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悠久而多彩的印尼华人外文文学(全文)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11-25 发布于山东

[摘 要]印尼华人外文文学发生于19世纪中叶,为印尼文学的产生带了头,在马来文学的革新中起了先锋作用。印尼华人外文文学涉及重大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问题,揭露社会弊端和邪恶势力,表现各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生活,反映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问题,反映社会底层的各族人民的生活和风土人情,艺术形式多样,语种丰富,读者众多。

[关键词]印度印西亚 华人外文文学 印尼文学

〔中图分类号〕I3/7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7)01-0136-05

椰风蕉雨终年飘洒的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与我国有悠久、密切的友好交往史。自西汉以来,印尼(古称“叶调国”)就与我国发生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友好交流关系。早在荷兰人未来东占印尼之前,我国东南沿海的闽、粤等省,就有成千上万的贫苦人民到印尼的爪哇从事开发和定居,并先后形成“土生华人社会”和“新客华人社会”。华侨中的文化人开始用多种外文进行文学创作,华人(当时还是称“华侨”)外文文学也随之逐渐形成。

印尼华人外文文学,又称“印尼土生华人文学”,或“马来由文学”,[1]( P138 ) 指的是印尼华侨华人,用爪哇文、阿拉伯文、巴厘文、马来文、英文等多种外文创作、改编、翻译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在印尼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久远和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在起着孕育和催生作用。

首先,是印尼华人社会的扩展,加速了印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以印尼华侨土生子女为主体的“土生华人社会”,与后来移居印尼的华侨形成的“新客华人社会”,逐渐融汇成比较庞大的印尼华人社会,并逐渐密切了他们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关系,土生的华裔和新客华侨,都需求接受中国文化。由是,其中掌握了马来文和阿拉伯文的作家,便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出版,于是外文翻译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应运而现。其次,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激发了印尼华侨华人的民族意识和感情。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都波及到包括印尼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国家,孙中山及其战友们都曾直接到过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进行革命活动,传播民族主义和反清革命思想。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国内气象一新,民情振奋,又给国外华侨华人巨大鼓舞,因此,使印尼等国的华侨华人的民族思想感情大为增强。他们更加关心祖国家乡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经常保持与国内亲人的联系,在印尼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创建了许多华人学校、华侨社团,并且开展各种爱国文化活动。土生华人也增强了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要求。再次,印尼社会各种语文并存,特别是“马来由混合语”的大普及。印尼是多民族多部族和多语种的国家,它的语种有马来语、爪哇语、马都拉语、巴厘语,以及雅加达方言等,“马来由混合语”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尼沿海港口城市通用的“市场语”,也就是印尼不同母语的各种居民和华侨、各国外侨在商业上作为沟通工具的语言。它相对于作为荷兰官方语言的所谓“高级马来语”而被称为“低级马来语”或“华人马来语”、“汉化马来语”。它的特点是规范不是很严格,夹杂着多民族的语言和方言,以及不少外语借用词,特别是汉语借用词。但是,它却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运用。20世纪初,印尼的刊物《官员阵地》有一则广告称:“所有人都能读《中华报》,因为该报是采用低级马来语,即一种荷属东印度居民容易理解的,并成为大多数人所掌握的一种语言。”因而这种所谓“低级马来语”,又有“华人马来语”之称。不少华侨华人文人和作家,就运用这种流行广泛的语言文学,进行文学创作和翻译中国或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最后,华侨华人经营的新闻出版事业的日渐兴起和繁荣。据统计,仅1930年,由华侨华人创办的马来文报刊就有24种之多,为 《马来鼓声报》、《垄川明星报》、《泗水新闻报》、《南洋日报》 等,著名的出版商有朱萧富、王甘夫等人。[2] 有的出版商本人就是作家、诗人、翻译家,因而,他们悉心致力于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促使印尼华人外文文学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特别是由于用马来文翻译的中国古典文学率先兴起和流行,促使其他外文译作和创作也接踵出现,1859年就出现了爪哇文译本《三国演义》。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印尼华人外文文学比印尼土著文学的诞生,要早20年以至半个世纪。[3] ( P180-183 ) 关于印尼华人外文文学的发展历程,向来众说纷纭,中国学者杨启光认为,它的历史上限应该是19世纪50年代,印尼学者、作家耶谷・苏玛尔卓则认为,通俗马来由文学的历史上限应是1875年,它的发展历程从19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最后以华人作家自动并入标准印尼语的文学队伍而告终”。[3]( P78 ) 对此本文不拟展开探讨。

