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2年中印之战难决策,开战前一天仍争论,毛主席:打!打不好重来

 行云流水vmmxd6 2022-11-26 发布于辽宁

“我们两国之间的吵架,不过是两国千年万年友好过程之中的一个插曲而已。”

这是1959年5月,毛泽东亲笔写下的话,通过中国驻印度大使潘自力转达给印度政府。

毛泽东以和平友好的态度向印度交个“底”,目的就是希望印度方面能够自重,和平共处。

毛泽东始终认为,和平友好是中印关系的主流,要辩证地去看待中印的纠纷和中印友好的大局关系。

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在反帝、反霸权斗争之中,有着很多的共同话题,毛主席非常珍视中国和印度千百年来的友好交流,尽力通过友好的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

只是没想到,印度当局对我们领导人的好言相劝置若罔闻。

在短暂的平静之后,印度边境又开始骚动起来,开始了新的一轮蚕食中国领土的行动。

他们对自己的军队也是盲目自信,总以为印度军队已经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斗力很强。再加上美国的刻意挑拨,承诺给印度最高援助,让印度更是有恃无恐。

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在两国人民长久和平相处的过程之中,双方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边界线。

从前,英国统治印度的时候,曾经不断向中国西藏地区骚扰,妄图蚕食,中印两国边界争端不断。

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了一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以英国外交官亨利·麦克马洪爵士的名字来命名,强加给中国。

这条线完全是非法的,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

印度在独立之后,尼赫鲁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依旧推行英国的政策,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的时候,印度甚至竭力阻挠。

从1951年到1957年,印度乘着中国抗美援朝之际,没有少做手脚,一直在向“麦克马洪线”以南、传统习惯线以北蚕食中国领土。

得知消息之后,毛泽东出于对中印两国传统友谊和根本利益考虑,对印度方面的寻衅滋事一直都抱着忍让的态度,将祖国领土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的毛泽东,已经在竭力克制了。

毛主席很清楚当时中国面临的情况:“中国不会这样蠢,东面树敌于美国,西面又树敌于印度。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我们不能把友人当敌人,这是我们的国策。”

50年代中期,中印的高层领导人交流频繁,关系密切。

毛泽东曾经四次与尼赫鲁进行长谈,关于战争和和平,毛泽东曾经明确表示:中国是很需要朋友的,我们是一个新中国,虽然我们号称是大国,但是力量还弱。毛泽东的回答就是想要消除印度对中国的疑虑。

中印的友好在这段时间之内达到了高潮,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和印度曾经多次磋商。

尼赫鲁

尼赫鲁

1954年6月25日,周恩来应尼赫鲁的邀请,在日内瓦会议的间歇对印度进行了三天正式访问。这是周总理第一次到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正式访问。

1954年12月18日,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曾就是否邀请中国参与会议的问题发生了争执。

尼赫鲁明确表示了,同意邀请中国参加。

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和印度相互配合,互相合作。那时候中国和一些亚非国家还没有建交,尼赫鲁以“一个社会地位已经确立的老大哥”的身份,将周恩来引见给各国的代表。

当时一些国家的代表还在会议上攻击共产主义中国,尼赫鲁怒气冲冲,在会议之后批评了攻击中国的代表。

比如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的回忆录之中就曾写下了这件事,说尼赫鲁当时批评他“背离了主题,并且质问我是否要捣乱”。

在会议上,周恩来发表了著名的“求同存异”的讲话,尼赫鲁当即走上了讲台,支持周恩来的发言。

他说:“中国总理今天的发言,应该受到最大的重视,中国总理说的话是权威的!”

在毛泽东和尼赫鲁最后一次会谈之中,毛泽东曾经引用了屈原的两句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当时毛泽东对结识尼赫鲁这样的朋友是何等喜悦。

1959年,印度又想要将中国管辖下的西段3.3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到印度,在中印边界东段,双方军队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

周恩来和尼赫鲁

周恩来和尼赫鲁

10月,印度又在西段挑起空喀山冲突。

11月,中国政府最高层决策会议在杭州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胡乔木等人。

总参谋部的雷英夫汇报这一段时期中印边界不断发生流血事件,中印边界的我方指导员已经到了怒不可遏的程度。

雷英夫提交了总参和外交部共同研究的避免中印边界冲突的几项措施。

上面写着:不许打第一枪,不许还击……

毛泽东从头到尾沉默地听着,面色凝重,不停地抽着烟。

雷英夫提到现在一些部队避免冲突非常困难,毛泽东摁灭了烟蒂:“咱们有些同志打了几十年的仗,可还不懂得一个起码的道理:两军的边防战士一天到晚鼻子对着鼻子站在那里,手里都拿着枪,一扣扳机,子弹就会打死人,冲突怎么能避免呢?”

