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肾蕨

 一帆csp 2022-11-25 发布于广东

今天开篇想聊“复绿”,却发现这居然是最近的高频词,网络还提供各种“复绿”的攻略。特殊时期,那就祝大家每天都绿码加身。

我想说的当然是植物方面的复绿,这个词没有特定的解释,大概就是原生态因为某种原因被破坏后,由人工种回一些植物、尽量恢复原来的绿化状态的一种做法。
珠海的山野这些年大动土木,建了很多步道或云道,城市变美了,平常静谧的山野多了很多人气。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否影响生态,单复绿的效果也是值得商榷的。

周末走过的长南迳古道,山边的复绿用的是肾蕨,它与原生态的芒萁还挺搭的,风格一样,还能起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上个月说过芒萁,那这次说说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吧,它们一定是对好CP。

肾蕨,肾蕨科、肾蕨属附生或土生蕨类植物。
其为蕨类植物,孢子椭圆呈肾形,故名。因其根部有圆形肉质块茎,故又称天鹅抱蛋,也叫圆羊齿、篦子草、凤凰蛋、蜈蚣草、石黄皮。
肾蕨的拉丁名是Nephrolepis cordifolia (L.) C. Presl, 1836,其属名Nephrolepis是“肾形鳞片的”,这也是它中文名的由来了,种加词cordifolia是“心形叶的”,指它的叶片形状。

肾蕨常地生和附生于溪边林下的石缝中和树干上。原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华南各地山地林源有野生。

按道理,我是不太可能记录肾蕨的,可再怎么说,该轮到它了呀。
过去的一年,壹木读书群搞了一个“观察蕨妙街区”,我开始也曾跃跃欲试的,后来还是有自知之明退出了,可在记录红树林植物时,我无法绕过真红树的卤蕨(点击阅读),于是就给自己一个小目标,每个月记录一种蕨类植物吧,看看能写到几篇,希望有十篇。
把陪我长大的芒萁(点击阅读)排在第二位后,毫不犹豫把老三的位置给了肾蕨,因为在我认知范围里,绿化带最最最常见的蕨类植物一定是肾蕨了,更主要的是,刚刚进入植物圈那会,看见城市里的肾蕨,还在想,怎么城市里的人那么会玩,居然在公园里种芒萁呢,谁叫它们那么像嘛。当然,那是自己的无知。
深究一下,发现肾蕨除了我说的第一外,它居然还有好几个跟别的蕨类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它会生蛋,比如它有关节,比如它是一回羽状复叶……

反正嘛,它非常值得我去记录,排到我的老三,实至名归。

肾蕨这个货看是看多了,名字也是如雷贯耳,可我一直没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因为总觉得它离我的探究之路还挺远的,正如每天都在我身边出现的通泉草这类东西一样。
直到那天,我跟几个朋友在清新的白湾保护区,在野外看见了肾蕨,看见了它长在根部的金蛋,还亲自尝下它们的味道,一旦与吃联系到一起,大概率是走不掉我的手心了,也是不能再忽略了。
原来这个会生蛋的技能还不是谁都有的,那是它的块茎,被称作铁鸡蛋,它用来储存水分和养分,以备不时之需。这种特殊的结构在全世界的蕨类中,仅出现在少数几种肾蕨科植物身上。
这种块茎在一些地方把它叫做凤凰蛋,因为它长得像鸡蛋,又和土豆有点像,它还有一个名称叫做石黄皮,黄皮果。
后来在琼子的推文中更是发现,这种蛋市场上有卖呢,赶紧跟它要了一张照片看看,听说会勾起很多人的童年回忆,我的童年好像没这个,或者我忘了。
▼这个,我真的吃了,味道还不错,有点像小时候吃过的红花酢浆草的“小萝卜”,对,它们都是块茎。

▼这是@琼子给我提供的照片,她说市场拍的,居然有卖呢。

认真观察,你会发现肾蕨非常神奇,它有三种茎:直立茎、匍匐茎和块茎。

肾蕨同时具有地生及着生的习性,因具有匍匐茎,所以常常成群出现,又因有短直立茎,所以群体是有丛生的个体连接而成,当然,块茎就是一个能量的“后勤保障基地”了,在干旱的环境下,它起的作用就不容小觑了。

