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作者||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昵称503199 2022-11-26 发布于山东

走近作者||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更多资料点→ 语文好教师 2022-11-07 20:30 发表于陕西
收录于合集#走进作者65个

图片
栏目预告:本周走进作者栏将为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课文作者:莫顿·亨特、诸葛亮、郑振铎;八年级课文作者:白居易、《古诗十九首》;九年级课文作者:刘长卿、韩愈,记得关注哦!


编者说

统编教材本着“立德树人”、“守正创新”的原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格外重视,新增了大量古诗文和现、当代作家的作品。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熟悉这些教材中的作家,好教师团队把统编教材7-9年级以及高一至高三中的作家完整地梳理一遍。

今天,为大家带来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家莫顿·亨特】!

图片
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美国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悬崖上的一课》。

其中《悬崖上的一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被收入沪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课,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第14课。


图片

写作背景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最终他顺利完成了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能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后来,他把小时候的这段经历写了下来,就本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图片
作品赏析

01.文章开头介绍天气的炎热,有什么作用?


写天气酷热,实际上是写爬悬崖的原因,为下文写爬悬崖做铺垫。


02.既然悬崖“只有60英尺左右”,作者为什么又说对自己而言却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这矛盾吗?


不矛盾。这样写,照应前文所说,自己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同时也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埋下伏笔。


03.⑦、⑧、⑨三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我”当时的处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用“满头大汗、浑身发抖”这样的情态描写,“犹豫不决”“悬崖底下的地面摔个粉碎”这样的心理描写,“我缓慢地爬着,扒住岩石的表面”“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这样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我”当时痛苦的处境,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孱弱、胆小的孩子形象,预示了“我”即将面临欲上不敢、欲下不能的艰难处境。


04.“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我”胆小、害怕、紧张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句子生动传神,既有点夸张,又很符合当时的情景,巧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05.“抽噎”与前面的“哭泣”“呻吟”“大哭”有什么不同?


“抽噎”这里有被困悬崖导致的满腹委屈,有下了悬崖后回顾的后怕,更是成功之后的喜极而泣,前面的几个词都是在写“我”被困悬崖时的恐惧、焦急。


06.如何理解“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这段环境描写?


这段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有推动叙事的功能;同时,这一段并非纯粹客观的描写,而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的情感心理的外化。


时间本来是匀速地走过,因为“我”的焦急,似乎慢下了脚步,显得在“慢慢地”过去,太阳的光影也是“慢慢”拉长,更突出了等待的漫长和“我”心理上的无助感。


07.课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发感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遇到困难把它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小了,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既总结了全文,又画龙点睛,将文章的中心展现在读者眼前。


08.父亲其实还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如直接找一个梯子接“我”下来,但他为什么非要让“我”自己爬下悬崖?这样刻画出父亲怎样的形象?


只有教“我”自己爬下悬崖,才能培养“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才会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面对困难,不会产生畏难情绪或逃避心理,学会把困难化整为零,关注近期目标,一步步去做,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达成远大的目标。


这刻画了父亲充满智慧、充满爱、遇事从容淡定、善于教育孩子的形象。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语文好教师
【关注后回复数字666,获得超全班主任资源包】语文好教师争做语文教师的助手,学生学习的帮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国民人文素养!
13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收录于合集 #走进作者
 65
上一篇走近作者||杜甫《月夜忆舍弟》下一篇走近作者||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阅读 410
文章已于2022-11-11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