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六经六日”(六)

 知行中航中医 2022-11-25 发布于云南

   继续探索《伤寒论》中,六经和六日的关系,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探索《伤寒论》中“五六日”的意义。按照伤寒一日,太阳受之的规律,五日为少阴受之,六日为厥阴受之。

   在探索的过程中还意外发现了“五六日”背后更多的意义,如果探索得纯熟,必将有助于简单掌握《伤寒论》和日后的临床。

   先来看少阴病篇第【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在这里,条文中明确说了“五六日”的时候如果出现“自利而渴”的症状是属于少阴病的。来对比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这就知道,自利而渴的是少阴病,自利不渴的是太阴病。那么“渴”和“少阴”就有关系了,那么“五六日”正是少阴、厥阴经气传导的时候,若经气传导正常就不会出现“渴”的情况,从而也就知道此时病已经在少阴经了,因为“自利”本是属于太阴经之症状,如太阴病提纲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所以第282条是鉴别病在太阴还是病在少阴的说明,也就是说第282条是太阴病转少阴病的说明。


   于是“五六日”和“少阴病”又联系上了,为什么不说四五日,或者一二日的时候自利而渴属于少阴呢?因为,五日刚好是少阴经循行之时,如果伤寒传至少阴经,那么就会表现出少阴经受伤寒的表现。

知识补充:
自利:是指由于身体内部因素如脾肾阳虚或中气不运所致的慢性腹泻,一般不伴有其他胃肠道症状。自者,有自发内发之意。
下利:相当于现在说的急性腹泻,可以见于多种疾病,多指外感伤寒或疫病等外源性病因引起的。如伤寒论讲: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继续看涉及“五六日”的条文: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后面说了“大下之后”参看“六经六日(四)”,五六日、六七日如果出现阳明经证的时候,可以用小承气汤预防大便进一步变硬,但医者在这里却用了“大下”,胡希恕先生注解该条文说:“这也是给治错了,伤寒没有给吃泻药的,五六日表不解,还得解表啊……他写的心中,不是心下,不是胃。”第78条中的“五六日”伤寒病情到了五六日,也就是到了少阴、厥阴循行的时候,一个循经周期要结束了,正常情况下经行尽而病解,所以用了“欲解”,伤寒将要解的时候。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五六日”经行到少阴和厥阴。我们来看该条文的鉴别症状: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

   这是少阳证的或见证。郝万山教授在解释这些或见证是时他说到:“或见症和兼证及其病机:邪客少阳,经腑不和,三焦不利,其病变可及于表里内外上下,故少阳病每多或然之证或兼夹之证。胸中烦而不呕,是邪郁胸胁,未犯胃腑;口渴是邪热伤津较重所致;腹中痛为肝胆气郁,横逆犯脾,脾络不和的表现;心下悸、小便不利,属少阳三焦失畅,气化不利,水饮内停,进而水气凌心所致;不渴,身有微热,提示太阳表邪未罢;咳为水饮犯肺,肺气上逆的表现。”


   以上诸证,其病机总由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而致,虽有兼夹之证和或见之证,但在治法上,都应当以和解为主,所谓“和解”,我的理解是“和枢机,解郁结”,或是“和枢机,解郁热”。小柴胡汤是治疗本证的主方。


   郝万山教授还说:“第 97 条所说“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提示少阳邪气可以传阳明,邪气既然传人阳明,出现了阳明热盛伤津液的口渴,那就应当依照治疗阳明病的方法来治疗了。”


   这就有意思了,“渴者”可以提示病在阳明,也可以提示病在少阴。但不要忘了,“渴”在阳明是因为在和少阳证鉴别;“渴”在少阴是因为在和太阴病鉴别。


   我们再来看“五六日”,即是说“少阴、厥阴”的提纲: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再来看,小柴胡汤或见证的加减运用:
1、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这里的“不呕”遵从郝万山教授的解释“未犯及胃腑”,我以为等同于未犯及“阳明经”。但其“胸中烦”是否和厥阴病中的“心中疼热”有相似之处呢? 


2、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我们知道,渴有少阴“自利而渴”的渴,有阳明的“大烦渴不解”等,那么这里的“若渴”是哪里的渴呢?他加了人参,结合“白虎加人参汤”中的大烦渴不解,知道这是热盛伤津的渴,属于阳明经的渴。那么问题来了,这里的“伤寒五六日”前面应该省略了二三日、三四日,因为整个小柴胡汤证是在和“六经”相鉴别啊。


3、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这里“腹中痛”是在和太阴经鉴别,你看太阴病的提纲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时腹自痛,知道了吧。


4、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5、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手少阴心经,心下悸;足少阴肾经,小便不利。这是和少阴经鉴别。


6、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为中风。这是和太阳病鉴别。 


7、若欬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写到这里,逐渐开明了起来,伤寒论中非常简单的提示了如何辨别六经的问题。不仅是六个提纲的问题,还应该整理出属于六经的症状,比如太阳经的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如果在太阳病的基础上出现上面所说的属于属于少阴的症状病,那就是太阳少阴合病的“太少两感证”,我们来验证一下太阳少阴两感之证的麻黄细辛附子汤: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你看,有发热的症状是属于太阳病的(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所以这里就是太阳和少阴的合病。


   总结来说,《伤寒论》的每一个“经证”都可以和其他经证相鉴别,这种相鉴别的也是有一定规律和约束的,并且在《伤寒论》中也是有规律的。如果能掌握这种规律,运用其《伤寒论》就会非常的简单,或许仲景祖师爷本身就没有想那么复杂的。比如,在运用小柴胡汤时,如何加减运用?掌握“六经”每一经的症状,结合患者四诊便知道在少阳病的基础上是否还有其他经证,从而抽丝剥茧,一一处方。根本目的是面对一个病人时,根据“六经六日”的鉴别,知道病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于是治疗也就一目了然了。


   对于“六经六日”鉴别规律,是个庞大的系统,其中没在逻辑和条理性也需要去探索和完善,在下一次的文章中,我将逐一去探索这个规律。也希望“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仲景祖师爷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