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许,我们都该找个人聊聊

 逊哥儿 2022-11-26 发布于新加坡

不被大众所熟知的作者,以第一人称谈论个人感受时,似乎很难与他人形成共鸣,从而无法客观的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

因此,当心理咨询师以“我”开启非虚构小说,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尤其是,当细致的内心描写与脆弱的人性展现跃然纸上,真的有把握让读者买账吗?

微信读书推荐值92.7%,被誉为神作;资深心理咨询师李松蔚,亲自写序。这些,都不是让你硬着头皮啃一部掺杂了很多心理学专业词汇的600页大部头。

真正打动人的,往往是朴实无华的东西,它好像就在你身边,只是无数次的与之擦身而过,只不过被作者捕捉呈现到你面前罢了。

在被情节引领之前,在有点费力的理清蒙太奇式叙述的主脉络之前,突然出现一段抓人心弦的话。这好比短视频在七秒内抓住人的注意力,因为被懂得。

“如果你能深入了解某个人,就不可能不对他产生好感。我们应该把全世界的宿敌们都请到同一个房间里,让他们分享各自的过往和成长经历,说说内心的恐惧和挣扎,也许他们立刻就能和谐共处了。”

究竟是本该为敌,还是没有闲暇之心试图去了解“敌人”本来的模样?50分钟与心理治疗师的会谈,成了停下脚步探索内心的一次机会。

人们想给自己的问题找到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殊不知一开始导致情绪问题的,就是生活中太过匆忙的节奏,这似乎是个悖论。他们以为现在的忙碌是为了以后能有机会享受生活但往往,只是,就没有“然后”了。

心理医生,他会用心地听你说你一天中遇到的事,日子长了他就像是你的私人传记作者,比你自己还了解你的生活”。

书中,作者讲述了她的四位来访者的故事。有20多岁为感情苦恼的年轻女性,有30多岁与癌症斗争的新婚妻子,有40多岁痛失爱子的编剧,还有70岁却永远觉得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长者。

各年龄段人群仿佛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一生。快乐不分年纪,悲伤也往往不被时间所遗忘。各有各的心事,各有各的生活,同一间会诊室,有着同一个目标:改变点什么。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会诊室,作者身份却是来访者。心理治疗师也是个普通人,也在上有老下有小的角色中经历着考验:身体、父母、孩子、感情。

随着心结被治疗师打开,作者的心态正发生着改变,她的来访者每次面对的都是一个全新的心理治疗师,即便是同一个人。

所以她坦言,“我们都是在和别人的关系中成长的”。治疗师身上的改变,会反过来作用于来访者,治疗师不同的心理处境和人生阶段,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反馈。

这也正是人与人沟通的有趣之处,类似于舞台剧/音乐会,表演者每个场次都不一样,Live版的魅力正是于此。

书中多处语句简洁而道理深刻,用戏谑的方式笑对人生,带着某种幽默感。

比如我某日清晨,火急火燎出车库,右后方紧紧挤在地下车库的一根柱子上。我脑子里突然浮现出书中的两句话:

“我们都在竭尽全力不让自己成为自己的绊脚石”。

“没错,有时自身即地狱”。

出发晚,又要赶着开会。那些表面上的问题,往往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于是,我笑了。

“安宁,不是要身处一个没有嘈杂、烦恼和辛劳的地方,而是即使身处繁杂之中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

心理治疗,更准确的说是一段关于自身的探索。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也许问题就被解决了大半。而心理咨询师,站在来访者身后,在探索的路上仿佛是另一个自己。

作者说我们都有一种深层的渴望,渴望理解自己,也渴望被理解。我在治疗中遇到的夫妇和情侣们,常常抱怨的不是”你不爱我”,而是“你不理解我”。

可是,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

有时候,我们避重就轻,用自欺欺人的方式去回避早就应该面对的问题;有时候,我们取而代之,用精致包装去替代那些揭开就会痛的伤疤。

唯有足够坦诚,才能放下戒备,轻松上路。

书的最后,作者不再纠结于男朋友离开她的事实,不再忧心于中年人的生存现状,直面不想写书的困境。

既然明知“太多父母费尽心思想要让孩子过得轻松点,到头来却让孩子们过得更辛苦了”,她也提到《纽约客》杂志后来刊登了一篇调侃各种育儿经泛滥的文章,其中写道“在育儿这个话题上每多出一本书,就像是在家长们的伤口上撒了把盐。”

于是,即使权衡利弊,也果断的违约,放弃一定的生活保障,只为了还内心的宁静和轻松。

怎么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中年人的勇敢泛着光环,积极而不颓废。因为,摆烂看似倔强,才是对生活真正的妥协:

如果我把自己的生活搞砸了,我就可以给自己找一条死路,而不是等着厄运来找我。虽然最终结果不是我想要的,但至少是我自己选的。这就像削掉自己的鼻子毁容一样,是在以自损的方式跟现实叫板,仿佛在说:“命运,你没想到我还有这一招吧!”

当一个人直面自己境况,勇敢大踏步向前时,勇气似乎也开始能发光发热,尤其是反射到来访者们。

他们一个个走出困境,与妻子关系的改善、与孩子们的沟通、与生命的告别,最主要的是内心的和解。

心理治疗中,绝大多数的问题来自于关系。即使是在现实世界最完美的亲密关系中,你也难免会受到伤害。认清了本质,反而活得洒脱通透。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有力量能够治愈的好书。所有人物个性鲜明,当了解了他们的境遇和成长,人物随之立体饱满起来。从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能找到每个人的影子。

作者无疑是勇敢的,她将脆弱无助拖延担忧这些看似通通不该发生在人们期待的心理治疗师身上的东西,开膛破肚拿给读者看。就像她所说的:

我们都是在和别人的关系中成长的。每个人都需要听到另一个人的声音对他说“我相信你。我能在你身上看到连你自己都没看到的可能性。我能预见到一些变化即将发生。”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