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傻丫头oq9h5f23 2021-11-08

师:这节课呢,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读过的举手。(生大多举手)

师:好,放下去。这篇文章很适合你们读,它不难,看上去非常简单,那么同学们——(台下突然响起一声惊叫,有位女教师坐了个空,现场嘈杂,尴尬)

师:听,这就是爬悬崖时候“我”内心深处的那声惊叫。(掌声,笑声)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心理示范,这其实也是莫顿·亨特童年时遭遇过的那种惊吓。(笑声,掌声)同学们说是不是啊?(学生们笑着点头)哎,这个故事就这样开始了。那么同学们,这篇课文,编教材的老师希望我们怎么学它?

(短暂沉默,学生翻看书本)

师:这篇课文,编者希望我们怎么去学习它呢?找到了的同学举手。你知道吗?

生1:我觉得应该是第29段。

师:什么?

生1(读):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

师:好。这是文章的道理。这篇课文该怎么去阅读,去学习?你能从学法上去思考吗?怎么学它,知道吗?哟,那位同学看到了。

生2:这篇文章应该自读,因为目录上说标注*字形的是自读课文。

师:聪明了,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有同学知道了,而且这篇自读课文编者已经给出了一个“阅读提示”。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在哪啊?第几页?

生:第80页。

师:80页“阅读提示”告诉我们阅读这篇文章的方法。我们平时不看“阅读提示”,那是错的。读自读课文,一定要看“阅读提示”。哪个同学能找到编者希望我们阅读和学习它的方法?来,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3(读):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师:这就是自读方法。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默读课文”,一起读。

生(齐读):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师:哎,原来这篇文章的学法是在“阅读提示”当中告诉我们大家的。

图片

二、以“冒险”为例,学习复述

师:好,接下来,我们默读课文,要画出两个东西,一个是“标志事件发展的语句”,还有一个是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莫顿·亨特童年的时候去爬悬崖,“阅读提示”又告诉我们,这个事情的过程是怎样的?

生4:讲述了自己从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

师:哎,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叫什么?

生(齐):冒险。

师:第二个--

生(齐):遇险。

师:第三个--

生(齐):脱险。

师:好,我们先来默读“冒险”部分。文章哪一页?(学生说“76页”)。就看76页,默读,然后拿笔画出“标志事件发展的语句”,开始。

(生默读,按要求圈画。师巡视)

师:你给大家读一读。你画出的哪个句子是标志事件发展的?

生5(读):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师:这个句子引出“我们”决定去做一件事情。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的,标志事件发展的语句究竟是哪几句?我们再来找。你来说。

生6:应该是这句,“嗨,我有主意了。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师:这是小内德的语言描写。我们大家要考虑“事件发展”的。什么叫事件发展呢?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事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通过这几个句子就知道事件发展的过程了。哎,你来说。

生7(读):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

师:非常好。同学们,一起来读。“我们穿过公园”,预备齐。

生(齐读):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

师:“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哎,这里就知道了,事件进展的过程,现在是到了空地上了。好,这是这一页最后一段的句子,再往前面找。最开始,要找哪句话?你来说。

生8:嗯……应该是…………

师:你给别人讲一个故事,讲事情的发生,你先要交代哪句话?

生8:应该是第一句“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师:对了,大家划出来,“一个酷热的七月天”。好了,大家再看,“一个酷热的七月天”这句话是交代什么的?

生(齐):时间。

师:时间!在事件发展的过程当中,时间的推进最能够交代事情的进程。好,还有哪句话?你来读。

生9(读):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

师:哪个词很重要?

生(杂):“出发”“然后”。

师:“然后”!从标志事件发展的作用来看,是“然后”,不是“出发”。“然后”,说明时间在推进,事情在发展。来,我们一起读读同学们找出来的三个句子。第一句,“一个酷热的七月天”,预备齐

生(齐读):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师:第二句--

生(齐读):然后他们出发了。

师:第三句--

生(齐读):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

师:大家发现,这三个句子都有什么共同点?你来说

生10:都有表示时间的词。

师:哎!都有表示时间的词。一个事情完整的过程,其实也是时间的推进过程。哪个时间点做哪个事,哪个时间点发生什么事等等。最后一个句子哪个词可以看出时间的推进?

