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正在北京养伤的陈赓接到了彭德怀的电报,请他尽快到朝鲜前线相助一臂之力。 这封电报来得急,可是个中缘由不用说,陈赓也心知肚明。此次他重返朝鲜,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老战友,老搭档,更是为了安抚志愿军指战员的士气。 ![]() 陈赓 在刚刚结束的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我军因为指挥失当,造成了一次重大损失:
其余的战士中,有3000人壮烈牺牲,3000人被俘虏,这是我军在朝鲜战场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失误,从领导层到各级指挥员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考虑到比起一时的失利,全军上下的士气和情绪显得更为重要。要想安抚全军,首先要给彭老总“降降火气”,于是陈赓刚刚养好病,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朝鲜前线。 ![]() 陈赓事先没有通知彭德怀,他刚到彭老总办公室门口的时候,正听见彭德怀在里面发脾气。一旁的洪学智想要劝又无从下手,只好暂时走出了门。 看到坐在门口板凳上的陈赓,让洪学智眼睛一亮,他急忙请陈赓进屋帮忙劝劝彭德怀。 事实证明陈赓确实是一剂良药,他仅仅靠着一句话,就让彭老总消了火气。 其实这已经不是陈赓第一次来到朝鲜前线了,在抗美援朝战争刚刚打响的时候,他就已经去过朝鲜。 ![]() 彭德怀 两人情义1950年11月1日,当时身在越南的陈赓知道了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入朝参战的消息。经过党中央决定,担任我军总指挥的正是他的老搭档彭德怀。 说起彭德怀和陈赓这对老搭档,他们的深厚感情要追溯到当初两人参加湘军的时候。 彭老总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中贫困,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就对地主阶级深恶痛绝。 1916年3月,彭德怀得到了一个参加湘军的机会,他顺势参了军。 ![]() 次年在军中,彭德怀认识了同乡陈赓。 与彭德怀不同的是,陈赓出生在一个富庶的家庭中,他逃家参军一是羡慕习武之人,二是为了逃离封建婚姻的束缚。 就这样两个出身于不同阶级的年轻人,在军营中成为了知己。 除了出身不同,两人的性格也有很大差异。彭老总天生心怀锦绣,可是不善言辞,为人木讷;而陈赓却生来风趣幽默,不但交友广泛,而且处事圆滑周到。 按理说这两个性格相反的人之间,恐怕很难产生共鸣。可是世上的事本就是这么奇妙,这两个人的性格在长时间的相处中,反而因为互相弥补产生了特殊的化学反应。 ![]() 自从两人逃离湘军,加入革命队伍开始,彭德怀和陈赓就在工作中一唱一和,相得益彰。 彭德怀为人严肃,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然而有时却缺乏变通,容易得罪人。这时就需要陈赓平衡各方的关系,团结各方人士,在工作上查缺补漏,左右逢源了。 两人不但在工作中互相帮助,就连私底下也只有陈赓能劝动倔强的彭德怀。 众所周知,彭老总直到40岁才结婚,而介绍人正是陈赓。对于彭老总的心思,他比谁都清楚。 在他的介绍和牵线搭桥下,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彭德怀终于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他对陈赓的绝对信任。 ![]() 彭德怀 对于平时不苟言笑的彭老总,一般人可不敢轻易地和他开玩笑,不过这里面可不包括陈赓,他是唯一一个敢戏弄彭德怀的人。 曾经在庆功宴上,他用白开水骗彭德怀用白酒干杯,被识破以后又用巧言脱身,让彭老总也拿他没有办法。 从红军时期到解放战争,这一对老搭档在共事的几十年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难怪彭老总到达朝鲜战场后,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陈赓了。 ![]() 陈赓 再次协同作战1951年1月23日,陈赓来到朝鲜前线,抵达了司令部。彭老总见到他自然十分高兴,邀请他参加了随后举行的中朝军队高层会议。 在会议中陈赓听取了彭老总的报告,并在会后参观了前线和我军后方的部队设施。为了把朝鲜战场的状况第一时间汇报给毛主席,陈赓几天之后就返回了北京。 如果说第一次的赴朝只是了解情况的话,那么第二次去朝鲜陈赓肩上就有了更重的责任了。这一次他不但需要鼓舞士气,做好彭老总的思想工作,也肩负着带兵任务。 ![]() 陈赓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负责带领志愿军的后援部队增援朝鲜战场。可刚到彭德怀办公室,就赶上了他暴怒之下正在训人的一幕。 此时在办公室受到训斥的,正是180师所在的60军军长韦杰。 韦杰本来就是我军一位能征善战的将才,这一次的失利也不能说全是他的责任。可听完了他的汇报,彭老总却表现得不大满意,连问了他几个问题。 彭老总问:“你总结出来的失误原因是什么?” 韦杰吞吞吐吐地回答:“我觉得是军部电台被毁,导致的和180师失去联系导致。” ![]() 韦杰 彭德怀一听,就马上反驳道:
接下来他又问了第二个问题:“在撤退命令下达后,你们军部是否对于每一支部队,作出了妥善安排。包括意外情况发生后的应对措施?” 见韦杰不说话,彭德怀又说:
![]() 彭德怀 韦杰的沉默让彭德怀更加气愤,他清楚自己的推断基本八九不离十了。此时他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怒火:
现场空气彷佛凝固住了,没有一个人说话,大家的情绪紧张到了极点。 眼看着彭老总的火气越来越大,就连平时在总指挥面前的熟人都不敢出言劝告了。 ![]() 洪学智 因为室内气氛的压抑,洪学智默默走出房门思考对策,如何才能让彭老总消气呢?一出门,他看到了坐在门口的陈赓正在向他微笑。 在洪学智的眼中,陈赓简直就是大伙儿的救星,现在这个情况下,也只有陈赓才能完成对彭老总的劝说工作了。 还没等他开口,陈赓却说出了一句让他吃惊的话来:“不必多说了,我就是为这个任务而来的。” 洪学智正在惊讶的时候,陈赓又说:“你信不信我一句话就让彭总消气?” 洪学智自然不信,彭老总正在气头上,怎么会因为一句话消气。 ![]() 没想到陈赓不慌不忙地走进屋,直接走到彭总面前。 见到陈赓的到来,彭总先是一愣。就听到陈赓说:
听完陈赓的话,彭老总表情没变,但语气明显轻松了很多。他长出一口气,说道:“那就先吃饭吧。” 就这样陈赓还真的用了一句话,就给大家解了围。 ![]() 王近山 不过他知道将士们的思想工作才刚开始,下一个需要安抚的目标,正是王近山。 这位王近山,人称“王疯子”,是一员虎将。自从参加革命就因为作战勇猛,奋不顾身而得了这个外号。 成长为指挥员以后,他又得了一个新的绰号“常胜将军”,在解放战争中立下了很多功勋。这次在朝鲜战场上作为60军的领导者,也是他第一次遭遇如此大的惨败。 虽然王近山人称“疯子”,可是他却最怕彭老总。每次彭老总批评他的时候,这位脾气暴躁的将军一声都不敢出,活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 这次也因为怕彭老总的责备,他干脆躲在房里闷头写起了检讨。 ![]() 王近山 对于这个能打胜仗的人才,陈赓也有自己的劝慰方法。他来到王近山房内,自来熟的坐在了王近山对面。他明白要做王近山的思想工作,要先帮他放下思想包袱。 于是陈赓推心置腹地说起这次战斗的教训:
在他的耐心开导下,王近山也说出了心中的主要顾虑:
![]() 一句惊醒梦中人,王近山一下打开了思路,不禁连声夸赞:“还得是老领导有办法。” 这次我军上层领导因为指挥失误,导致的士气上的波动,就在陈赓春风化雨般的工作方法下得到了圆满解决。 掌控大局1952年2月,陈赓回到国内汇报工作,之后第三次来到朝鲜前线。不久后因为彭老总的身体原因,只能回国就医。 ![]() 在离开朝鲜之前,他向陈赓做了一番叮嘱:
可见在彭老中的心中,对于陈赓是十分放心的。没想到彭老总刚走,陈赓就迎来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因为美军的火力猛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我军在阵地上挖出了大大小小的“猫耳洞”。 出于协同作战的考虑,一线指挥员们又发明出了把相邻的多个“猫耳洞”相连,变成一个类似“地道”的系统。 ![]() 在一次前线视察中,陈赓发现了这个发明,当时就觉得很有想法。于是他要求以十二军为试点单位,研究推广这种挖地道的战斗方式。 1952年5月1日,陈赓在各军参谋长会议上作了讲话。他以十二军的“挖坑道”战法为例,向全军讲述了自己对于现阶段战斗的理解。 那就是既然我军在火力上不占优势,但在用这种办法稳固了阵地以后,敌人再也无法轻易地推进了。 这个时候的战斗,就变成了我军挖工事,敌人为了和我军对峙也只能挖工事的局面了。 ![]() 我军可以以坑道为依托,用炮火对付进攻的敌人。同时在其他阵地上对敌人发动小型出击,从而分散敌人的进攻重点,以达到瓦解敌人攻势的作用。 对参加了朝鲜战争的美军来说,这简直就是他们的噩梦。难怪美军的一位指挥官抱怨道:
根据战后统计,我军在朝鲜战场上挖出的坑道总长度,超过了1290公里,相当于连云港到西安市的长度。 这无疑是人类战争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我们可以凭借落后的武器阻挡美军现代化部队的主要原因。 ![]() 在中国开国功勋中,陈赓是一位不多见的全能型人才。他文能作党政工作,思想工作;武能带兵打仗,连战连胜。 更可贵的是,他积极团结战友,无论在党内党外都交下了很多朋友。这样的全才能够加入革命,无疑是我党之福,也同样是国家之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