印尼华人外文文学,是华侨华人作家运用各种外文进行翻译创作的文学作品,它与印尼土著作家作品在血缘、族缘、文缘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因此,这种文学的本体及其发展历史,都具有它自己的鲜明的特点。

翻译外国作品的数量庞大,持续时间很长,这是其特点之一。在印尼本土文学还未形成之前,1859年就出现了中国的《三国演义》爪哇文译本,1877年,又出版了由巨港华人作家柯德怡用阿拉伯文翻译的《玉历宝钞劝世文》。19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翻译家如杨天水、林和兴、刘文昌、钱洪连、叶源和等20多人,他们用马来语翻译的中国古典小说作品为数更多,如根据《海公小红袍全传》翻译的《周观德――周文玉之子,一个华人所写的故事》;1883年又出版了一大批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如 《列国志》、《粉妆楼》、《乾隆游江南》、《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三宝太监下西洋》 等。直到20世纪初,这种译作出版的势头不减,这时期的翻译家已由20多名增加到40名,他们翻译的中国古典小说有《木兰从军》、《北游记》、《镜花缘》、《宋太祖三下南唐》、《杨家将》、《包公案》、《荡寇志》、《刘大将军平倭战记》、《小红儿》 等十多部。20年代,又再次掀起翻译中国古典小说的热潮,运用通俗马来语翻译的中国武侠小说多如恒河沙数。中国武侠小说作家如不肖生、朱松 、江叶 、何一峰、汪景星、红绡、突兀生、凌云阁主、席灵凤、海上漱石生、张崇典、许 父、黄南丁、顾明道、还珠楼主等人的小说,都用通俗马来语翻译过来,并刊登在专门发表武侠小说的期刊上。这时期的译作有个特点,就是除翻译中国古典文学著作外,还翻译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文学名著,这表明翻译家的视野有所拓展,以及社会上对西方文学作品发生兴趣的读者逐渐增加。这时出现在印尼文坛上的西方文学名著通俗马来语译本,有狄更斯、柯南・道尔、大仲马、雨果、兰姆、威恩等著名作家的30多部著作。20年代以后,西方文学名著的翻译着重消遣性较强的作品方面,如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埃德加赖斯・巴勒关于猿人泰山等的小说。著名的翻译家有李金福、赵雨水、吴炳良、张振文、朱茂山(即侯善良)等人。

20世纪40年代末起,直至80-90年代,翻译小说,尤其是香港武侠小说的翻译仍是大热点。香港著名的小说家梁羽生、金庸等人的作品,如 《射雕英雄传》、《塞外奇侠传》、《飞狐外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萍踪侠影录》、《水川天女传》 等,都被翻译出版。直至1994年6月,《印度尼西亚日报》还在连载金庸的《啸傲江湖》。它们的翻译者是黄金辰、黄安淑、颜国良、曾荧球等人。其中的颜国良从50年代起,就以翻译梁羽生的《塞外奇侠传》著称一时,至80年代中期,他已翻译了40多部中国武侠小说,除梁羽生作品外,还有金庸、古龙等人的小说。曾荧球也从60年代起翻译了梁羽生、金庸、古龙、秦红、孤独红、卧龙生、陈青云、白虹等人的作品70-80部之多,并因翻译古龙作品最多而被称为“古龙专家”。由此可见翻译中国小说流行之广。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举报文章

上一篇: 现代性话语形态的分化

下一篇: 《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藏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勘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