生10:“最后”这个词。

师:“最后”!另外有些词,我们表面上看过去是空间转换,哪些空间呢?(学生说“公园”“树林”等)对,公园,树林,空地,其实这也有一个时间推进的过程。

师: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表示事件发展的标志性语句,往往是怎样的句子?(稍顿,学生小声说“时间”)

师:表示时间推进、地点转换的句子。这样,就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的整个过程说清楚了。好,三句话,现在我们就学会阅读了。哪位同学能够利用这三句话把“冒险”的故事复述一遍?(稍顿)你来,现在不看课文,你给大家讲一讲。

生11(复述):就是在一个炎热的七月天,然后他们决定去爬悬崖,然后他们就出发了,穿过公园,走过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

师:他讲得非常简单。大家发现了没有,他只把这三句话组织了起来。但是,要复述一个故事,只讲这三句话行不行?别人听过去还不一定明白。所以,你得适当加上一些补充,更完整些。好,你来说。

生12(复述):那是一个酷热的七月天,小伙伴们决定去爬悬崖,然后他们出发了,一路小跑,气喘吁吁地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来到一块空地上。(掌声)

师:好多了!同学们,老师也试着讲讲,你听。(学生认真听)

师:一个酷热的七月天,“我”的几个小伙伴们厌倦了他们要玩的游戏,想找一个新鲜事儿,决定要去爬悬崖。然后他们就出发了,一路小跑。我跟在他们后面开始犹豫,我的身体弱,妈妈告诉我不可去冒险,我该怎么办呢?跟着跟着,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啊,一座悬崖出现在我们面前,那道悬崖在我心里不啻是一道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师:哎,复述故事,过程清楚,适当地将关键细节加进去,就更好了。

图片

三、学以致用,复述“遇险”部分

师:好,默读后半部分,再继续划出表示事件发展的语句,开始。

(生默读,划出表示事件发展的语句)

师:好,你划出了哪几句标志事件发展的语句?这位同学举手了,你说。

生13(读):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师:第几节?

生13:第7节。

师:大家听出来了吗?哪个词表示时间的推进?

生(杂):直到。

师:“直到”!大家划出来,“犹豫不决”,“直到”,这位同学找得真准。好,还有吗?

生14(读):几分钟后,他们开始继续往上爬。

师:嗯!“几分钟后,他们开始继续往上爬。”还有吗?来,后面同学,不能忘了你。

生15(读):但是我不能……我……”这句话刺激了他们,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嘘声,然后继续向上爬,这样他们就可以从崖顶绕道回家。

师:读了很多,关键词是哪个?(学生说“继续”)“继续”!还有吗?这边的同学举手少一点了。好,你来!

生16:我找的是“在离开之前,他们向下盯着我看”。

师:嗯,“在离开之前,他们向下盯着我看”。还有没有?你来说。

生17:第八段还有一句,“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

师:“不知何时”,这其实也是“我”爬悬崖的一个过程。大家往后面再看。78页还有吗?77页呢?这边同学特别肯举手,好,你来。

生18(读):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

师:也就是“杰里走了”,这个句子也可以说。标志事件发展更明显的还有吗?来,你再给大家说说。

生19(读):但是那些男孩子已经爬到了距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路程的岩脊上。

师:嗯,别人已经爬到“三分之二路程”,那个时候,“我”在干什么,这也是标志事件发展的,也可以说。还有呢?

