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聊聊:患得患失

 觅诗人 2022-11-24 发布于江苏

我是个患得患失心比较严重的人。上学的时候喜欢和别人比成绩,还好,由于学习成长环境的局限,一路走来,顺顺当当,算是“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成人后,面对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不确定性,更优秀的人时,患得患失,总觉得自己太差,简直就是个废物垃圾,每天“亚历山大”,梳头掉发。

无论如何,还是摆脱不了和别人比较,然而一比较就不自信,整个人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当然,人是社会动物,比较无处不在,也是正常的,不去和别人比反倒像是一种自欺欺人。

“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适度的压力是好事。但是,过度的压力引发持续的焦虑和挫折感,这就成了问题。

我本应该想的是“我应该如何让自己更好”,而不是“我怎么总是这么差”,可现实中,我总是忘记前者,在后者中深陷。这在心理学里,叫做自尊感出现了问题,我们有时候也用“内隐自尊”这个词,也就是你内在的自尊感。

内隐自尊的建立,需要孩子的父母从小对孩子投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而不是整天打击教育、比较教育,整天“你看别人家孩”……

但是,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如果你从小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成年之后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来建立。不断通过和他人比较(确认他人不如你)以及在他人那里获得肯定和积极评价(评分、排名体系、老师家长的夸奖)是一个人获得自尊的途径之一,我们把它叫做"他评”途径。

如果孩子从小得到了太多“你真棒”这样的表扬,这容易暗示孩子,TA的价值在于成功做成事情本身,或者说,TA的价值与事情的成败直接联系在一起。但人总会失败,一旦失败,孩子就会认为,没有成功,就没有自我价值。于是,他的自我价值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为了不失去这个条件,孩子就会患得患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一个看重“他评”的人,外界的负面评价,对他就会成为挫折和伤害,引发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中的“愤怒”或“害怕”(“战”或“逃”反射)来进行自我保护。

外界的他评是不稳定的,我们心态如果不好的话,很容易患得患失。获得自尊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建立自我评价体系,即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需要什么、想实现什么。我们把它叫做“自评"途径。一个看重自评的人,比较在意有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人的看法和跟他人的比较,在“我'的评价体系中相对不那么重要。

之前以为患得患失是因为不自信问题,后来发现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一种过度的自我中心。你的所有纠结其实都只是自己的内心戏,和客观现实很可能是脱节的。在心理学里,我们把这种过度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称为“个人化”,简单来说,就是惯性认为周围发生的事件和他人的反应,都跟自己有关,甚至是针对自己的。这会造成在人际交流中过度患得患失、束手束脚,错误地判断他人行为的动机和目的,进退失据、心态失衡。一些研究显示,一般人在90%的时间里都在考虑自己的事,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人根本就没有精力去鄙视或者欢迎你,别给自己加这么多戏。

CONSULT

如果你还有其他让你焦虑的事,我们这里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倾听你的苦恼,针对性地进行情绪疏导,为你制定出切实的解决方案,您的整个咨询过程及内容我们都会进行严格保密。如有需要请发送至simengday@163.com邮箱进行预约登记,把你想要咨询的问题进行大致描述,我们将及时为您安排相应咨询师与您对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