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力,为成长赋能

 滕大卫 2022-11-25 发布于河南

各位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

我是滕大卫,是来自河南信阳淮滨县的一名初中英语老师。很荣幸能够接到梁树丽老师的邀请为大家做一期关于成长的讲座。我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借力,为成长赋能》,我将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讲述一个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故事,期待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点的思考。

借力,为成长赋能。古话有言: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荀子在其《劝学》中也提出:君子生非异也,而善假于物也,智者做事都是在借助外部的力量来到达目的。对于我们的成长也应该如此,需要善于借助外在的事物来助力我们的成长。

下面,我将讲述自己是如何借助阅读、写作以及学习共同体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赋能的。

(一)阅读,开启专业成长的钥匙

作为教师,我们都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阅读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我以为,读书是世间最好的修行。我喜欢每天挤出一点时间读点书,这是我一天最为惬意最为放松的时刻。当然,寒暑假更是我集中充电的宝贵光阴。我整理了一下自己2021年阅读过得书籍,一共是15本书共计约400万字。在完成这篇分享稿的今天,我也顺便粗略统计了2022年以来所读的书籍,目前共计阅读8本书约165万字。相对于2021年而言,今年的阅读量有所下降。

(自2011年1月至2022年11月阅读书目如上)

通过书本的阅读,我可以看到比现实生活更加精彩的世界,我能够感受到超越生命本身的永恒事物,我能够邂逅伟大灵魂并与之对话……是阅读丰盈了本来索然无味的精神世界,是阅读开启了我看向外部精彩世界的大门。

还有一种专业书籍方面的阅读,更让我受益匪浅。在新网师,我们有一个学习方式叫做每日打卡。我们就讲师指定的专业书籍进行啃读,啃读之后写读书收获或者回答讲师提出的导读问题。2022年上半年累计打卡110天,一个学期打卡总次数次数排名前五,其中打卡被精选或者置顶50余次。2022年下半年至今累计打卡65天,其中被精选或者置顶23次。目前,本学期尚未结束,所以这些数据仍在不断更新中。

在专业书籍的啃读中,开始对教育教学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学困生看到更多的是理解和同情;对低效甚至是负效的教学有了更多的警惕和审视;对教材文本分析与教学设计有了更多的逻辑推理与理论支撑。

(二)写作,助力专业成长的杠杆

我的写作,并不能算不上是真正的教育写作,最多也只能算是教育随笔或者教育日志。书写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行,记录教育里的点点滴滴,已经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四年,让我最有成就感并不是优秀教师或者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而是我一路记录下来的文字。

是的,我选择用文字来雕塑我与孩子们之间的生命故事。两年来,我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了我和学生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在很多个深夜时刻,我在飞逝的时光里捕捉到了一点可供书写的故事。截止今日,个人微信公众号更新文字300余篇,其中教育类文字已经突破40万字。系列教育随笔《你好,905班》共30篇以及系列师生共写教育随笔《文字中的遇见》共6篇,近10万字,这是一年来我与我的905班孩子们之间的深度对话和深度交往的最好记忆。

我的第一届学生也就是905班的孩子们现在已经是高中一年级了,他们有的在今年的教师节里还给我留言:我很怀念那个905班,很怀念你在教室里陪着我们的时光。而在今年秋季,我接手了新的班级——607未来星班。我依然选择用文字记录我和他们之间的故事。我相信,时光会给我们留下一段段平凡而又温暖的故事。

在坚持书写的路上,我也偶尔会收获一些意外与惊喜:截止今天,教育时报刊登了我的2篇豆腐块文稿;河南省王南名班主任工作室公众号一共刊登了我的7篇教育随笔;大夏书厦公众号刊登了我的1篇一日教育叙事。仅仅在这个2022年,我已经有8篇文章被发表在新网师公众号,其中有一篇《教育写作的行与思》被收录到新网师整理集结有关教育写作一书中。自己的文字能被更多的人看到,我想这对于书写者来说一定是最大的幸福和欣慰。

(2022年1月至11月于新网师发表的教育叙事共计8篇)

如今,文字已经成为我行走在世间的一种方式。通过文字,我能深刻体察自己内心世界,也能相对客观地看待世界。借助文字的杠杆,我将在专业成长的路上继续前行。

(三)学习共同体,助推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我对学习共同体的定义是一个有着共同理想和目标并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的学习团队。比如我们的河南杏坛网研社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为什么要寻找共同体?新教育流行一种理念:如果说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去前行;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那么专业交往就是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而这里的专业交往就是说的就是学习共同体。

我自己不多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的。我的成长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可以理解为追逐学习共同体的历程。

2021年暑假,我自费参加了在洛阳举办河南教师成长书院暑期学习活动,而正是这次学习之旅,为我的教师专业成长打开了一扇窗户。我目前参与的所有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全部与这一次的学习之旅密切相关。

