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国文:“春天在人民心里”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2-11-25 发布于陕西
Image

李国文(1930-2022)


2022年11月24日凌晨1点30分,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李国文先生于北京逝世,享年93岁。人民文学出版社对李国文先生的逝世表示沉重哀悼。

李国文,原籍江苏盐城,1930年8月生于上海,1947年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理论编剧专业学习。1949年在北京华北革命大学学习,后调中央戏剧学院研究部工作。1950至1953年间,先后任铁路文工团和志愿军某部文工团创作组组长。1954年调中国铁路总工会宣传部任文艺编辑。1978年调任中国铁路文工团创作员。后调入中国作家协会工作,曾任《小说选刊》主编。

李国文先生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有着四十多年的合作与友谊,多部重要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1年,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出版,次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1982年,短篇小说集《第一杯苦酒》出版;2002年,杂文随笔集《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出版;2012年,《李国文文集》出版;2017年,古代笔记评注本《李国文评注酉阳杂俎》出版;2019年,《冬天里的春天》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22年,《李国文散文》被收入“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丛书,即将(12月)出版。
Image
1982年,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届茅盾文学奖授奖大会会场。
Image
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领奖,从左至右为古华、李国文、莫应丰、姚雪垠、魏巍、周克芹。

李国文:“春天在人民心里”
《冬天里的春天》选摘

沉沉的大雾,似乎永远也不会消散地弥漫着,笼罩在石湖上空。迷迷蒙蒙,混混沌沌,任什么都看不出来,若不是咿咿呀呀的桨声,船头逆浪的水声,和远处湖村稀疏的、不甚响亮的鞭炮声,真会以为是一个死去的世界。那劈脸而来的浓雾,有时凝聚成团,有时飘洒如雨,有时稠得使人感到窒息难受,有时丝丝缕缕地游动着,似乎松散开了,眼前留出一点可以回旋的空际。但是,未容喘息工夫,顷刻间,更浓更密的雾团又将人紧紧裹住。
这石湖上冬末的晨雾,愈接近天亮时分,也愈浓烈,仿佛什么活生生的、有性格的东西,定要死乞白赖地缠住不松不放。这使得那位扶着船舱篷顶站立眺望的游击队女指导员,满脸恼怒,焦躁不安。她简直恨透了这密密麻麻不消不散的浓雾,那对明亮的眸子,无论怎样努力,也看不出三步以外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她现在恨不能插翅飞上湖心的沙洲,因为情况突然间变得这样紧急,时间对她来讲,不但意味着亲人的生命,同时还攸关着整个游击支队的命运。然而,老天偏偏作对,在这大年初一的早晨,下起了没完没了的大雾,挡住了视线,辨别不清方向。而且芦苇丛中密如蛛网的河道,完全有可能搅昏了头,以致迷了路。
Image
《冬天里的春天》 李国文 | 著
“老晚哥,路没错吧?”
“不能!”那个俯着身子吭哧吭哧划船的人回答着。他瞟了一眼她腰间挎着的匣枪,不由得心中一冷。那枪上的红缨,虽然已经陈旧,颜色不那样鲜艳了,但是却在提醒他,对待这样一个简直可以说是“杀星”的女人,还是以小心谨慎侍候为宜。所以压住他那爱唠叨的舌头,只拣最简单的字眼答复她的问题。
“那你加把劲,快点划!”
“打我出娘胎,也不曾这样卖过力气。”
“你早就该这样踏踏实实地做人啦!四姐,她够可怜的。你,一个当哥的,指着妹妹养活过日子,不成材啊!”
老晚沉重地叹了口气。
突然间,那对漆黑闪亮的瞳人逼视着这个划船的人,尽管是雾天,朦朦胧胧,但那刺人的光芒,似乎穿透老晚的心:“是他划走了我的舢板,你实说!”
Image
《冬天里的春天》(茅盾文学奖系列
“嗯!”老晚艰难地点点头,显然,他不敢对她撒谎。
“他没告诉你去哪?”那声调听来十分严厉,只吓得这个划船人一连气地说了几个“没有”,矢口否认地晃着脑袋。
“他自然不会说给你听的。”这一点,她完全相信,如果他真的说出了他的去向,倒是值得认真考虑,没准可能是引入歧途的迷魂阵呢!她又凝视着密如屏障挡在眼前的雾,不由得思索那个被她斗败了的对手,趁着她暂时离开的工夫,竟驾着舢板先走一步,会到什么地方去呢?又有可能搞些什么名堂呢?如同这看不透的浓雾一样,难以揣摸得出他的意图。当然有可能投靠敌人,叛变支队,至少可以毫不费力地说出受伤的游击队长在沙洲上的什么地方躲藏着。那是很有价值的情报,敌人正撒出许多武装特务在遍地寻找呢!立刻,她仿佛在雾里看到了这样一个场面:那个背叛了革命的家伙,带领着保安团朝沙洲密林的腹地行进,企图一下子捉个活的,好去领功请赏……想到这里,她不觉出了一身冷汗,赶紧催着老晚:“快点,再快点!”无论如何要抢在他的前头。她明白,只要游击队长落到敌人手里,决无生还之理,而且那也表明,石湖支队这一下可就真的垮了。所以,她不得不咬了咬牙,从怀里掏出那珍藏的五块银元,放在老晚脸前的船舱板上,几乎是央告地对他说:“你不会白给革命尽力的,求求你,老晚哥,帮帮我们游击队的忙吧!”
Image
《冬天里的春天》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系列)
老晚起小就在石湖上载客运货,还是有生以来头一回见到这么丰厚的脚钱,真是大年初一,发了个利市。虽然嘴上说“用不着”,但那闪亮的银元,给他增添了力气,小篷船像脱弦的箭那样,嗖嗖地在苇丛里的河道上穿行着。
一九四七年底,一九四八年初的那个春节,就这样在石湖的浓雾中,开始了它的一天。哦!多么阴冷的日子啊!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年节也过得冷冰冰的,甚至连稀疏的鞭炮声,也是喑哑的,有气无力的。好了,总算快到目的地了,虽然沙洲还在浓雾的隐蔽底下,看不真切,但啁啁啾啾的鸟鸣,却透过这密密的屏障,传进她的耳朵里,这使她放下了一颗心。尽管那是怕冷的鸟躲在窝里凄凄惶惶的叫声,但也表明了沙洲上是平静的,不曾发生过什么意外。有谁能比游击队更熟悉这片人迹罕至的沙洲呢?只要稍有一点动静,那些鸟雀就会惊起,仓皇不安地飞着,半天也不肯平息下来的。现在,沙洲上静悄悄的,静得连小鱼唼水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她的心安了。那双清澈如水的眼睛,出现了一丝倦意。的确,她太累了。过去的四十八个小时里面,紧张的接触,频繁的遭遇,血淋淋的白刃战,生与死的决斗,连喘口气的工夫都得不到。她回想起来,离开沙洲的这两天两夜,如同噩梦一场地度过去了。一路上提心吊胆惟恐发生不幸的预感,当她跳下了船,站稳在沙洲土地上的时候,也完全消逝了。想到马上就会见面的,她那负了重伤的丈夫,想到终于搞到手的特效药,想到有足够的时间来得及转移,两天来,第一次脸上出现了笑容。
Image
2021年,李国文先生贺人民文学出版社建社70周年
Image

