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阴一阳之谓道,不可不慎,不可不学!

 君子于兰1 2022-11-25 发布于重庆

学了《易经》反而明白一些了,因为明白了一切自有其规律,人不应该着急,担心。说到《易经》,大多数人都觉得《易经》是用来占卜的,是迷信,是不好的。

其实,《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我们学习它,对于了解我们自身非常有帮助。在认真学习和体悟我们的经典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古代人写的,都是很深刻的,是非常有见地的,是没有一句错的!

只是我们后面学的人不懂,望文生义,造成很多的问题,从而来骂我们的老祖宗,这是不对的,也不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要求。

其实,正如任何东西一样,本身并无好坏,你用得好就好,用得不好就不好,跟它无关,是人自己的问题。


1.一阴一阳之谓道

因此,首先来谈的是我们《易经》中最为关键的一句话,叫“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孔子作传解释《易经》所说,我们的所有学问,古往今来,天上地下,统统都可以归纳进入这一句话,也就是说一句话就把所有的道理讲完了。

《易经》相传为伏羲一画开天而成,也就是先有那个“一”,他把“一”暂定为天下万物的总根源,“一”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从“一”里面分出“——”和“一”,后来孔子把它们定名为“太极”、阴”和“阳”。

说到分就要特别注意,我们的分是从合的基础上来分,也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是分得恰到好处,分得不彻底,分到差不多,并不是截然黑白分明。比如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白天与黑夜可以截然分开吗?每天黑夜白昼都会有变化,也会不一样,但总归也不会太不一样,这就叫自然。

阴就是黑夜,阳就是白天;阴就是下,阳就是上;阴就是重,阳就是轻。但凡这种相对的概念我们都可以用起来,此之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正是遵循自然的规律来认知和行为的,而不是西方的主观强加,脱离自然,这一点是我们与西方极大的不同。西方是站在分的立场来分,当然最后就是分得支离破碎,琐碎不堪。中国则是从自然角度来看,人与天地、与万物是为一体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自然是浑然一体的。

这个观念就来自于《易经》中太极与阴、阳的关系,人与天可以构成一对阴、阳,于此阴阳的互动其实就是人跟天的互动,我们《易经》中是把阴和阳看成整个太极系统的成员,而且更妙的还有“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成阳,阳极成阴”,也就是阴与阳是变动不居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我们的“天人关系”

那么,人与天的关系也如此,我们认为天是有感情的,即是如此,因为我们相信万物有灵,是能够感应的,人为万物之灵,自然也能感应天地之灵气。所以,我们把天称为“天老爷”,足见我们与天的感情至为深厚。

所以,我们很重视老天的意见,其实就是事天、爱天、敬天的一种表现,之所以我们没有宗教,就是因为我们以自然为老师,中华民族的一切学问都是源于天,源于自然。

人与天之所以不能分,就是因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天也是自然变化产生而成,所以人、天与自然就构成一个太极的关系。

在这个太极关系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太极有了,接下来的也全是阴阳互动的产物,这是中国哲学一个很重要的认识,比如天地、马牛、父亲母亲等等,都是一阳一阴的代表。我们还要有一个常识,就是我们说到天的时候就包括地,说到地的时候就包括天,这也是《易经》所带给我们的思维:“一阴一阳之谓道”。

3.阴阳思想下的语言

《易经》即使我们没有读过,但是相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受,那就是当我们听到某一句话的时候,常常会去想它反面的意思,也就是言外之意,话外之音,而不单单是说出来的话,那一个个字都是死的,我们会去想说的那个人,他(她)是个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动机,是否另有所指等等。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那么简单,因为它可以因人因事因时空的不同有很多种解读。

比如,当多年未见,你老朋友对你说:“啊!你真是一点没变!”你可能会好笑,“一点没变!一点没变就是一点长进都没有!”但是如果是另一个人,你可能又会很高兴,“一点没变,那就是在夸我,还年轻!”

所以,同样一句话,即使同样一个人说,时候不对也会有不同的解释,更何况不同人说,又说给不同人听呢?单就说话而言,本身就需要特别小心,因为我们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就是阴阳,我们会常常不按西方所谓之常理出牌,也就是说什么话要看关系,同样一句话,如果是对自己的亲密好友,很可能是不客气的话,但是没有不客气的意思;而对自己不是很熟的人,对他客气,则很有可能是不客气,也就是以后有他好受的了,正所谓先礼后兵是也!

我想,我之所说大家应该很熟悉,并不陌生。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我想很明白了,因为我们是《易经》的民族,也就是关系的民族,是人情的民族,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是以人为本的,既然以人为本,那么一切都是人的互动,所以不太去注重形式上的东西,我们注重的更是心的互动,所以,有时千万要小心,人情是本来就没有多少程式可以讲的!这样以来我们就比较乱,因此孔子才那么提倡“礼”,就是以礼节之的意思。

因此,跟中国人打交道,千万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因为我们是阴阳的民族,也就是常常声东击西,常常不明言,这个你要懂!叫你来吃饭,有时是为了客气,真不是要你来,你去的时候,只剩下一勺饭,汤也没了,菜也没了。请人家来吃饭,只说家常便饭,来了以后,一大桌丰盛的饭菜,自己才知道上了当!我们为什么这样?不是虚伪,是人情,让别人放心来,所以才说没什么好的,随便做的饭,是想到不想让对方觉得担人情。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关键在于自己的心,你看他好,就好,不好也不会美!

4.阴阳思想下的文字

再最后说一下,我们的文字也是如此,书本上的文字不能望文生义,尤其是古文,如果把黑字比为阴,那么白纸就为阳,我们所说的白纸黑字,其实就是阴阳之道,千万不能只看到黑字,认为书本就是书本,其实要真正读通,还要结合生活现实,这样才不会死读书,读死书,最后读书死。

比如有人读《论语》,可以读出十几本书来,而有的只会死记文字,参照肤浅的解释而不甚了了,以为知道了,其实不知道。我们古人的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常读常新,每次重新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因为这些书是人生体验,是生命感悟,是中华智慧,是一辈子都会用到的,怎么可以说一下子就读懂了呢?

当我们拿起一本书时候,要明白文字所承载的是一个大空间,从黑字上读到空白的那片天地,那字里行间的韵味,这才是文字的启示,而不是限制人去记死文字,忘记了它本身所涵盖的丰厚意味。其实,文字以外的才是文字的意义。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面是形式、是物质,一面则是内容、是精神,一为表,一为里。

当然,文字是重要载体,不可没有文字,文字是形成意义的工具,我们需要它,但不应该执著它,以它为目的,那是违背人文的目的的。

总之,“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虚实之间,就是明暗以外,关乎人情,涉乎天地宇宙之大规律,不可不慎,不可不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