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昵称12024175 2022-11-26 发布于河南

众所周知,“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甚至可以说,自古以来,由凡入圣,几乎都是每一位有心修学之人的终极目标,如王阳明就是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

但是,到底何为圣人?

其实成为圣人的标准,历代以来一直就争议不断,如儒家以“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作为衡量“圣人”的标准。而道家的圣人,则讲究悟道、得道——以“得道”作为衡量“圣人”的标准。

因此,我们结合人们对孔子的盛赞以及老子给我们的标准,来给圣人画一个“像”。

一是可以更好地向圣贤学习,提升自己的修为;二是倘若圣人就在我们身边,也不致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错失邂逅的良缘。

图片
图片

道冠古今

图片

“道”与“德”原属两个概念。孔子在《论浯·述而》里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明确告诉学生应该把理想人格和社会图景的台斗目标定在“道”上,而把自己的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据守在“德”上。现代所讲的“道德”,即指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亦称人伦道德。

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是春秋时代伦理思想的突出代表,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孔子继承了以“周礼”为核心的旧的传统,又总结了以创立了一个以“仁”为主,“仁”体系。“仁”为代表的新的思潮,“礼”结合的仁学伦理思想。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孔子又把“仁”规定为“爱人”。今天我们以此教育子女也不失为好的训条。

《易传·系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名词。这句话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孔子说出来的。孔子以前没有人讲。

孔子由太极思想而发出去,讲了忠恕等儒家思想。再收回来就是一个仁字,仁就是阴阳。

最古老的“仁”字是一竖两横,就是一阳一阴,就是男女好合。两性和合就叫仁。所以仁是做人的基础。

孔子的一贯之道,阐述了天地大道,为人之道。

孔子一辈子都在做一个字,叫做藏。藏道于民,就是把道从有位置的大人藏到一般的人。孔子有教无类,他是第一次把教育推到平民。

所以,后世人们无不感慨说“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就是盛赞孔子的圣贤之道。

图片
图片

德配天地

图片
人与天地同体,实是心与天地一体,视天地即是吾身。我即是天地,天地即是我。我心之外,无有呈现于我的天地。向我呈现的天地,就是我之本心。天地统摄万物,天地内涵于我心之中。在明儒的心学看来,心外无物,心外无天地。

人与天地为一,是心外无天地。心与天地同其大,至大无外。天地之大,即是我之大。 “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陆九渊集·杂说》)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人与天地同大,在于至公。“孔子曰:'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易曰:'无首,吉。’此盖人君之至公也。夫以公与天下,其德大矣。”(《说苑·至公》)效法天地之至公,就能“去天下若遗”,而不私于子孙。
人与天地同大,在于无私。圣人“参于天地”,就在于“奉三无私以劳天下。”所谓的“三无私”就是:“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礼记·仲尼闲居》)以无私劳天下,则与天地同大。
与天地同体, 就是“溥博如天”(《中庸》),或言“浩浩其天”。圣人之功德,以其“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故能在声名上“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配天之德,是“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人性之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是极言其道德高尚而盛大。在早期道家的思想中,体现德真而博大,“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老子》)。在早期儒家思想中,体现为“广大配天地”(《易·系辞上》)的至诚而广大。

孔子真正的用意是告诉我们,天人要合一,只有用伦理道德来合。

图片
图片

处无为之事

图片

“无为”,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无为之治”,那到底什么叫“无为”呢?这在学术界有很多争论,从字面上理解,“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

但如果真的是什么都不做,那应该叫“不为”。

所以老子的“无为”绝对不可以解释成不做事情。

更贴切的解释是这个“为”,是违反的意思,你要做事可以,但是你不能违反自然的规律,就这么简单。

圣人同样每天都要做事,,但他做的每件事都顺应自然规律,这才是关键。

自然规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道”生万物,万物都是“道”所生,都要依道而行。人也不例外。

所以,老子的意思,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做得合道。

一个人。只有做到“无为”,才能够真正的无不为。


图片

图片

行不言之教

图片

《论语·阳货篇》说: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主张身教重于言教,为了提醒弟子们,不要过分依赖他的言教,故意说出“我真想不说话了”这样的话。

子贡果然不能一下子就领悟,反而认为老师如果不说话,他们将依循什么,又将传述什么呢?

孔子进一步指点他,告诉子贡老天爷不开口,难道人们就无从学习,不明白自然规律吗?

天虽然不说话,但四时的循环,万物的生生不息,其中蕴含的奥妙,我们不是都领悟到了吗?

现代人过分重视语言的沟通,整天除了睡觉以外,说话不停,哪里有内省、反思的时间?又怎么能够自觉呢?

孔子以天不说话来启发子弟多听、多看、多想、少开口,用心良苦。

我们经常讲,讲几百遍,大家还是听不懂。

言教不如身教,若是你身教他还看不懂,那就是他的事了。

实际上,只要我们能自觉,用心观察现象,悟出其中的道理,那么到处都是学问,时时都能学习。

总之,圣人高伟,通达天理,又能以身践行,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

而放眼当今人类社会,风云激荡,多元发展,各种弊端也日益显现,越来越偏离圣贤道路。

我们作为普通人,欲念丛生,走上圣贤之路还有多远呢?其实不远。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一切反求诸己,从自身做起,修德以应天,时时凭良心、合天理,人人皆可为圣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