致敬李国文
文 | 周绚隆
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现中华书局执行董事
(本文系作者为《李国文散文》所作导读

李国文在中国当代文坛是传奇式的人物,虽已九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他早年凭着小说驰骋文坛,晚年则全力转向散文、随笔写作,在当代作家中,因博览群书,融通古今,睿智洒脱,文笔老辣,为世所瞩目。
1930年李国文出生于上海,1947年考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理论编剧专业学习。1949年参加革命,进入华北革命大学。1950年到53年,先后任天津铁路文工团和入朝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文工团创作组长。1954年调入中国铁路总工会宣传部做文艺编辑。1957年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反对官僚主义的短篇小说《改选》,在文坛暂露头角。次年即因这篇作品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铁路建设一线参加劳动改造。二十多年间一路从山西辗转到贵州,不仅丧失了写作的权利,而且受尽了屈辱和磨难。他由春风得意的文学青年,一夜之间坠入社会底层,长期被作为另类对待,尝尽了人间五味,使他对人之为人的本质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深刻的认识,既为他后来的小说创作积累了素材,也为他后来的写作转型埋下了伏笔。
Image
1976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巨大变革,大地回春,蛰伏多年的李国文重新提笔,杀回文坛,开始井喷似地发表作品。先后写出了《车到分水岭》《空谷幽兰》等有影响的短篇。1978年,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任创作员。1980年发表的《月食》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第二年即获首届茅盾文学奖。1982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任专职作家,陆续又写了长篇小说《花园街五号》、《危楼纪事》《寓言新编》《涅槃》等大量中短篇小说。
如果说1957年在文坛暂露头角时李国文还只是一棵新芽,他却弱而不脆,嫩而不娇。后来尽管遭受了长期的风雨摧挫,有时甚至会被不期而来的冰雹砸倒在泥土中,都没有让他放弃长成大树的念想。二十多年的人生磨难,反而让他积蓄了日后在写作中持续喷发的巨大能量。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凭着手中的一支秃笔,在文坛纵横驰骋,快速蹿升,不久便翠盖亭亭,绿荫蔽日了。回顾这段历史,他在《缘分》一文中不无感慨地写道:
当年七月,作品见刊,毒液四溅,舆论大哗,黑云压城,顷刻间,我被宣布完蛋,帽子一顶,逐出京城,二十二年以后,居然不死,重回文坛。22×365的天数,约相当于我一篇《改选》的字数,呜呼,为每一个字付出一天痛苦的代价,这惩罚也太残酷了。
但是重回文坛的李国文没有一味地停留在对苦难的回味上,他把注意的目光紧盯在时代变化中的社会众生相,写出了一系列有分量、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但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李国文在写完《垃圾的故事》以后,突然彻底停止小说创作,专心写起了散文随笔,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其实,这一转变的发生,既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其个人认识上的原因。他在2016年接受《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的采访时解释说:
凡文人,无不具有浪漫气质,古今皆然。不过只是量的不同,质的差别而已,而同是浪漫气质,具体到各个年龄阶段的作家身上,也是在不停变化之中,所以写诗的人,多青年,最浪漫,写小说的人,多成年,浪漫则次之,写散文的人,写随笔的人,年岁要更大一些,浪漫则次而次之了。……写小说是需要浪漫的,你已经木了,你已经乏了,你已经是熬过两回的药渣,你还以为自己是恐龙,你还以为自己生活在侏罗纪,你还要把小说进行到底,那就等于拿读者开心了。(《中华读书报》2016年2月24日18版)
这时的李国文,清醒地意识到,随着年龄的增加,自己的创造力开始减退了。他是何等聪明的人?觉得在小说这一体裁上硬熬下去并没有多少意义,于是便转移方向,在随笔创作方面尝试突破,用他的话说:
当有了一把年纪以后,浪漫气质已经接近于零状态的人,钻进故纸堆,也许是一个不坏的选择。
这一选择使他实现了华丽转身,也保持了宝刀不老,写作的生命大大被延长。他后来写的历史随笔别开生面,谈文说艺,纵论古今,先后出版了《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国文人的活法》《李国文说唐》《李国文说宋》《大雅村言》《天下文人》和《闲话三国》《红楼非梦》等,使其成了文坛名副其实的常青树。
