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早在秦汉时期,《灵枢·经脉》所载足阳明之脉所生病和足阳明之筋主治病症中,已有“口㖞”“口僻”之证。古代文献还有㖞斜、眼㖞、唇㖞、口眼㖞斜、㖞戾不端、㖞僻、口目为僻、口眼歪等的描述。本篇从面瘫的病因病机认识、针灸方案、针灸选穴、刺激补泻等进行总结。 临床诊疗中注意区分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 ![]() 《灵枢·经筋》:“其病……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 唐代《千金要方》记载有“灸口吻”、“灸机关”、“灸手交脉”,以及“苇筒灸”、“鸡冠血及鳖血涂”等方法; 《医学纲目》卷十:“(垣)清阳汤,治口㖞斜,颊腮急紧……以火熨摩紧急处,即愈。”“口眼㖞斜……以火灸,且为之膏油熨其急者,以白酒调和桂末涂其弛者,又以桑为钩之,其舌吻之,㖞僻处使正平。”等等 ![]() 晋代《针灸甲乙经》认为巨髎、水沟、翳风、迎香、偏历等25个穴位均可主治本证。 唐代《千金要方》对前代著作中有关本证的主治穴位作了“孔穴主对”的归纳:“承泣、四白、巨髎、禾髎、上关、大迎、颧骨、强间、风池、迎香、水沟主口㖞僻不能言。”“颊车、颧髎主口僻痛,恶风寒,不可以嚼”等; 《神应经·鼻口部》:“口㖞眼㖞:颊车、水沟、列缺、太渊、合谷、二间、地仓、丝竹空。” 《百证赋》 “颊车地仓穴,正口㖞于片时” “太冲泻唇㖞以速愈” 《类经图翼》十一卷:“口眼㖞斜:颊车、地仓、水沟、承浆、听会、合谷。” 《玉龙歌》 “口眼㖞斜最可嗟 地仓妙穴连颊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