最后,毛泽东提议双方都各自向后撤退20公里,以避免冲突,如果印度方面不同意,那么我们就单方面向后撤。

根据毛主席的建议,杭州会议后,中央确定了这项边界隔离政策,中国政府单方面命令军队后撤了20公里。

但接下来的两年之内,印度军队得寸进尺,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1959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他在中印边界的问题上面指责中国、偏袒印度。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同赫鲁晓夫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坚定中国政府的原则和立场。

1960年4月,周恩来飞往新德里,和尼赫鲁举行边境问题的高级会谈。

尼赫鲁自始至终态度没有任何转变,还向周恩来提出了过分的领土要求,要求中国政府拱手相让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大小。中国政府严词拒绝。

无论中国政府如何强调和平共处,印度依旧反其道而行之,坚持用武力改变边境的现状,为了达到他们的领土要求,还借边界问题掀起繁华活动,恶化中印两国的关系。

周总理此次谈判后,印度政府进一步酝酿派遣巡逻队,插入中国哨所之间的空隙地带建立据点。

这一计划被印度政府称为“前进政策”,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在中国控制的地区建立哨所,以遏制中国的补给线,妄图使印度有足够的优势“赶走”中国军队。

1961年,中国政府多次向尼赫鲁提出和谈的建议,并且对边境双方实行隔离政策,都被印度当局一一拒绝。

印度陆军总部在给西段印军的命令,原来是“只有遭到射击时才开枪”,改为“如果中国军队危险地迫近你们的阵地时就开枪。”

1962年,局势越发紧张。

印军不仅疯狂在我国境内修建大量的据点,还向我军的哨所扔石头,有事没事举着刺刀向我们比划。

而中国军人一直谨遵毛主席的命令,从来没有主动攻击过。

9月20日深夜,印军偷袭我军哨所,我军一名连长牺牲。

当时前线的情况只需几分钟就能呈交给毛主席,毛主席得知后愤怒而无奈道:“我10天10夜也想不明白,尼赫鲁为什么要搞我们?”

而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三年困难时期,台湾那边还在叫嚣着要反攻,美国虎视眈眈,英国支持印度。

针对事态发展的严重性,原本不想出手的毛泽东提出对印度入侵“绝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的方针。

人民政府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但印度方面对中国政府和平的诚意选择视而不见,他们甚至觉得,中国一次次退让,就是为了避免作战,中国军队绝对不会也不敢和印度军队直接开战。

陈毅如此总结:“首先是由于中国一再忍让,印度政府得到一个错觉,以为中国不会进行反击。同时,印度政府错误地认为中国国内的经济情况很困难,在国际上很孤立,因此妄图用武力来迫使中国屈服。

1962年10月18日,毛泽东召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

我们这些年采取了许多办法没想要谋求中印边界的问题,想要和平解决,但是印度蓄意挑起了武装冲突,欺人太甚!

毛主席说:“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毛泽东强调,我们打仗的目的有两条,一条是打胜仗,将尼赫鲁打到谈判桌上来,二是要有理、有利、有节。

大家对形势进行了一番分析和研究,一致认为中国军队战胜印军是有把握的。不过,毛泽东一再提醒,我们并灭有和印军作战的经验,是不可以麻痹大意的,一定要精心布置,好好打这一仗。

至于毛泽东为何选在这个时机,也是因为美国和苏联此时正热衷于古巴导弹危机,无暇顾及印度这边,对中国是完全有利的。

会议定的反击时间在两天后的10月20日,前线总指挥是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作战指挥机构代号为“四一九部队”。

