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老人,困在手机里

 金苹果6 2022-11-25 发布于北京

Image


前段时间,几位老人的手写纸条触动无数人。 

“抱歉,不会转账,只能付现金……又给您增加麻烦了,非常非常不好意思。

两个“非常”,足以感受得到老人的诚意和负担。

Image
图源:网络

另一位老人,在别人帮自己支付了面粉钱后,亲自写了一首朱熹的《春日》,赠予对方。

Image
图源:网络

触动之余,不得不承认,现在有多少老人正在遭受这种困境。

不会买菜,不会网购,不会视频,不会转账,不会扫码……

年轻人5G冲浪冲得欢,老年人却被手机困住,寸步难行。


Image

老人,需要引路人

上海的陈德天今年82岁,是一位乐观开朗的老人。

他不喜欢别人喊他爷爷,觉得名字就是用来喊的。

陈德天人很精神,纯白的头发,花白的眉毛,洁白的牙齿。虽然他是独居,但是每天都穿戴整齐,从来都不失体面。

Image
图源:纪录片《机·缘》

但是他一直有一个难题。

每当去妻子和女儿的墓园扫墓,都要转好几次地铁,还要走一段路。城市越来越大,路况也越来越复杂,他渐渐有点怕出门了。

他有一张纸质的地图,已经被折得破败。走到不认识的路口,就要掏出来认一下。有的时候,走错路也不知道。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耽误了好几个小时。

Image
图源:纪录片《机·缘》

这几年他的腿脚越来越不利索了,去墓园也越来越难了。

有一年冬至,陈德天去扫墓赶上下雨,他仓仓皇皇走在雨里,感到孤单又无助。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能坚持多久。

后来,陈德天遇到了他人生中的贵人——小高。

高晓君从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成了一名房产经纪人。因为公司开展了“我来教您用手机”的公益项目,她主动报名,成了老人口中的小高老师。

Image
图源:纪录片《机·缘》

两人熟悉之后,小高和老陈便成了一对忘年交。

又快到一年冬至,老陈梦见了女儿,老陈说:“我说我爬也要爬过去”。小高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安慰说:“我陪你去。

对小高来说,那是非常难忘的一天。

老陈已经会用手机导航,可依旧走得很慢。可能是有了依靠,老陈也终于接受了自己腿脚不便,同意租一个轮椅代步。

他很少坐着轮椅来墓园,快看到妻子和女儿的时候,老陈突然从轮椅上站了起来,蹒跚着走到她们身边。

帽子摘下,掏出白布,老陈弓着腰一遍遍擦拭着墓碑上的照片,哽咽着说:“老婆,我来看你了。”

Image
图源:纪录片《机·缘》

回去的路上,老陈和小高说了很多自己的往事。老陈没有抱怨那些不幸给他带来的痛苦,而是始终感激那些帮助他化险为夷的好人。

“所以我一直讲要做个好人,做好事。”

听完老陈的话,小高领悟一份工作的意义。她能帮助一个具体的人,解决一个困扰许久的问题。

这种价值感,回应着她社会学的学术专业,也回应着她对自己的期待,让她很满足。


Image

老人不怕学,怕没人教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这句话天天在我们耳边响起。但对老人来说,它可能充满压力。

在《老有手机》的纪录片里,有一位年近8旬的李阿姨,因为二儿子突然去世,老伴一时无法接受也病倒,她不得不承担起这个家的责任,开始从0学起。

一开始,在扫码支付这件事上,李阿姨是懵的。无从下手。

但给老伴去医院拿药,出去买菜,都少不了用手机支付。

为此,李阿姨开始学习新东西,做自己不擅长的事,转移注意力,尽量把悲伤的气氛压倒最小。

“我要是不走出来,这个家就没办法了,只有我走出来了,我再给他做工作。”李阿姨明白生活的不如意,但活着的人应该好好活下去。

Image
图源:纪录片《老有手机

抽空闲的时间,她去报了手机学习班。

在这里,李阿姨见到好多和她年龄相仿的老人,一起学习用手机,从添加好友到扫码支付,一点点学习下来,李阿姨的笔记本上记的密密麻麻。

回到家,她反复温习在课堂上记下的笔记,一遍遍地去操作,害怕自己转眼就忘。

看到这么辛苦的李阿姨,老伴也会心疼,总是默默地把热茶端到跟旁。

Image
图源:纪录片《老有手机

在家的日子,两个老人也免不了拌嘴。

李阿姨说起来也很淡然:“说说话聊聊天,小争吵一下还可以活分点脑子,一直这么待着吧,我怕他想老二。”

经历过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伴的状态大不如从前,但总得有人要撑起这个家。

“我没有那么高的奢求,我也没有那么远大的理想,我就把眼前过好了,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就行了。

