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翻译体系和英语语法三层关系的问题

 君子于兰1 2022-11-25 发布于重庆

我的翻译体系问题

根据汉英两种不同语言的区别和差异,根据其本身的特性、特质,我们可以得出基本的翻译思路。

汉英两种语言的转换就是从意到形或从形到意的转换。这是我汉英互译的基本思路。简言之就是汉翻英,从意到形;英翻汉,从形到意。

这个结论的根据就是汉英两种语言的特性、特质所决定。

英语形式显化,汉语意义隐化。

换言之,英语重视形式(形合),汉语重视意义(意合)。

英语将语法关系、结构视为第一,使得形式凸显,意义依附形式,从属形式,服务形式,是形式显化语言。

汉语将意义内涵、感受视为第一,使得意义隐化于语言形式表达之中,语言结构表达是由意所主,意义第一,形式第二,是意义隐化语言。

这种对待意义与形式的不同态度的区别,也就是意义与形式在两种语言的比重是正好相反的。英语意少形多(意轻形重),汉语则为意多形少(意重形轻)。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很清楚知道翻译的具体困难是什么了?

即如何实现从英语(意轻形重)到汉语(意重形轻)转变,或如何实现从汉语(意重形轻)到英语(意轻形重)转变。

简言之,如何实现从英语(形)到汉语(意)转变,或如何实现从汉语(意)到英语(形)转变。

因此,归根结底起来就是说,汉英互译就是两种语言意和形之间的转化。汉译英,从意到形;英译汉,从形到意。

译例1

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

An interlacing of old and new issues and a combination of cyclical and structural problems brought changes in what was a generally stable economic performance, some of which caused concern.

Q:怎样划分句子,整合译文?

首先,要理解各小句之间的关系。上文说到“经济转型阵痛”,那么此处的这些“矛盾”、“问题”自然是与经济相关,且这两者是并列关系;第三小句中的“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则是前两句造成的结果。

其次,整合句子。我们可以将各小句分别译为完整的句子,用and,so等词连接,但是译文会很没有明显的层次感。

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上面用到的方法,将前两句变成名词短语做主语,将原文整合为一句话,要注意“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理解和翻译。

 译例2

实现稳增长、防风险等多重目标,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项任务,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等多种关系,政策抉择和工作推进的难度明显加大。

We had multiple targets to attain, like ensuring stable growth and preventing risks; multiple tasks to complete, like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d mutilple relationships to handle, like that between short-term and long-term interests. Therefor, the difficulty of making policy choices and moving work forward incresed markedly.

Q:句子较长,该怎么处理?

首先,还是要分析各小句之间的关系,然后找到主谓宾。可以看到,前三句之间的关系都很明确,“多重目标”“多项任务”“多种关系”是并列的,而最后一小句中“难度明显加大“是因为前面的诸多因素,翻译时注意体现这种逻辑关系。之后,需要确定句子的主谓宾,最后一小句主语比较明确,就是“难度”,那么前面三句呢?没有主语,这时候就需要增译主语了,请参照第一句的讲解。

译例3

At present, they are able to pay little or no corporate tax in countries where they do not have a large physical presence.

目前,这些公司在一些国家并没有设立大型实体公司,因此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很少或者根本不缴。

Q:翻译时,需注意之处?

首先要明确句子结构,之后理解句子含义,再根据理解和中文的表达习惯写出译文。要注意篇章理解,they指的是?逻辑关系是什么?

主句译为,“这些公司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很少或者根本不缴”,在哪儿不缴税或少缴纳呢?为什么呢?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后,再根据中文先说地点、原因,再说事件的习惯整理译文。

语法、语言

然而,要实现这种转变,要从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实非易事。

翻译是一门综合学科,会涉及到语法学、语言学、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哲学、宗教、科学等等,因为翻译本身处理的就是语言,而人类语言本身是涉及到可以说是整个人类世界的。

因此,要通向翻译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语言符号学,到社会文化学,到哲学思维等等,都可以入门。

因为我是一个还没有入门的人,所以我还是从最基础的语法、语言学入手,也就是说是从语言本身入手来学习翻译。

语法是语言的基础,语法表明语言结构、成分关系,是值得从几个方面探讨的。

英语语法关系分三层

这里我将英语语法关系分为三层。

要做好汉英互译,首先需要明确英语语法关系。

第一层是句间关系。

句间关系需要的是一些连接词,诸如sotherfore之类,目的是连接作用。将小句之间的关系阐明。也就是说在对汉语原文句子进行切分的时候,要注意意群的把握。要对句子进行断句,要明确句子层次。

