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教育人的“慧行”研究教育

 贺兰山在线 2022-11-25 发布于宁夏

【论道】用教育人的“慧行”研究教育|陈绍清

48个

用教育人的慧行研究教育

——给乡村青年教师的教研建议(三)
●陈绍清

上期推文,笔者以《用教育人的慧眼观察教育》为题,从热点、堵点、亮点的角度为乡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支招,旨在激活教师洞察教育万象、关注教育时势的意识。
本期推文,笔者想以《用教育人的慧行研究教育》为题,继续为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教研建议。
01用智慧故事启迪智慧行动
智慧故事往往蕴藏着神奇的魔力,让人脑洞大开获得点石成金的力量。
近年来,笔者经常利用各种场合,推介北京市立新学校校长曾军良用爱与智慧创造的一个美丽教育故事。内容如下:
2010年放寒假时,我对高三领导小组的同志们讲:我要在十班做两个实验,寒假回来,这个班肯定拿到考试第一。当时没有一个人相信,因为孩子们不在学校,我怎么去教育他们?
我的第一个实验是在放寒假的那天下午。我先给40个学生的爸爸打电话,再给40个学生的妈妈打电话,最后给40个学生本人打电话。那天下午,大概打了118个电话,整整用了三个小时。我分别对学生的爸爸、妈妈讲:“今天晚上是放寒假的第一个晚上,你们家庭开一个民主生活会,商讨一下孩子怎么过一个幸福的、充实的、无怨无悔的寒假。”结果,学生晚上回到家,爸爸就说:“你们曾校长给我打电话了,让我开家庭民主生活会。”妈妈接着说:“哎呀,我也接到了电话!”三个人都接到了电话,就被我对教育的热爱所感动,爸爸、妈妈会说:“你看,你们老师多么负责!多么有责任感!我们真的要好好讨论一下!”本来这种会是很难开的,但因为都接到了主管校长的电话,矛盾就化解了,就开成了孩子寒假怎么学习的会,每天学习多少时间,学习什么,要达到什么水准,争取第二学期考试考出好好成绩!其实我打电话根本就没讲与学习、成绩在关的事情。这三个电话,一次研讨,让孩子被这份爱感动,“管”住了学生年前的十天假期。
紧接着,正月初一上午九点,我开始给40个学生写一封信,一直写到中午一点,群发到学生的邮箱中。放寒假前的那天上午,我就告诉学生:“你们初一那天一定要打开邮箱,老师给你一个小礼物。”在这封长达4000字的信中,我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爱与期望。信发过去以后,“管”住了年后的13天。高三第二学期开学回来考试,这个班五科第一、一科第二,总分比第二名高10分!而上学期结束时,这个班级的总平均分还比第一名差12分!后来,学校的高考最高分也出在这个班!
看了这则小故事,不知诸君有何感想?反正笔者当时就被故事主人公——曾军良校长的管理智慧所折服。
由这则小故事,笔者瞬间想到了一个教研小妙招:用智慧故事启迪智慧行动。路径如下:寻找教研故事——打印纸质稿——选“点”深读——寻找“转化点”——开展验证实验——形成“新教研范式”
寻找教研故事:每天从正规出版物、官媒、优秀自媒体发布的教育信息中苦心寻找一个蕴藏智慧的教研小故事。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工作群、个人微信公众号进行正面传播。
打印纸质稿:打印前,要按照公文格式编辑好文稿,面对一份经过自己编辑、规范清爽的纸质文稿,阅读者心中会有一种实在感和对文字的敬畏感。
选“点”深读: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点位”展开深度阅读,比如:一个新颖的文题,一个精彩的开头,一条精妙的文脉,一个实用的妙招,一番深度的启迪……
寻找“转化点”:将深读的“研究点位”转化为论文(课题)题目、写作素材、工作点子,等等。
开展验证实验:围绕上述“转化点”展开验证性实验,收集过程性资料,形成实验台账。
形成“新教研范式”:深度提炼可资推广的“新教研范式”。
用智慧故事启迪智慧行动,需要教育者用心、用情、用智,从司空见惯的教育日常生活中发现“教研价值”,从而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
02紧紧扭住有效备课这个“牛鼻子”
有效备课是乡村青年教师必须坚守的底线。底线不牢,地动山摇。
之所以提“有效备课”这个概念,是因为当前许多教师存在低效备课甚至是负效备课现象。比如:1.不依据具体学情,照抄教案应付各级检查;2.以信息技术为由头,唯课件是瞻,整节课成了眼花缭乱的“课件播放”,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播”;3.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假分工、假合作、假研究之风盛行;4.基于“学、教、评一致性”的新备课范式研究仍然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付诸实实在在的变革行动……
那么,乡村青年教师如何紧紧扭住有效备课这个“牛鼻子”呢?笔者建议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突破:
突破点一:研发“新电子备课模板”
此模板可以借鉴别人经验,根据本校、本学科实际进行“本土化改编”。
下面,呈现两组“新电子备课模板”:一份是重庆市九龙坡区开发的基于新媒体新技术的“新电子备课”模板(表1,表2),一份是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开发的“中小学音乐学科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模版(表3),供大家研读学习。
表1:新媒体新技术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表