李国文之所以能够成功转型,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不能忽略。一是他上大学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这让他接受了相对完整的旧式教育,阅读传统的文史著作没有障碍。试想,一个见繁体字就头晕,看竖排字总是串行的人,想钻故纸堆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你不能指望别人把所有的东西都翻译成白话给你看。二是二十多年的非人遭遇,让他对社会人生有了深透的理解,带着这样的经验去读历史,他会从历史的迷雾中看到更本质的内容,形诸文字,便抑制不住讽刺揶揄、嬉笑怒骂。他后来决定转移写作阵地,还有一个没有说破的原因,就是越来越意识到现实比小说精彩,历史比文学荒诞。既然如此,那还要虚构干什么呢?所以,晚年就毫不犹豫地扎进了历史的故纸堆,贪婪地阅读,不停地写作,速度之快,产量之富,令人惊叹。
Image
《李国文散文》2022年12月出版
这本集子共选了51篇文章,虽然只是他海量作品的冰山一角,却颇具代表性。就内容风格看,它们大概可分为四类:从《淡之美》到《茶余琐话》是一类,属于传统的抒情说理散文;从《桐花季节》到《卖书记》是一类,属于回忆性散文,这里边有他流放生活的记忆;从《你还有几颗牙》到《爬和站》是一类,属于杂文的性质,已经开始明显带上了李国文晚期散文的特点,叙事说理的味道渐浓;从《当文人遭遇皇帝》到《超越四合院》是一类,基本以历史随笔为主,是他晚年写作的主打类型。但是必须说明,最后这组文章还不能代表他历史随笔的主要特征,因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和《中国文人的活法》都已另外成书,本书未选其中的内容。
就文体功能来说,散文是作者自我表达最直接的手段,作者的经验进入作品中越多,作品的感染力往往越强。李国文被打成异类后,身心遭受了很大的伤害,在长达二十多年的煎熬中,他由愤激逐渐变得平和——一开始也曾想用非正常的方式结束这看不到头的磨难,但对亲人的牵挂让他选择了忍耐,偏远山区粗粝的生活,让他对生命的坚韧和人性的善良有了更多的体会和理解,增加了坚持下去的勇气。这种人生的沉浮在他无疑是一种痛苦的经历,但日后却成了一笔精神财富。有了这番阅历,他重返文坛以后,不论面对人世的喧嚣,职场的进退,都能从容应对,泰然处之。他把自己对生命和社会人生的理解表达在散文中,就构成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抒写其对现实人生的思考,二是关注历史上的文人生存状态。不论从现实出发,还是回顾历史,作者都紧紧围绕人性这个话题来讨论。
Image
李国文画像 / 丁聪 绘
李国文散文中崇尚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他在文坛初露头角后,又被迫远离文学二十多年,长期干与文字无关的体力活。但在《人民文学》头条发表过作品的经历,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凭写作走出一条路;底层社会人性的善良,又让他相信正义的力量最终会取胜。正是这些东西支撑他熬过了艰难的岁月,迎来了曙光,取得了后来的成就。所以,他在《冲浪的乐趣》《人生一搏》等文章中,一再强调拼搏的重要性,并且提醒人们要重视失败的意义。人面对困难,一般不外乎两个结果:要么被打倒,逆来顺受,痛苦颓废;要么通过自我调整,在精神上战胜它,超越它。李国文明显主张后一种态度。在《秋天的感觉》里,他说:“不要怨艾,赋出新声,努力给他人创造一点新鲜,一点快乐,那么,也就对得起这个大自然,对得起时间,更主要的,也对得起自己了。”在《寻找快乐》里,他又说:“我的宗旨是,每天早晨一睁开眼,就把这一天,当作生命中的一个盛大节日。要把生命最后余下来的每一天,当年来过。”因此,他主张人应该理性面对现实,看淡名利,把有限的生命用来做有意义的事情,活出真正的境界来。《大浪淘沙》《一路同行》《境界》《茶余琐话》,表达的都是同样的意思。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熬过了艰辛岁月,经历了人生辉煌,晚年的他如老僧入定一般,遇事从容洒脱,不紧不慢,不与别人计较,也不与自己计较,嘴上常挂的一句话是:“随他去吧。”每次去见他,把工作生活中的烦恼给他倾诉一番,他晃着智慧的大脑袋,双眸炯炯,听完哈哈一笑,三言两语就让你心平气顺。这确实不是寻常的境界。
从个人经验的表现程度来说,李国文的第二类回忆性散文是最强的,因为也最为抒情。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是叙事性强,人物形象饱满,细节感人。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落难后,那些给过他精神温暖的普通人,比如《桐花季节》里的翠翠、《一曲难忘》里的盆爷、《试金石》里的钱师傅、《旅伴》里的司机师傅、《不沉湖》里偶遇的美丽女性等等。当然,《马站着睡觉》《一条悲哀的狗》,也是这类散文中的代表作,动物身上折射着人类的命运,作者是包含着情感来写的。
李国文晚期散文以评史说理为主,那是有了阅历的智者品味历史时发表的议论,貌似随意,实则饱含热情。在这类文章中,他文并不想与历史学家比学问,而是在透过历史观察人性,思考个人与社会、读书人与政治的关系。他关心的始终是头脑、有思想的生命个体,替他们遭受的不公待遇叫屈,为他们的不幸人生鸣不平,所以行文时而正话反说,语带讥讽,时而放笔纵论,嬉笑怒骂。人类最大的不幸,是我们只重视物质遗产,而不重视精神遗产,因此历史的悲剧总是会重新上演。这让李国文在读史过程中,对历代文人常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他呼呼啦啦一路写来,不外是想表达一个意思:文人要有独立的价值追求。正如他在《当文人遭遇皇帝》里说的:“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文人,最起码的一条写作准则,就是要给历史留下来真实。可以不写小说,但不可以瞎写瞎说,尤其不可以为了迎合什么而颠倒黑白,而枉顾是非,那就是缺了大德了。”这是我们阅读这类作品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2022年5月31日

