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榜题名〉(162)· 清朝探花 洪昌燕

 mengk4fz0yyf5h 2022-11-24 发布于海南

洪昌燕简介:

洪昌燕(1820~?),字敬传,号章伯,或张伯,浙江钱塘人。清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翁同龢榜进士第三人。

咸丰六年,洪昌燕参加会试,主考官是彭蕴章、全庆、许乃普、刘琨。考题是《告诸往而》、《洋洋乎发》、《莫如为仁》、《游鳞萃灵沼》得“灵”字。会元是马元瑞。洪昌燕经会试,入贡殿试。咸丰帝在太和殿传胪,一甲翁同龢、孙毓汶,洪昌燕三人进士及第,二甲潭钟麟等一百人进士出身,三甲孙彦等一百三十人同进士出身。洪昌燕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编修。

咸丰八年,洪昌燕出任河南乡试副考官。累官至御史。咸丰十年,洪昌燕出任会试同考官。官至工科掌印给事中之职。余事不详。

洪昌燕的诗文:

1,【发芦沟桥】

洪昌燕 - [清]

咫尺皇畿近,关门势壮哉。

河流从北绕,山色自西来。

寰宇遵涂共,轺车发轫才。

良乡今夕宿,星斗望中台。

2,【阴平晓发】

洪昌燕 - [清]

又上长途去,行行趁马蹄。

人将残梦远,天入大荒低。

皓月澹将堕,黄尘浓欲迷。

缅怀袁太傅,旧治觅碑题。

元明清三朝进士题名碑录,咸丰六年丙辰科(1856)翁同龢 孙毓汶 洪昌燕。原刻。北京国子监。民国拓本。拓片尺寸68.7*195.68厘米。

咸丰六年丙辰科(1856)进士题名碑拓片:

文章图片1

拓片局部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始,到清未止,沿用了1300多年。科举制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的影响,是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在古代社会是最公开、公平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金榜题名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该成语的本义是指科举时代考生考中进士,荣登殿试录取榜单之上,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自隋唐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读书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条正途。据统计,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间,产生过百万名以上举人,十万名以上进士,七百多名文武状元。“状元”一词,在唐代曾称为“状头”。殿试录取后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状头”。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也是最荣耀的一场考试。按清朝规例,殿试之后,新科进士要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立于百官之后候旨。皇上驾临太和殿,宣读考取进士的名次,称作传胪或胪传,其实就是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这种方式成于宋代,明清时最为隆重。如此隆重的典礼,传出的佳话很多,怪事也不少。

以清代为例,读书人在县级考秀才。在省级考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全国(会试)考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笫三名称“探花”。其余叫“进士”,前三名保送进翰林院,其他进士须通过考试选拔后,才能进翰林院再读三年书。进入翰林院和状元是同一待遇。在清朝做大臣、宰相,进士出身还不行,须翰林出身。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四喜“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指称人生最大的四件喜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