而肾蕨科还有一种非常特别之处,它们都是一回羽状复叶,羽片基部都具有关节,所以当干旱缺水时,羽片即纷纷掉落,最后只剩下一支挺立的叶轴。

我没观察到这个知识点,好在身边的盆友对蕨类植物的观察早就熟稔于心,路梅同学为我送来她拍的叶轴。

在《自然野趣大观察 蕨类》一书中,总结了肾蕨的四项生存法宝,弄懂了,对肾蕨也就了解得差不多了。
里面说到,肾蕨能在短时间内占据一大片空间,而且在条件不好的环境也能适应得不错,这是因为它具有四项生存绝招:关节、泌水孔、匍匐茎与块茎。其中前三项是肾蕨科的共同法宝,最后一项可就是肾蕨的独门秘密武器了。
关节:因叶轴跟羽片交接处有关节,所以羽片容易脱落,缺水的时候,它就利用关节让羽片落尽,以减缓蒸腾的速率。
泌水孔:在羽片小脉的末端有泌水孔。当肾蕨生长在矿物质较多的环境时,吸入植株体内的矿物质成分会在水的携带之下。经由这个泌水孔释出体外。叶片上的白点。就是释出的水分蒸发后,所留下的矿物结晶。
匍匐茎:肾蕨会在一丛直立茎旁延伸出一条条的匍匐茎,遇到适合的环境即长出新芽。接着发展成短直立茎及一丛叶子。新植株再长出匍匐茎,如此不断重复,最后就形成一大片肾蕨种群。
关于块茎的功能前面说了,这里就不提了。

关于肾蕨的观察,推荐大家看看琼子同学写的《蕨类植物2|武功超强的肾蕨》(点击阅读),简直就是教科书般的观察了。

关于肾蕨的利用,大家都知道,它广泛用于园林绿化中,估计算是蕨类在园林绿化的No.1吧。
▼这是我同城的文艺青年@涵涵同学拍自身边的肾蕨。

▼城市绿化的它们身影,照片也是来自涵涵同学。

除园林应用外,肾蕨还是传统的中药材。据说,平时也可以将其晾干后,用开水泡茶饮用,可以起到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的作用,而且还能将其植株捣碎,利用纱布敷裹在伤口处,能起到消炎消肿的作用,使其伤口能快速愈合。

还有一点要提到的是,汪远老师特别说到:“肾蕨”在园林栽培和室内栽培中都比较常用,室内栽培的品种更是非常丰富。但实际上室内栽培的多数都是高大肾蕨及其品种,肾蕨一般多在室外栽培,且肾蕨和高大肾蕨在室外都有栽培。

肾蕨的根状茎直立,被蓬松的淡棕色长钻形鳞片,下部有粗铁丝状的匍匐茎向四方横展,匍匐茎棕褐色,不分枝,疏被鳞片,有纤细的褐棕色须。

叶簇生,暗褐色,略有光泽,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一回羽状,羽状多数,互生,常密集而呈覆瓦状排列,披针形,叶缘有疏浅的钝锯齿。

叶脉明显,侧脉纤细,自主脉向上斜出,在下部分叉。

孢子囊群成1行位于主脉两侧,肾形,少有为圆肾形或近圆形,长1.5毫米,宽不及1毫米,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顶端,位于从叶边至主脉的1/3处;囊群盖肾形,褐棕色,边缘色较淡,无毛。








我们在野外,经常会看见一种叶轴特别长的伙伴,那叫长叶肾蕨,是跟肾蕨是一家人,肾蕨的姐姐吧。

▼ 长叶肾蕨 Nephrolepis biserrata (Sw.) Schott

肾蕨科 肾蕨属

以下文字来自植物志,金仅供备查。

肾蕨是附生或土生植物。根状茎直立,被蓬松的淡棕色长钻形鳞片,下部有粗铁丝状的匍匐茎向四方横展,匍匐茎棕褐色,粗约1毫米,长达30厘米,不分枝,疏被鳞片,有纤细的褐棕色须根;匍匐茎上生有近圆形的块茎,直径1-1.5厘米,密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

叶簇生,柄长6-11厘米,粗2-3毫米,暗褐色,略有光泽,上面有纵沟,下面圆形,密被淡棕色线形鳞片;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30-70厘米,宽3-5厘米,先端短尖,叶轴两侧被纤维状鳞片,一回羽状,羽状多数,约45-120对,互生,常密集而呈覆瓦状排列,披针形,中部的一般长约2厘米,宽6-7毫米,先端钝圆或有时为急尖头,基部心脏形,通常不对称,下侧为圆楔形或圆形,上侧为三角状耳形,几无柄,以关节着生于叶轴,叶缘有疏浅的钝锯齿,向基部的羽片渐短,常变为卵状三角形,长不及1厘米。叶脉明显,侧脉纤细,自主脉向上斜出,在下部分叉,小脉直达叶边附近,顶端具纺锤形水囊。叶坚草质或草质,干后棕绿色或褐棕色,光滑。

孢子囊群成1行位于主脉两侧,肾形,少有为圆肾形或近圆形,长1.5毫米,宽不及1毫米,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顶端,位于从叶边至主脉的1/3处;囊群盖肾形,褐棕色,边缘色较淡,无毛。

中文正名       肾蕨

拉丁学名      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 Trimen

别名  圆羊齿、篦子草、凤凰蛋、蜈蚣草、石黄皮

界   植物界

门   蕨类植物门

亚门  真蕨亚门

纲   薄囊蕨纲

目   水龙骨目

科   肾蕨科

属   肾蕨属

种   肾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