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摘录(一)

 知行中航中医 2022-11-25 发布于云南

作者:基思·斯坦洛维奇
翻译:窦东徽、刘肖岑
版本:第十一版
出版社: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
摘录理由:我通过这本书通过这本书全面系统的去认识什么是“科学”,在“科学”的范围内如何去定义中医,认知中医的一切可能性和在心中寻找一个满意解释中医的理论,是我所寻求的,也是通过阅读其他书籍来看中医想法的来源。读完这本书也许我会找到一些答案,但我也准备好一无所获。我想不仅可以通过这本书思考其他理论,比如非中医的理论也是可以的。但也要明白,正如摘录第14条所说:构成心理学的不是一整套宏大的理论,而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理论,每个理论仅能够解释行为的有限方面。不要企图以一个理论来求一劳永逸的便捷。

(注:摘录时略有改动)
    1、心理学家不相信个人的智慧,更相信科学的方法,而科学方法的本质是证伪,即对我们的经验、常识和直觉,产生怀疑、挑战和批评。
    2、从原则上而言,心理学家不怕犯错误,但害怕以假乱真。
    3、心理学家不相信那些能回答所有问题的绝对真理,但相信对所有问题应该有一个相对正确的答案。
    4、人类很多科学都是建立在概率基础之上的,比如核物理、天体物理、生物进化、病理学、所有的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它们都不可能预测每一个研究对象的具体活动,但都对整体的事物活动规律有很好的描述和预测。
    5、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必须满足“可检验”这一标准,超验的、超感知的问题不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之例。
    6、一个心理学常见误解:心理学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是心理咨询。
    7、弗洛伊德盛名带来的问题:一是他的光芒掩盖了其他领域心理学研究者的工作和成就。 
    8、二是弗洛伊德所构建的精巧的理论很难用实证的方法加以验证,这也为后来众多伪心理学和虚假治疗手段的滋生和发展留下了一道后门。

       9、作为区分科学心理学和伪心理学分水岭的三条标准:一是研究的必须是实证可解决的问题;二是方法上要遵循系统的实证主义;三是研究结论要能够重复验证,并能经过同行评审获得认可。
    10、真正的心理学家和专业书籍无人问津,而星座、血型、养生以及各种未经实证检验的古怪疗法却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招摇过市,让心理学蒙受了许多质疑和指责。
    11、可证伪标准:从科学理论中得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因此,对与某理论相关的新证据进行评价的方法,必须具有使数据证伪理论的可能性。
    12、一个理论要被认为是科学的,其理论和行为数据之间的联系必须满足一些最低限度的要求。
    13、现代心理学有一个统一的特征:用科学的方法寻求对行为的理解。
    14、构成心理学的不是一整套宏大的理论,而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理论,每个理论仅能够解释行为的有限方面。
    15、从原则上讲,科学性正是保证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准。
    16、心理学的首要特征:它是基于数据的科学行为研究。
    17、确切地说,科学是一种思考和观察宇宙万物以便深入理解其运行机制的方法。(科学不能按照是否使用仪器和试验设备来定义。仪器和试验都是科学的外在标志,而不是其本质特征。)
    18、科学三个重要且相互关联的特征:(1)系统实证主义的运用;(2)公共知识的产生;(3)对可解决问题的检验。
    19、科学家利用“可重复性”来定义公共知识,可重复性保证了特定发现并不仅是由于某个研究者的错误或偏差而产生的。
(心理学部分分支)
    20、同行评审:(peer review)是指每一篇投到学术期刊的文章都要经过数位科学家的评审,评审者将批评意见提交给编辑。担任编辑的人通常都是在此期刊所覆盖专业领域中有资深研究经历的科学家。编辑会权衡这些意见,然后确定这篇文章可以直接发表,还是需要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和统计分析之后再发表,或是因为存在缺陷或价值太低而拒绝接受。
    21、科学处理得是可解决的、可具体指明的问题。这意味着,就其类型来说,科学家们所研究的问题,有可能通过现有的实证方法得到解答。如果用当前所掌握得的实证方法,某个问题无法解决或某个理论不可检验,那么科学家们就不会对它展开研究。比如“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不属于实证问题,因此也不属于科学领域。
    22、科学进步是这样一个过程:理论→预测→检验→理论修正。(自注:科学从不说自己是绝对正确的,有问题便不断修正,使本身无限接近于正确。)
    23、科学家致力于可实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说不同类别的问题本质上是可解决或不可解决的,并且这种区分是永远固定不变的。恰恰相反,有些当前不可解决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证方法或技术更加先进的时候会成为可解决的。
    24、心理学研究表明,许多常见的关于行为的文化信念在接受试验检验后,都被证明是错误的。(注:这里探讨的是真正的心理学和世俗“常识”的问题,有许多世俗“常识”问题被认为是心理学并占据人们认知的主导,比如书中所举的例子:有一种说法,学习好或爱读书的孩子都不擅长交际和体育。这个观点错误得离谱,有证据表明,与不读书的人相比,爱读书和追求学业成就的人,身体更健康,社交更活跃。再比如一个流行说法:有些人是“左脑型”,有的人是“右脑型”,或者人格的某些方面由左脑控制,而其他方面则由右脑控制,尽管现代神经科学研究确实表明大脑中存在微妙的特异化现象,但是言之凿凿用“左”或“右”的概念来普及这一观点肯定是毫无道理的,尤其是研究已表明,我们的大脑是以一种整合的方式在工作。)
(认知依然空白)
大概知道了什么是科学,科学的适用范围,科学所规定的是什么范围,而这本书开始强调的便是“实证主义”之下的“实证科学”,对于目前尚不能解释、不能实证的理论,科学也给了解释,如第23条所言。同时我又疑问,其实科学并不能实证所有理论,也许正如书中所说弗洛伊德占据人们认识心理学的大部分从而掩盖了其他理论的突出,或许科学也正是这样,因为科学占据了人类认识世界方法的大部分,所以在此此方面会有所偏向。
点击这里写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