因为要保护家人,李阿姨被迫一定要学会用手机。学着学着,她发现原来越学新东西越多,越学越有动力。

就算上过一遍的课程,她也要再去听一遍,因为不巩固就怕忘了。

她还想学拍照,学做影集,把老伴的样子留下来。就像老伴年轻时候那些帅气的照片一样,人会遗忘,但是照片不会。

Image
图源:纪录片《老有手机

这个时代走得很快,但只要年轻人愿意等一等,这些老人或许就老的慢一点。

只要年轻人伸出一把手,老人真的跟得上我们。


Image

别让老人活成一座孤岛

近几年,老人这个群体渐渐受重视起来。

但放眼望去,身边还是看到很多被困在手机里的老人:

“那天我跑到武汉火车站买车票,把我热死了,跑了这么远。后来他们讲'你到网上买噻’,我说我买不好。”

“有一次,因为不会用手机支付,我只好把挑好的水果放回去,小贩瞥我一眼说,'你们城里人还不会用手机扫码’,我就想,我怎么成了这样。”

“坐公交车去接孙女,上了车才发现没带现金,司机说那你刷手机啊,我憋半天,说我不会,他摇头,摆手让我坐下,全车人看着我啊,真想找个缝钻进去……”

Image
图源:纪录片《银发毕业班》

虽然我们无法抵达老人的内心世界,却很清楚地知道他们不想被时代抛下,他们也在很努力地跟上这个时代。

所以,请给他们一点时间,别着急,别催,他们有在慢慢跟上来。

我见过这样一位奶奶,83岁,每天坚持锻炼身体,还有很多爱好的事情,骑自行车,唱京剧,拉二胡。

平时还会带着一群六七十岁的闺蜜,一起在广场上跳舞。

后来才知道,老奶奶的老伴生活不能自理。她一半的时间要照顾自己的老伴,只有一半时间能留给自己。

就这一半的时间,老人活得五光十色,还抽空去上老人手机课堂。

说实话,她就是不想被时代抛弃。

他们尝试发朋友圈,在聊天框发表情包,甚至还学会了发视频……

这一切不过是他们想接近年轻人的生活,与这个时代发生链接。

Image
图源:纪录片《那些老人教会我们的事》

贾樟柯曾说:不能因为整个国家都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老人不应该活成一座孤岛,年轻人也不应该只顾着自己向前。

一个有温度的时代,不会忽视老人的存在。

一个有感情的人,不会当自己是一个看客。

无论是谁都会衰老,如今救老人于困境之中,也是救我们自己。


Image

老人和年轻人,
需要双向奔赴

喜欢一句话:“科技是为人服务的,科技到不了的地方,人性的温度应该到达。”

看到上面的这些故事,我是感动的。

当老人学会用手机,他们的世界也开始鲜活起来。

而这些教老人学习用手机的背后,我们要感谢贝壳公益。

早在2018年,贝壳公益就发起了教老人用手机的项目——“我来教您用手机”。

因为贝壳公益最大的优势,就是贝壳在全国各地开在小区旁边的房产经纪门店。

Image

图源:贝壳公益

房产经纪门店的经纪人可以化身志愿者老师,和总部贝壳公益的项目组同事,一起找课堂,一起教老人用手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人上的课程不是随便讲讲就结束了,而是历经4年的打磨,设计出的一整套系统又细致的课程。

而且贝壳公益还针对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专门设计出了一套《手机使用手册》,图文结合一目了然。

Image
图源:贝壳公益

截止至2022年10月底,“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走进全国55个城市,组织手机公益课堂4513个,累计开展手机课超过1.5万节,服务老人超50万人次。最年长的学生,有94岁。

在课堂上,他们教会老人使用微信、健康码、手机挂号、出行软件等生活必需的手机软件使用。在课下,他们也可以陪伴到底,解答老人平日里遇到的问题。

前面提到的纪录片《机缘》、《老有手机》、《那些老人教会我们的事》,就是贝壳公益及小伙伴们跟踪拍摄的“我来教你用手机”项目的故事。

Image
图源:贝壳公益

老人得到了帮助,贝壳公益实现了价值。

看到学会手机的老人生活越来越好,贝壳公益志愿者们心里五味杂陈:

“手机课上我帮着别人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希望远方的家里,也有一个'我’,能帮帮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对于现在的贝壳来说,比赚钱更重要的,是实践自己的使命“有尊严的服务者,更美好的居住”。

正如他们笃信的那句话:做难而正确的事。

Image
图源:贝壳公益

如今,“我来教您用手机”的项目影响力越来越大。

经纪人不仅做志愿者,也开始号召大学生一起做志愿者,走进社区街道,田间地头,教会更多老人用手机。

一个人的坚持做好事很难,但一群人的坚持就相对容易。

贝壳公益的“我来教你用手机”4年的成长,已经从纸质教材进化到图片、视频,现在还有了在线课程,这些都在“善贝行动”的小程序里。

小程序里的操作简单,页面清晰,而且还贴心用了老年人适合的特大字号。


为了满足老人的使用习惯,小程序的使用方法也很简单。

第一次使用的时候,搜索“善贝行动”就能找到在这个小程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