Image

李国文先生在人文社出版的其他作品
《唐朝的天空》 | 李国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x
Image
《唐朝的天空》
为更完整地呈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的综合创作实力、艺术品位和思想内涵,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遴选部分获奖作家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的经典作品,编成集子,荟萃成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经典”丛书,得到了专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唐朝的天空》一书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李国文的“短”作品精选集,收录了《玛丽小姐》《月食》《猫不拿耗子》《不沉湖》《何晏之死》《唐朝的天空》等经典短篇小说和散文篇目。
《李国文评注酉阳杂俎》 | 李国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x
Image
★《酉阳杂俎》是唐代笔记小说,作者段成式,出生于世代簪缨之家,其祖段志玄是唐代开国功臣,其父段文昌原为中晚唐时期宰相,其子段安节著有《乐府杂录》。因家族及官职之便,段成式遍览宫中藏书,博学精敏,文章冠于一时。
★本书评注者李国文老师,当代作家,小说《冬天里的春天》曾获茅盾文学奖。晚年转向古代文化的研究,出版有《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等书。李国文老师出版本书的目的是使《酉阳杂俎》走出学术研究的高阁,他倾向于对历史、掌故、传说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对许多现象也借古讽今,直言不讳。语言通俗易懂,风格犀利大胆。
★《酉阳杂俎》对于唐代社会的生活、风俗、文化的描写,以及李国文老师的评注中对唐代生活的想象和描绘,都是十分宏大、有趣、神秘又瑰丽。
稿件初审:周   贝
稿件复审:王   薇
稿件终审:王秋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