图片

2:新媒体新技术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反思表

图片

  突破点二:扎实开展“新电子备课”研讨活动
乡村青年教师运用开发的新电子备课模板进行深度备课,是挑战,更是机遇。建议学校按照如下路径开展实验:面上培训——学科切入——“点”上实验——“面”上推广
面上培训:1.聘请“真专家”,开展“真培训”。比如: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聘请张爱军博士定期开展“基于学教评一致性”的专项培训,培训有理论,有实操,有跟踪,有展示,达到了全员洗脑进而醒脑的目的;2.聘请“土专家”,解剖“好样本”,开展“实研究”,力求学以致用。
学科切入:在全校范围内发布“悬赏令”,选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大胆开展“学科验证实验”。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可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先行实验;高中教育阶段,可在九大高考学科开展先行实验。
如果学科“点上实验”有了显著性成果,得到了全体教师的一致认可,就可以在学校大面积推广,展开全域性实验。
突破点三:配套推进观课、评课、导课“变脸”
如何将传统的听课评课变为现在的观课导课?这是对乡村青年教师教研转型的深度考量。建议乡村学校校长督促分管领导、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备课组等做好以下两件事:
事件一:给听课本“变变脸”。即将传统的“听课本”变为“观课量表”让基于数据和实证的观课走进日常课堂。这是一项专业活,需要在专家指导下科学开发,有序实施。变革初期,可能很多教师不适应,出现“三不像”甚至直接抵触的行为。对此,管理者要以看得惯、容得下的心态坦然面对,因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阵痛后才能破茧成蝶。
事件二:给评课“变变脸”。即将游离教研外围、隔靴搔痒式的传统评课变为基于问题改进的导课、改课行动,让深度教研真正在教学现场真实发生。这方面,笔者有太多的感触:在众多教研活动现场,评课者客客气气地说着言不由衷的“外行话”,什么授课者年轻漂亮啦、普通话流利呀、课件做得精美啊,等等。试想想:这样相互吹捧、没有触及教研内核的评课有何意义?只能助长形式主义的评课之风抬头!因此,笔者真诚期待乡村青年教师要持续跟踪研读两本书:《好课多磨》和《好课燎原》,深入学习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数教研员斯苗儿的现场改课技术,科学锻造自己的教学胜任力和教研力。
03争做讲教研故事的高手
讲好自己的教研故事,是乡村青年教师应有的专业功底和精神底色。
如何讲好教研故事?笔者同样建议有二:
一是争做“好教研故事”的主角,在“以身试水”中创造“好教研”、成就“好教研故事”
比如,湖北松滋市实验小学校长黄华斌就是“作文教学研究故事”的主角,开辟的“黄老师讲作文”专栏就是一座小学作文教学的“富矿”。口说无凭,下边实证为例:《“匠心”运作命题作文》《慧眼识“珠”,感受“美好”》《随笔,巧建“素材银行”》《写出不一样的2020,抗疫主题该如何“表达”》《立足“特点”写个性》《巧变方式“波澜”起》《选好角度,打开思路》《细节,文章永恒的光亮》《纵横铺展,内容“饱满”》《让人性之光闪耀在细节之处》……
再比如,该校青年教师关丹丹就是“智慧班级管理故事”的主角,在“乐乡树人”微信公众号“朝阳班故事”专栏,可以见到下列充满智慧和爱心的班级育人故事:《教室里需要正面管教》《养花即养心》《“洗车达人”易子豪》《我请孩子们吃饭》《温暖他人,成就自己》《换餐盘》《致家长:教室,是我们共同实现理想的地方》《受伤与受罚,都是成长必须面对的“痛”》《守护孩子最初的“美梦”》《成长就是一场又一场的“接力赛”》……
二是争做撰写“好教研故事”的高手,让一个个智慧故事引领着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作为乡村青年教师,应该争做撰写“好教研故事”的高手,在乡村教育的大舞台留下一大堆自己书写的“教研传奇”,这是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
在每一所乡村校园,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好教研故事”。单以作文教学为例:校园内,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其景色变化、人物活动都是孩子们笔下宝贵的作文素材;教室中,一节精彩的课、一个“意外”的微镜头、一次高潮叠起的主题班会、一位同学的搞怪动作、一次刻骨铭心的“游园”之旅,都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欢呼、讨论;校园外,一次“野炊”、一次研学旅行、一次“坝坝晚会”、一次家庭春晚、一次“我当家”经历,都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养分”……
撰写“好教研故事”,是一段劳力劳心的成长之旅,需要持之以恒地坚守。去年,云阳县向阳初中青年语文教师张奉向我请教专业成长之道,我告诉她:要学会乐把难点变亮点,你认为作文教学最难,那就围绕“农村中学生作文素养提升”开始研究之旅吧!在我的鼓励和指导下,张奉老师主动走出彷徨、走出懈怠,全身心融入到单元习作指导、改稿、组稿、投稿中,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多篇习作在省级正规作文期刊发表。目前,正在组编班级年度优秀作文集《向阳花开》。
用教育人的慧行研究教育。除了上述策略和路径外,研究的点位还有很多,比如专业阅读研究,新课程研究,新课堂研究,新教研研究,新评价研究,等等。每一项研究,都能引发教育人智慧的思考,牵动乡村教育的系统性变革。
期待更多的乡村青年教师身在乡村,情系乡村,建功立业在乡村!
鸣谢:《中小学管理》杂志社、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山东威海市文登区、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委提供宝贵素材。
(作者单位:重庆市云阳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