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若是他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时用的笔名,后来以此为号。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取了“沫若”这个笔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沫水,古水名,即今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中西部;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也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传奇人物,他青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庄周、屈原、李白、苏轼等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他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1914年春负笈日本,学的是医学,后来弃医从文,这个时期还受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6爆发,他对时代剧变极为敏锐,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天狗》,《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充满了浪漫主义7气息,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创作于1919年9-10月间,这时,五四运动的伟大狂潮刚刚落下,五四的时代精神4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漫延。郭沫若在日本,他对此很是激动,据说这首作品是在日本的博多湾目睹海浪排空的壮美景象,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放开喉咙充当号角,为祖国,为民族,为艺术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呼号。 号:hào ,号角、吹号、号子,站立在地球边上呼唤一个时代的号子,可能是作者暗喻自己是这个时代的号手;háo ,号叫、呼喊,情绪高昂的姿态。这里欢迎大家指正论辩。《许子东现代文学课》:“如果没有新诗的出现,'五四’文学运动就没法开始。” 郭沫若是最早提倡新诗的两人之一(另一位是胡适)。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内容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推崇: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1919年九、十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文本解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共7行,第一、二行,展示了海洋雄伟壮丽的景色。 第三、四行,由景入情,抒写了对眼前景观的强烈主观感受。第五至第七行,对“力”的讴歌和赞美。诗的前四行,诗人寥寥几笔,选取天上怒涌的白云、地平线上壮丽的北冰洋、远方无限的太平洋以及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宇宙素描,渗透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诗的后三行,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声响,体现其神韵,反映其韵律。“力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力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文明。表现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诗人以澎湃的激情,赞颂了大自然的神力,强烈表达了诗人破坏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勇猛的革命精神。诗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以浪漫主义者的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呼唤对象,他和应着时代的节拍,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喊出时代的强音。在他的呼号之下,怒涌的白云列成阵势,壮丽的北冰洋掀起了让人感奋的力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的全部力量来把地球推倒”,这种伟大的力量要“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毁坏,要破坏旧世界,冲破黑暗牢笼,荡涤污泥浊水! 创造,要建设一个新世界。毁坏与创造需要以人的热情和伟力而完成,“不断的努力”是成功的希望所在。最后诗人开始呼号创造的伟力,他要将这伟力汇入所有的艺术之中,诗人相信力的艺术将改变世界的面目。
作者观点
郭沫若一生涉及文学、历史、考古等方面,同时亦留心中小学书法的教育问题。
1962年郭沫若在《人民教育》第九期发表了一段题词,他谈到:
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
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
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
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但要成为书家,那是另有一套专门的练习步骤的,不必作为对于中小学生的普遍要求。

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郭沫若先生的题词深刻反映了他的中小学书法教育观,他认为中小学生写字:
(一)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端正、干净、容易认;
(二)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性格、情操的修炼与培养;
(三)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书法家,而是更注重素质教育的问题。
应该说其最大的亮点即是素质教育的问题,同时把培养中小学写字与培养书法家划定了明确的界限,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要求与目的做了粗线条式的概括。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自来水笔的大量应用使得毛笔人群有所减少,但与现在电脑、打印机等对书写工具的取代相比是不能同日而语的,郭沫若先生的《题词》是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势所提出的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要求。
虽然当时毛笔不再是主要的书写工具,但是对中小学生而言,用笔书写仍然是很普遍的,书写的能力比起现在的学生要强得多。
因此,郭沫若先生没有对中小学生学习书法做过多具体的要求和建议,而是着重强调把字写得端正易识与塑造人格。

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据研究表明此时期正是青少年学习知识与塑造人格的重要阶段。
因此郭沫若先生所提出的这两点要求依然对当下的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中小学生的书法培养不仅掌握书写的能力,并且通过书法的学习来培养与塑造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依然是不容忽视的。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