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新石器时代·贴塑壁虎纹罐|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胡繎文博笔记 2022-11-24 发布于陕西

贴塑壁虎纹罐,新石器时代,铜川市王家河乡前峁出土,高17厘米,口径14.2厘米,1.305厘米。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前峁新石器遗址,位于陕西铜川市王家河乡王家河村北部峁梁上的山峁前端。与此遗址一河之隔的是“王家河遗址”,位于王家河乡王家河村。王家河村附近发现了包括上述“前峁遗址”、“王家河遗址”在内的数处新石器时期遗址,被统称为“王家河遗址群“,其中有2处被陕西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家河遗址为其中之一。前峁与王家河遗址均为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遗存。

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最早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首次发现,故名。是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期文化,也是我国分步地域最广的史前史前文化。仰韶文化在各地形成具有差异的不同文化类型,如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等等——西王村类型是仰韶文化晚期遗存,距今约5000年,大约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前峁遗址出土陶器很少,但有一件著名的曾被报道为“中国最早的龙形”的陶器,就是这件贴塑壁虎纹罐。再后来还在报道中看到过“人面贴塑壁虎纹罐”。由于器物所属时代接近黄帝时期,故也曾被认为是“伏羲”形象。陕西历史博物馆目前的展品标签上的名称未见“龙”及“人面”字样,就是“贴塑壁虎纹罐”。

这只小罐,侈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下内敛,平底。束颈下方左右两侧各一只半圆形小鋬平展出来。周身绳纹,纹理略显得粗糙,沟壑很深。腹部也有一周堆塑纹。颈部应该还有一周数只印着网纹的圆饼贴塑,其中的两个饼,应该是构成了壁虎的两只前爪,或者那就是两个饼子,只是恰好挨着壁虎的前肢——两鋬之间,口沿下侧,腹部上侧,有一只大壁虎,四肢、尾巴用网状纹饰出清晰可辨的鳞片。壁虎的头部像一张人脸,眼窝深陷,鼻梁高耸,但其实它可能就是一个壁虎头。壁虎的身体没有鳞片装饰。

整件器物,造型可以说相当规整,纹饰也非常漂亮,粗犷豪迈。那只潦草的壁虎呢,当然是,灵动的,生动的。可爱的,有趣的。也是古拙的,质朴的。你能想象工匠用某种带网格的工具,把小泥块一块一块的抿在罐子上,最终形成了长着鳞片的四肢。当然是粗糙的,但也是精美的。
 

   




图片均由博主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如感兴趣可亲自去博物馆,一饱眼福
(大宝贝天天见,第二百零一天)
…………  

都看到这儿了,不点个在看点个吗?

欢迎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