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食物生痰湿,易鼻炎、咳嗽、腺样体肥大的孩子一定要避免!

 woainijingzhi 2022-11-25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今年的天气是比较反常的,入冬已经半个月了,气温没有明显的下跌,还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空气中的湿度非常高,外湿很重。其实,岭南地区的天气,几乎一年四季都有湿。受气候影响,我在临床上也发现,这边的孩子不少都是气虚痰湿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湿气重’。湿气黏腻,会像'金钟罩’一般困住脾胃,影响消化,阻碍气机,继而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今天我就来讲讲,如何帮孩子调理痰湿体质。

中医讲,痰生百病。临床上,湿气重的孩子肺、脾功能积弱,特别容易患呼吸系统疾病,而且是各种难断尾的慢性病。据我观察,有鼻炎、鼻窦炎、哮喘、慢性咳嗽、腺样体肥大等病史的孩子,大多都是湿气重、痰湿体质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慢性病易复发、难断尾,一年到头都反反复复的,对孩子的体质是很大的伤害。正所谓“七分养,三分治”,家长日常需要做好顾护,帮孩子摆脱气虚痰湿的体质,让这些病减少发作,身体才能长得好。

尤其是现在开始,天气逐渐变冷了,湿邪与寒邪会勾结成寒湿。寒湿对孩子的伤害更大,更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发作。所以,冬季要帮孩子及时祛湿、驱寒、扶正气。孩子正气足,抵抗力强,就算偶尔被寒湿侵袭,生病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

如何尽早识别孩子是否体内有痰湿,家长可以参考以下这个表格。

体内有痰湿的常见表现

1、便溏

多余的水湿跑到肠道,导致大便不成形,粘滞不爽,且易黏在便池上,屁股很难擦干净。

2、舌苔腻或舌苔水滑

舌苔白或淡黄白色且厚腻;或舌苔布满整个舌头的;或舌面看上去湿哒哒的。

3、齿痕舌

体内湿气重,舌体变胖变大,长时间压在牙齿边缘,形成齿痕舌。

4、有起床气

晨起时,阳气生发,若被湿气郁阻,阳气升发不利,孩子就会想赖床、精神不振。排除睡眠不足,多是有痰湿。

5、眼袋大、浮肿

眼睑又被称为土轮,对应脾土,湿气重,眼部就容易浮肿。

6、没胃口、食欲差

脾胃运化被水湿阻碍,湿滞占了脾胃的空间,孩子自然没胃口。

*有一项或以上,证明孩子体内有湿气,记得要及时帮孩子祛湿。

<<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

 图片

避开3点,让孩子远离痰湿

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但二者常常是相互影响的,内外夹攻来侵袭人体。如何帮孩子避开湿邪的侵袭,最简单方法地就是避开容易导致湿邪的生活方式。我特意总结了三点,家长可以学习一下,在日常顾护中注意规避。

● 环境潮湿

降雨多、海边、回南天、山林起雾的时候,空气环境湿度大,孩子正气不足,大自然中充沛的湿气就会变成伤害孩子的湿邪。好像最近广州这边的天气,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湿邪凶猛,家长一定要注意帮孩子避邪,居家时窗户不要开太大,衣服要烘干以后再给孩子穿。

● 饮食所伤

肥甘厚腻、生冷寒凉的食物,最考验脾胃的消化能力。特别是蛋糕、奶油、巧克力、雪糕、冷饮之类的零食,很难消化代谢,容易阻碍脾胃,导致痰湿内生。

● 脾的功能不足

孩子“脾常不足”,脾土的运化较成人弱。脾化生水谷精微的过程,其实大部分是处理水液的过程。但水液也是难消化的,同时也需要消耗脾的能量。如果水液运化不了又排泄不出去,就会停滞成为水湿,孩子就会“湿气重”。

“脾喜燥恶湿”,湿气是最困阻中焦脾土的,不及时消除会加重脾的负担,让脾运化的能力变得更差,形成恶性循环。

湿气除了伤脾,还会阻碍气机,“肺主气”,因此湿气重的孩子容易得呼吸道疾病;湿气重还会伤骨,尤其是到了冬季,湿邪与寒邪相遇,变成寒湿进入关节后,对孩子的骨骼发育也会有影响。

如此说来,湿邪对孩子生长发育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所以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帮孩子健脾祛湿。

 图片

冬季正确祛湿,要做好4件事

归根到底,“脾气虚”才是生湿的根本原因。虽然在岭南地区,“祛湿”虽是老生常谈,但大人和小孩祛湿用到的方法和食材都有所不同。我特意总结了4个祛湿的关键要点,让家长能够帮助孩子正确祛湿。