10月19日,张国华到达了中印边境东段,进入前方指挥所。

此时已经快要到冬季,毛主席本意是希望能够抢在大雪封山之前动手,后勤也能得到保障。

指挥所的气氛十分紧张,这毕竟是与印军的第一次交手,他们和国民党的部队相比到底谁强谁弱?我们要谨慎,不能将他们想得太低,要像对待国民党中等部队那样打。

当时有两种声音在争执,一是希望速战速决,二是推迟两天,让部队做好准备。

但如果我们一万多名军人进入战场后潜伏一天一夜,不动战火,很容易被敌人发现作战意图,丧失了先发制人的突袭机会。

张国华一拍桌子:“不再延迟了,要让敌人还没穿裤子就当俘虏。”

两种意见一起反映到了中南海,也有领导认为张国华这是在冒险,但毛主席认为打仗就不能墨守成规,面对反对意见,他的脸上露出愠色:“他是前线指挥员,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10月20日清晨,天才蒙蒙亮,解放军的炮火猝不及防地攻入克节朗的印军阵营,到早上9点半,印军的第一个据点已经被攻下。

到了晚上8点多,克节朗战役就以胜利结束,张国华笑道:“这样容易取得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遇到。”

23日,中央致电称赞作战部队在高原严寒的苦难条件之下依旧斗志昂扬,艰巨卓绝,干脆地歼灭了敌人。

张国华刚刚看到电报十分兴奋,还没有来得及转发,就收到中央要求收回该电的通知。

张国华当时心中“咯噔”一下,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儿,一直到第二封电报发来,他心情忐忑地去看,才知道是在原来的电报下面又添加了一行字——中央、军委极为高兴。

张国华又骄傲又感动,他听能出来最后那句话是毛主席亲自加的,这份电报大大地鼓舞了前线的士气。

11月20日,中国军队取得了节节胜利,毛泽东决定停火。从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从1965年11月7日存在中印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向后撤退了20公里。

中国在用实际行动表示了,中国捍卫自己的疆土,但绝对不会动印度一寸土地,对印度,中国始终是追求和平共处的,即便在武力上有足够的优势,也不会用武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国。

中国军队撤退非常迅速,鉴于此前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中国军队还将缴获的印度兵器维修好送回印度,就连战俘也是毫发未动送回,印度政府只得心服口服。

张国华在一个月内指挥两次战役,以及零零星星一些小的战斗,歼灭了敌人3个旅,生擒印度王牌旅长达维尔和另一位准将旅长辛格,击毙、俘虏了7000多人。

中国边防部队以3万多人就重创印军,让他们酝酿多年的“前进政策”化为泡影,夺回了全部具有争议的土地,印度这才彻底看清楚自己的能力,乞求美国干预,而等美国、英国和苏联反应过来,中国早就已经撤离了。

我军在此次作战之中也付出了代价,一共伤亡1460人,无一人被俘。重要的是,在和平年代能够取得作战的经验,培养出了许多战斗骨干,回国后输送到全国各地其他部队之中。

中国政府的和平举动在当时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威名大振。

印度终究不得不放弃他们的“前进政策”,中印边境终究恢复了和平。

1963年2月,张国华回京参加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毛泽东的秘书通知他:“毛主席想要亲自听你的汇报。”

张国华很是紧张,不知道能和毛主席怎么说,他说:“还是让别人去汇报吧。”

秘书赶紧回答:“不行,主席点名要听你讲,说你一直在前线的,最有发言权。”

张国华听说毛主席听部下汇报的时候,最喜欢提问,还会即兴发挥。张国华也怕自己有细节遗漏,抓紧时间准备汇报的提纲。他将所有能回忆出的细节都回想了一遍,提纲列好之后还送给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审阅。

2月19日,在中南海怀仁堂,面对千军万马依旧泰然的张国华竟然紧张起来,刚刚进去就感觉到所有人的目光都在看着他,他的位置就被安排在毛泽东和刘少奇的中间!

工作汇报非常顺利,毛泽东在最后评价中印边境之战是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10年的稳定。

毛泽东,1962年

毛泽东,1962年

不过印度毕竟是一个大国,出于自尊,它无法立刻回到谈判桌上,所以中印的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冷淡的状态。一直到70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毛泽东采取主动的方式,表示希望中印恢复友好关系。

印度方面也需要打破和中国关系的僵局,在1976年恢复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而从这场战争之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了毛主席等中国领导人“有礼有节”,更看到了中国人“从不怕打仗”、“国土寸步不让”的态度。

中国和印度在50年代曾经有过非常友好的时期,这是在两国领导人的努力之下,是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之下,互相谅解和包容才实现的。事实证明,违反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必然会受到伤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