生20(读):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

师:“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再有,18段,我们一起来读读,“暮色中”预备齐。

生(齐读):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

师:行,“暮色中”。文章当中有一些明显的时间词你要注意,一些隐性的、也能够读出这个过程的词和句子,你也要注意。接下来利用这些句子开始复述故事。我们复述什么故事呢?“遇险”的故事!一直说到“我爸爸快来了”。自由地说,自己说给自己听,开始。

(学生自己复述训练)

师:有信心了就举手!老师,我会复述这个故事了。抓住表示时间进程的语句,抓住标志事件进程的语句,以它们为框架,开始复述这个故事。(40秒后)有一个同学举手了,我们再等等,别的同学也得有想法。(40秒后)好,同学们,现在书合上,听这位同学讲“我”在悬崖上遇险的故事。这位同学,你来。

生21(复述):其他的孩子一个一个接着往上爬,但是我趴在崖底下,我希望能跟他们一起往上爬,我慢慢地慢慢地害怕地往上爬着--(声音小,语速快,不太能听清)

师:停,同学们满意吗?(同学们摇摇头)复述故事,你的语速、语调一定要合理,听懂了吗?要让别人愿意听。来,再开始。

生21(复述):其他的孩子开始一个接着一个地往上爬,而“我”还在悬崖底下犹豫不决。是爬还是不爬?“我”终于做出了决定,“我”决定往上爬。“我”害怕地、缓慢地往上慢慢地爬着,当其他的男孩爬到离悬崖顶三分之二路程的时候,“我”还在下面慢慢地往上爬。几分钟后,他们开始继续往上爬,“我”开始央求,让他们停下,等等我,但是,他们只是嘲笑我,就连我最好的朋友也抛下了我。他们爬到了悬崖顶上,“我”还在慢慢地往上爬。爬着爬着,时间过去了,“我”越来越害怕,终于,“我”停滞不前,哭泣着,而时间还在慢慢地过去。(掌声)

师:大家听清楚了没有?那些表示时间进程的、标志事件发展的语句被他说得非常连贯,我们得学他。还有哪个同学也愿意说一下?刚才是位男同学说的,我们希望有女同学来说。好些女同学,上课的时候,就像这个趴在悬崖上的男孩子一样不敢举手,害怕被老师叫到。(面对一女生)说的就是你,你来。

生22(弓着身子复述):其他的男孩子开始慢慢地往上爬,“我”犹豫不决,然后害怕地跟着他们一起往上爬。他们很快爬到了山脊上,但是“我”还在底下慢慢地往上爬。一会儿以后,“我”终于开始央求他们等等“我”,可是他们不仅没有等我,而且还在嘲笑我。最终他们爬了上去,“我”最好的朋友杰里也弃我而去。“我”慢慢地往上爬,但最终“我”还是害怕地停住脚步。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夕阳慢慢落下,“我”还伏在那里。(掌声)

师:你说得比他还好,你为什么不举手呢?手举出来了就是迈出第一步,然后,再站直一点,就迈出了第二步。好,请坐。

师:同学们,这样我们就发现了,一个比较长的故事,也是有方法可以更好地复述给别人听的。你来说这个方法。

生23:就是讲得不要太快,不然别人不愿意听的。

师:要让别人听得清楚事情的过程,你得使用什么样的句子?

生24:讲得要富有感情,语速要适当。

师:要有感情和适当语速。那要让别人听清楚事情的过程,我们还要——

生24:抓住标志时间推进的语句。

师:也就是抓住标志事件发展的语句,讲述清晰。那大家再想,我们这样的复述,与作者原文相比自然还有欠缺,不够生动。大家考虑一下,作者这篇文章,胜在什么地方呢?你来说。

生25:心理描写。

师:真聪明!接下来我们就看心理描写。

图片

四、写法学习——借助旁批,学习心理描写

师:这篇自读文章有没有专门对心理描写做出批注?自读课文,经常会有批注帮助你学习。你给大家讲讲看,出现“心理描写”四个字的是哪个批注?你来读。

生26(读旁批):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

师:嗯,这个是文章78页的第一段的旁批。同学们看看,“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怎样才能做到心理描写真实、细腻?你给大家读读作者写的这段心理描写。当时“我”在悬崖上,是贴在一块岩石上的,感觉到天旋地转,开始,读下去。大家听听看,他能不能读出这种心理。

生27(读):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读得稍显平淡)

师:要想更好地读出“我”在悬崖上的进退两难,哪位同学?又是你举手,我想交给你后面的同学了。你给大家读读。你能不能比刚才这位男同学读得更好?“我想掉头回去”(师范读,读出孩子的害怕感),开始读。

生28(读):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太”重读了)

师:嗯,你给大家说说看,“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哪个字要特别读好?