1、食疗要温和、少放肉

孩子“脏腑娇嫩”,首先要采取温和平缓的方法,因为偏性大的药材可能会削弱脾胃之气。

因此,性味温和又是药食同源的食药材,是孩子日常保健的最佳选择,如木棉花、白扁豆、芡实、陈皮、白术、茯苓等食材,家长平时多可以用来煲汤煲粥。但在孩子脾胃功能不佳时,最好别放太多肉,会增加脾胃负担。日常保健给孩子喝素汤会更好,或者让孩子喝汤不吃渣。

另外,我有必要提醒家长,帮孩子祛湿,消积、健脾两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临床上,有很多家长都没有做好这两点。

上文提及,脾负责代谢水液,但孩子“脾常不足”,消化吸收的功能本来就不足,正常饮食三五天都会出现积食。积食内生,阻碍脾胃运化,代谢水液的能力就会变差,导致水湿内停。因此,要帮孩子祛湿,控制消化、减少积食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家长每天都要坚持“10秒判消化”,如果发现孩子有舌苔厚腻、口气大、大便不正常、入睡困难、睡不安稳等积食症状,就要控制饮食,加上新三星汤消食导滞,连续喝2~3天。日常保健的情况下,也要一周安排一次新三星汤,并配合素食。

此外,家长还要帮孩子健运脾胃。脾胃强健,孩子就不容易生湿。因此,要在孩子消化好、无病痛时用好新四神汤。新四神汤由山药、芡实、白扁豆、南杏仁以及少量的银耳组成,用的都是温和的药食同源的食药材。白扁豆能健脾祛湿,帮脾胃增添运化动力;山药、芡实是健脾补肾的经典搭配;南杏仁能润燥补肺、止咳化痰、润肠通便,帮助排出体内湿滞。

全方搭配起来能健脾补肾兼祛湿通便,很适合作为冬季调补食疗。在孩子消化好、无病痛时,每周可以安排2~3天,每天1~2次

2、祛湿不温阳,效果少一半

祛湿的同时,一定要兼顾温阳。体内的水液,需要阳气来温煦蒸发成精微物质,身体才能便于吸收利用。“儿为虚寒”,孩子体内的阳气都是幼稚不足的,所以需要持续不断地补给。

但冬季日照减少,从大自然中补充阳气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而且“冬主藏”,阳气收敛,不适合过度地运动,补阳气时更要注意养藏为主。对于孩子来说,皮肤吸收力强,外治法也是不错的温阳选择。

我推荐家长给孩子用我的经验外用方——感利通草本沐足液。它由香薷、荆芥穗、艾叶、藿香组成。香薷、藿香能发汗解表,化湿和中;荆芥穗辛温解表;艾叶能温中、逐冷、除湿。全方可发挥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保护孩子不受寒邪侵袭。日常保健的情况下,每周可以安排1~2次,每次10~15分钟,水没过脚部三阴交为佳。孩子在泡脚的过程中会微微发汗,体内的湿气就会随着汗液排出体外,起到很好的祛寒湿的作用。

中焦脾土藏阳气,也可以选择外治法——许暖贴。许暖贴由藿香、丁香、肉桂组成,藿香能芳香化湿;丁香能温中祛寒、温肾助阳;肉桂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在孩子无明显热证的情况下,每周贴1~2次的许暖贴,每次贴2~4小时,贴在神阙穴(肚脐眼)的位置,能起到温脾阳的效果。

3、不吃生冷助湿的食物

如果孩子长期脾虚、有湿气,下面这些食物一定要忌口、要少吃,保护好脾阳,脾胃才不容易生湿。

性味寒凉的水果梨、香蕉、杨桃、山竹、李子、猕猴桃、柚子、枇杷、草莓、竹蔗、柿子、西瓜等。

性味寒凉的蔬菜茭白、丝瓜、莴笋、白菜、蘑菇、黄瓜、竹笋、苦瓜、冬瓜、西洋菜、马齿苋等。

性味寒凉的水产田螺、海螺、螃蟹、蚬肉等。

4、一套手法,改善痰湿体质

除了配合食疗和日常养护之外,发现孩子有痰湿的问题,也可以用这套推拿手法帮孩子改善体质,2岁以内的孩子也能用。

补脾经300次、顺运内八卦50次、揉板门穴100次、揉中脘穴100次、揉丰隆穴50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