,虽然他的身体状况很不佳,但却仍然牢牢的控制着谈话的进程。

若干年后,施密特又一次回顾当年的谈话时,惊讶地发现毛主席的预言竟然真的应验了。

欧洲自身不团结,一盘散沙,哪怕顺从地跟着美国人的指挥棒起舞,也仍然消除不了美国人的戒心。美国人的过度扩张也逐渐开始遭到反噬,至于当年被广泛看好的日本,时至今日甚至连最起码的“亚洲领导力量”都没有能力做到。

文章图片11

哲人其萎

1976年9月9日,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却的日子,这一天,伟大领袖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毛主席的逝世同样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巨大损失,广大亚非拉国家痛哭、哀悼者不计其数。另一边,不管是社会制度还是意识形态都和中国迥异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领导者们,在得知毛主席离世的噩耗后,也纷纷表达了哀悼和惋惜之情。

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获得了独立自主,在朝鲜战场上击败了“联合国军”,鼓舞和支持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起来反抗殖民者。在他逝世后,西方国家的领导者们,却纷纷对他表示了尊敬,称赞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创造者之一”,他的逝世“对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各地都是重大的损失”。

83年,在漫长的历史上其实只是沧海一粟。但毛主席却在这短短83年间内,赢得了无数人的爱戴和对手们的尊敬,尼克松甚至觉得他“似乎是一个神,而不是一个人”。

文章图片12

历史是公正的,戎马一生的毛主席走完了83年的人生后,国际社会对他的功绩是一片赞誉,有的说他的思想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世界人民革命的道路。”有的说他品行让人高山仰止,对第三世界的无私援助将青史永铭。

毛主席能够得到如此赞誉,显然和他自身的超凡魅力和光辉事迹是分不开的。越研究毛主席就越会被他所吸引,为了民族的革命事业,他的很多亲友都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人都是惜命的,如果不是对主席的人格和信仰的高度认同,杨开慧又如何能在生与死的抉择中,说出:“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呢?

最后,笔者想用委内瑞拉前外长埃斯科瓦尔·萨罗姆对毛主席的评价,来作为这篇文章的收尾:“没有毛主席的形象,就写不出二十世纪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