生(齐):“太”字。

师:“太”字要读好。出现了几次啊?(生说“两次”)你再来读。

生28(读):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太远”“太危险”有进步,后几句还需要好好读)

师:好,就读这句“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读这句话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掉下去摔死的场景,是不是?读起来就一定更逼真。大家想想,怎么读好?(学生自读)

师:“我会逐渐感到虚弱”,然后呢,“无力”,然后,“松手”,哇不得了,要掉下去“摔死”啦。(师模拟场景,颤声朗读示范)所以他就在想那个可怕的过程。读的时候,一定得那个过程读出来。读读,就读这句话。

生29(读):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进入情境)

师:读得真好,仿佛就看到了那个场景,掉下去摔死啦等等,莫顿·亨特在上面真是怕啊。所以,同学们,这几句很是逼真的心理描写,你读的时候要带入想象。你再来给大家“摔”一次,读。

生30(读):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读得有节奏,有画面感)

师:哟,莫顿·亨特啊,真是越想越害怕,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哎,掉头回去要摔死,那爬上去多好。可是一看,上面——哎,这个时候,文中哪个词出现频率很高?

生(齐):“更”字。

师:哎哟,“更”!前面是“太”,这里是“更”。这几个“更”又该怎么读?来,“更”读读。

生31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 。(比较平淡,未能突出“更”字)

师:我咋一点都听不出你的害怕呢?哎,要读好这几个“更”字儿,心理描写。你来读。

生32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 。(突出“更”字儿,语速稍快)

师:别那么快。你来读。

生33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 。(突出“更”字,很投入,读出了内心的害怕)

师:全在这几个“更”字上。把这几个“更”字去掉,同学们读读看,是什么样的心理?高,陡,变幻莫测。但是“更”字加进去就更不得了了,一比较那就“更糟糕”。我们一起来读读,品品心理描写。“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预备齐--

生(齐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 。

师:这几个“更”字儿,你是越读越害怕,最后声音都会颤抖起来的。

师:好,同学们,你看,编者还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关于心理描写的旁批。莫顿·亨特,他写心理描写特别有本事。刚才我们读的是直接的心理描写——“我想”,课文有没有其他不是通过直接的“我想”但也能够品出心理的?大家注意到哪个旁批啦?哎,角落里的同学,你给大家读读。

生34(读旁批):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

师:哎,这告诉我们心理描写还有其他窍门,“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大家划出来。(学生划出旁批)你给大家读读这段话里外在的行为描写,开始--

生35(读):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师:她读的这部分里,外在行为,是哪几个词?

(生找出了几个动词“爬”“扒”“踩”,还有同学读出心“跳动”)

师:这几个动词得读好,你再来,别读那么快,要读出害怕感。开始读。

生35(读):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语速放慢了一点,读出了紧张感)

师:嗯,很好。还有哪位同学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外在的行为表现怎么就写出了当时的心理状态。你来读读。

生36(读):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读得投入,读出内心的恐惧)

师:很好。同学们,除了写外在的行为表现,能表现出心理状态以外,这篇课文还有没有写别的也能表现出心理状态的?自读,自己思考。(学生看课文)两位同学举手了,还有别的同学吗?自读课,自己去想。这个同学,你来。

生37:第16自然段里的“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

师:你想说什么?这是写什么?