把这种关系弄明白后就很容易把握大的英语构句方向。

第二层,句内关系,细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大的“主谓宾”。英语的主谓宾位序和汉语一致,这是两种语言转换的基本点,也就是共同的东西,很容易转化的地方。

第二层是主宾语与其修饰语,谓语与其修饰语的关系。这一层是几乎与汉语相反的。

也就是说汉语的修饰语在前,英语则相反。

当然这是一个大体规律,基本的思路。再细分也还会有相同与不同,不做讨论。

汉英翻译的基本思路就是明确英语语法关系,也就是说将汉语原文的理解要进一步建立在对其语法关系的分析和理解上,把句间关系以及句子内部的主谓宾这些总体把握后,就可以按照英语的语法表达习惯译出。

同时英汉翻译的理解也是要借助于英语语法关系,这是翻译的起点。我们阅读英语原文要首先明确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关系,把这一层弄清楚是为了理解英语原文,为了明确其含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表达译出了。

还是这个汉语习惯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看似把英语原文意思什么都搞明白了,可就是在汉语习惯表达上出了问题,原因就是太局限于英语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语法关系,虽然与汉语有相融的部分,但是很多情况下是需要进一步调整的,需要调整、变通、转化

这里面会涉及到语序的调整、词性的变化以及表达方式的改变等,都需要我们耐心总结,分门别类加以总结,建立起来自己的一个系统,积累越多,日深月久,定见成效。

译例4

Unfortunately, the report also makes clear that geographically precise information from mountainous regions remains sparce.

不过,报告也清楚地说明,目前仍缺少有关山区的精确地理信息。

Q:翻译时应注意什么?

原文直译为“然而,报告也表明,在地理上关于山区的精确信息仍然很少”,虽然信息都译出来了,但是语言生硬。因此,需要根据理解调整语序,转换词性。

将“geographically precise information”中的副词转译为形容词,译为“精确的地理信息”;将“sparse”由形容词转译为动词“缺乏”;根据“remain”一词可知,现在仍是处于“缺少精确地理信息”的状态,因此译文增译“目前”一词。

整个句子调整语序转换词性后译为“报告表明,目前仍缺少有关山区的精确地理信息”。

译例5

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并且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

Chinas environment capacity is limited, our ecosystems are vulnerable, and we have still not achieved a fundmental reversal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at cause heavy pollution, significant damage, and high risk. Meanwhile, our unique geographical surroundings have exacerbated interregional imbalances...

Q:句子较长怎么处理?

本句句式较长且小句众多,翻译时需先提炼句子主旨信息,然后根据上下文篇章理解对汉语原句句式结构进行灵活调整或重组。

句子中的重要信息包括“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以及“地理环境加剧不平衡”。其中,第四个小句的信息可根据上下文语义与前三个拆分开来单独翻译。

另外,汉语原句中第三个小句的逻辑主语“生态环境状况”,其前置定语包括三个并列结构,即“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此处显然不适合顺句翻译。

因此可考虑增译“we”和“achieve”作为英语译句的逻辑主语和谓语,并将汉语原句中的逻辑谓语“扭转”译为英语译句的宾语,而“生态环境状况”则译为of结构作为“扭转”的后置定语来修饰它,这样“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这个常常的修饰语便可跟在“environmental conditions”后面,灵活翻译为“that cause/are characterized by heavy pollution, significant damage, and high risk”,从而二者之间的紧密逻辑关系也可得以凸显。

评注:“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一句注意英语用语习惯

从整个译例5,我想到了翻译的语言语法与习惯表达、两种语言的同与异等关系。首先,我们来说语言语法与习惯表达问题。其实不管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其基本就是语言的转换,要实现成功转化,就要把语法关系搞懂,这是一个基准。一切语言就是建立在这个基准上的。

其次,我们来看两种语言的同与异问题。这就属于语言习惯的范畴了。汉英两种语言当然也有相同之处,那么尽可以简单处理,或顺句翻译,或一般常规,没有多大变化和调整,我们就视之为“同”。

反之,“异”则是需要做出很大变化和调整的,是脱离原文句子结构的一种改变,而这也是翻译的难题,也是翻译的常态,因为两种语言之间是“异多同少”。

这时候就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语言习惯来操作,如何构句,如何转化,这些都是语言习惯和语言特性本身的问题了。

简言之,直接用语言语法能处理解决掉的就是两种语言同的部分,需要用到语言习惯来处理的则为两种语言异的部分。

我们既要全面掌握,又要有重难点意识,这里的重难点就是“异”的这块。当然基础是一切的起点,也要扎实。

一句话:以“同”为基,以“异”为坚难(攻坚克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