这次学习之后,因为给河南开封王南老师投过两篇教育叙事的文稿,后来被王南老师推荐到她的班主任工作室学习。而王南老师正是暑期培训学习活动的班主任。从加入工作室学习以后,就开始跟着工作室学习班级管理班级建设方面的经验。

2021年9月份,我有幸加入到了新网师的学习。而能够加入新网师学习,也是在这次暑期学习中结识了滑县王辉霞老师有关。在我们很短暂的共同学习期间,我被王辉霞老师儒雅的气质和渊博的学识深深折服。然后就立即决定要跟随王老师加入到了新网师的学习。

也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和梁树丽老师也是在这次的暑期学习中相识的。梁老师风趣幽默,正直善良,热爱学习,深厚的教育情怀以及扎实的文笔功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梁老师的推荐我才能和大家在这个河南杏坛网研社这个家庭中相识相知相互学习。所以,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追逐学习共同体的路上,能够与这么多优秀的前行者相遇,是他们为我加入专业学习共同体搭建了桥梁。

那么,学习共同体的价值在哪里?一年以来,我参与新网师共同体的学习比较密集,所以我选择新网师这个学习共同体来和大家分享。在新网师有很多种课程可供选择学习,比如班主任成长类课程,教育写作类课程,教育技术类课程,学科教学类课程。因为新网师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再加上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我只选择了一门学科教学课程即构建英语理想课堂。这是我第二次选择这门课程。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单元文本分析、教材内容解读、教学活动安排,预习单的设计等都有了不同以往的认识。

当然,提升的水平很有限,所以我对自己自己说:只要新网师还有英语课程,那我会继续选择并跟随学习。目前,我们这个团队里孙桂云老师就在我们一个课程组里学习。我想,孙老师对于我这一点的分享应该有更深的体会。

更重要的是,新网师学习共同体为我专业交往搭建了一个舞台。学习群里有专业又敬业的课程讲师为我们授课;有热情上进的学员及时为我们答疑解惑;有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为我们的打卡进行评论的义工……有时候我无比地感慨起来:这个舞台真得很神奇,虽然我们来自天南海北甚至素未谋面,但是却总是在交流碰撞中感到温暖,虚拟的空间里却充盈着真诚。

新网师也向我诠释了承担即成长的至理箴言。一年来,我在课程学习中担任过打卡评论员,做过课程组长助理,也承担过课例分享以及课例点评任务,现在我在新网师课程群肩负着初中课程助理的工作。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唯有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收获才是最为牢靠和深刻,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所说“事上磨炼乃真修行”即是此理。没有白费的功,成长的路上需要历练,承担任务就是历练的平台和机会。包括这次的分享,我认为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和历练。所以,当接到这个邀请的时候,我并没有拒绝,尽管我知道自己距离理想的模样还有很远的距离。

沉潜于学习共同体,能够让我们遇见更多优秀的同行人,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卓越榜样的前行力量,能够为我们的专业成长赋予能量。

(四)永葆不甘平庸之心,是专业成长的发动机

为何要攀登教师专业素养的高峰?为何要花费大量的个人闲暇时间自主学习?为何不选择宽广又平坦的大道从众而行?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是为了能过上一种新教育所倡导的幸福而又完整的教育生活;从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的角度来说,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是为了带好一个班,是为立己达人。

在最后,我最想说的是:只要我们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并且为那念慈在慈的理想教育付出实践,我们总能朝着理想的方向迈进。我本平凡,但我不甘平庸。我不愿做一名碌碌无为的教书匠,我不愿等自己退休以后除了年岁的增加什么也没有留下,我不愿自己在人世间白白走过一遭。

所以,我总是提醒自己:既然是一名教育者,那就坚定地选择一种理想主义下的教育。教育不仅仅是谋生的职业和工作,更是我在这个世界上的行走方式。唯如此,我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都将与我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息息相关。

有一天,一位教育界的长者对我说:优秀还远远不够,你必须卓越。只有卓越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是的,我愿继续与大家一道前行,去追逐那个更加优秀更加卓越的自己。在这里,借用新网师执行院长郝晓东老师的话,我今后的努力方向就是要成为一名专业教师而不是一名业余教师:专业教师要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有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有体系化的教育知识结构,有科学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能力的优秀卓越教师。

你当像鸟一样,飞往你的山。我深知,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取经之路。我所能做的只能是不断提升自己持续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我当然知道,在这条十万八千里的修行路上,必然会有妖魔挡道,但我深信,真经只属于心诚志坚之人。

最后,借用皮尔斯《待垦之路》与大家共勉,愿继续追随大家继续前行,愿有一天我能成为“我们”。

《待垦之路》

皮尔斯

它循序渐进,

一步一个脚印:

它始于你真心去做,

它始于别人说了不成而你继续坚持,

它始于你说“我们”,

而你清楚“我们”是何人,

且你一心要天天壮大“我们”。

再次谢谢大家!

2022年11月19日初稿

2022年11月23日定稿

以上文稿为今晚在河南杏坛网研社就专业成长主题所做的一场分享:《借力,为成长赋能》。(2022.11.25)

滕大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