生37:就写他害怕,非常害怕。

师:你要跟旁批的这个句子一样,“写什么实际在写心理状态”,尝试着这么说。“看”也是动作。哪位同学试一试?要学会了,这就是能力了。“写什么实际也在写心理状态”,角落里那位同学,你来。

生38:我找的是13段,“但是我不能……我……”中间有两个省略号,说明他说话的声音是颤抖的,这是语言描写,其实也是在写他的心理。

师:非常聪明!写语言也在写心理状态!写下来!(学生写)当时别人都爬上去了,“我”要他们等等“我”的时候说了这句话。来,你来读。“喂,等等我。”“再见啦!”(师动情朗读)接下来“我”的这句话怎么说的呢?

生38(读“我”的语言):但是我不能……我……(富有感情)

师:大家考虑一下,“我不能”,他想说的话是什么?“我”不能什么?

生39:他想说“我不能爬上去”。

师(模拟):但是我不能……不能爬上去。

师:他为什么不把这句话说出来呢?“但是我不能……”,这个时候“我”是什么心理?你来说。

生40:因为“我”当时很害怕,首先这个悬崖很高,我害怕会掉下来;其次“我”怕说出来他们会嘲笑“我”。

师:你把两种想法都说出来了。第一“我”害怕,所以“我”说不出来。还有一个呢,作为一个男孩子,跟在别人后面,别人都爬上去了,“我”再这样说的话,要被别人笑的,所以就没说出来。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40(读):但是我不能……我……(稍显平淡)

师(示范读):但是我不能…………(颤声朗读,逼真)

师:你看,话语中的省略号也有心理状态。这里的语言描写也在写心理。好,除了动作、语言,还有什么描写其实也在写心理状态?你来说。

生41:我找到的是第9自然段,“但是那些男孩子已经爬到了距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路程的岩脊上,那里大约有五六英尺深,15英尺长”。

师:嗯,你为什么把这个悬崖的深、长告诉大家?

生41:因为这里的环境描写也写出心理的紧张。

师:真好!同学们,又来一句话了,写环境描写实际也在写心理状态!也写在书上。(学生写)文中还有哪处环境描写?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42(读):时间在慢慢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

师:这么细致地写太阳,写夜幕,其实也在写什么?你来说。

生43:其实就是在写他趴在悬崖上,时间很长又爬不上去,他很害怕。

师:哎,所以他就特别注意外面的环境,是这意思吧?想想,暮色当中包裹的是一颗怎样害怕的心啊!现在我们又学会了,原来写环境也是为了写心理。莫顿·亨特,心理高手!莫顿·亨特是不是心理专家?注解1这样告诉我们。

生(齐读注释):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专家。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阅读这篇文章要重点学习的心理描写。

图片

五、哲理探究——“我们”都可以提醒自己

师:好,后来,“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了悬崖。所以,“我”回忆起这个过程,对自己提醒说。你给大家读读最后一段,“我提醒自己”开始。

生44(读):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师:也就是说,“我”提醒自己在困难发生的时候,要学会——

生(齐):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同学们,“我”是这么提醒“我”自己的,其实文章当中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件事情提醒自己。请问,如果你是他的爸爸,你是怎么提醒自己的?你来说。

生45:我要告诉儿子不要这么危险,不然的话哪天出意外,你可要好了。

师:这个爸爸特别爱孩子。(笑)如果你是他的爸爸,你还会怎么提醒?你来说。

生46:如果我是他爸爸的话,我认为应该提醒他要多锻炼,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得强壮一点。

师:嗯,也就是说,别等着老爸来救你,要学会——

生46:自己救自己。

师:自己救自己,说得有道理。

师:我们来看看爸爸和儿子说话的那段。爸爸是怎么说的?好好看看。来,现在,我是爸爸,哪个给我当孩子?(笑)哦,你,拿话筒。我们俩一起读读当时的对话。爸爸远远地站在这个悬崖角上,开始喊了--

(师生模拟对话)

师:现在,下来。要吃晚饭了。(语气平和)

生47: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哭腔,害怕)

师: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鼓励,有力而亲切)

生47: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怒吼,又沮丧)

师:听我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满含希望)

师:好,同学们考虑一下。爸爸教“我”爬下悬崖,好像有句话是多余的?哪一句话跟爬下悬崖好像没关系的?

生(杂):要吃晚饭了。

师:“要吃晚饭了”,来,把它删去,这句话就不要了,干脆。

生(杂):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48:这样写能写出爸爸心里挺关心“我”,然后才来找“我”的,不然为什么平白无故来找“我”呢。

生49:爸爸为了安慰“我”,让“我”不紧张,告诉“我”要吃晚饭了,感觉爬下悬崖这件事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他是想让“我”不要紧张。

师:有道理!老师小时候调皮啊,把裤子刮破了,只要我爸说“吃饭啰”,我就知道回去不会挨打了。(笑)这说明什么?爸爸用这句话安慰我,今天啥事没发生,来来来,回家吃饭。好,哪个同学再把爸爸这句话读一读?

生50(读):现在,下来。要吃晚饭了。(亲切平和)

师:行,你听,老师现在这么读。

师(读):现在!下来!吃晚饭了!(严厉,高声,教师用感叹号来读语言)

师:老师把爸爸的话全部改成感叹号,行不行?课本里面都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齐):句号。

师:这个爸爸看到自己儿子在悬崖上面怎么就不喊呢?声音再大点呢?

生51:我觉得他用这样命令的口气的话,反而会让“我”更加紧张,觉得回去之后肯定要被打了。

师:有道理。这说明这个爸爸指导“我”爬下来的时候,不仅注意到了说话的内容,还注意到了说话的什么?

生(齐):语气。

师:对,语气!莫顿·亨特非常幸运,他有一个懂教育的好爸爸,回去要把这个故事讲给你们的爸爸听。

师:好,爸爸是这么提醒的,文中的其他人呢?妈妈呢?小伙伴们呢?杰里呢?
(学生思考)

生52:妈妈提醒自己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再做出危险的事情。

师:哎,像妈妈。但是,妈妈肯定还会有别的思考,自己的孩子一直都是在自己的护翼之下的。

生53:妈妈提醒自己,不要一直保护自己的孩子,要给他一些挫折,让他战胜自己。因为文中妈妈不让他冒险。

师:既有保护,也要放飞,适当地让他去冒一点能够承受的冒险,妈妈要学会真正爱孩子。那如果你是那群抛弃“我”离开的小伙伴之一,这件事情以后,你又会怎么提醒自己?你来说,小伙伴。

生54:就是以后不能再抛下自己的朋友,然后自己走了。

师:有的游戏,不能玩,玩大了,就把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悬崖上,很危险。所以啊,同学和同学之间开玩笑,要掌握——

生:分寸!

师:要讲究个度。那如果你是他最好的小伙伴杰里,你会怎么提醒自己?来,杰里!我看谁最像杰里?(笑)你,你会怎么提醒自己?

生55:以后在自己的朋友遇到危险或者需要自己的时候,一定不能离开。

师:杰里一定在反思,决不能离开。杰里最后的做法也还不错,是他很担心,回去报告给作者的父亲,这是一个好孩子。同时,他也会反思,以后我绝对不能离开。但是,他如果这样想行不行?“我要爬上去把他救下来!”这样行不行?你来说。

生56:我觉得不行,因为杰里自己也是一个孩子,他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师:所以,同学们,救人,要讲究科学,要智慧,千万别随便冒险!要找大人帮你一起来解决这个事情,是不是?(生点头)

师:因此,我们来看,《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受教育的绝不只有作者自己,生活当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从文章中得到深刻的启迪。最后,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的句子。“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预备,读。

生(齐读):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师:所以,同学们,如果再让你复述这篇课文,你就把这个道理附在你复述的最后,这样,这个故事,人家就既听到了内容,又懂得了--

生57:又听到了道理。

师:嗯,道理!我们学这篇文章,其实就在学三个词儿。第一个词是什么?要知道这个故事的?(生小声:情节)“我”的经历。第二,要把握故事当中“我”的心路。第三,一定要深刻理解文章给人的启迪。(教师板书关键词)最后,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就是——

生(齐):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走一步,再走一步!下课!

         2018年12月1日,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