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圣贤之学,强者的经典

 道德经不言之教 2019-04-28


道德经提倡谦虚、无为,欣赏柔弱,黄老之学提倡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道教提倡得道成仙、退隐江湖。长期以来,道德经被作为消极避世的经典、弱者的学问。

道德经认识辩证是世界的本质,辩证地从“无”的角度认识世界,提倡无为、无私、无身、无言、无争、无怨、弗居、不以兵强天下等思想,崇尚柔弱。但是,从道德经本身来说,道德经是写给圣人的,也就是强者的,道德经八十一章,其中六十多章是圣人之道。

道德经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辩证的,人们只有掌握世界辩证本质才能生存和发展,才能变强大。

道德经是辩证的,强者要辩证地保守弱者的心态,才能变得更加强大。道德经的目的是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善胜。

无为、无私、无身、无言、无争、无怨、和平,是强者才能达到的境界,也是强者应该达到的境界。

道德经是强者的经典。

一、大道无名、大德无声

道,自然规律,是世界万物遵循的周期性的自然规律。道是抽象的:无形、无体、无色、无味、无边、无界、无所不在的。道德经在多处都描述了道的特征。

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老子》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老子》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

道,重要的特征是“无”,正因为无形、无体、无色、无味、无边、无界,才能够无所不在、包容一切,世界万物都服从道的规律。如果有形、有体,反而不可能是最大的了。所以大道无名。

德因道生,世界万物遵道而重德,各有其德。那么,作为最大的物,世界万物的抽象,道的德是什么呢?

道德经没有给予明确的答案,但从道德经来判断,道的德为“无”德。《老子》第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天地有大德而不言,大德无声,道之德,无为、无私、无身、无言、无争、无怨。

对人最有价值的东西是普通的、没有价值的空间、空气、水。水、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透明的,也是人时刻不能离开的。

大道无名、大德无声,最大的强者是无比的强大、无边的强大、深入内心的无形强大。

辩证,世界的本质,认识世界的辩证本质,才能强大

世界是辩证的:日月出没、昼夜相继、冬夏交替、生死相随,一切都在变化,都是周期性、物极必返的变化。

道德经是辩证的,任何事物都是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在事物整体发展过程中,正反两个方面是不断转化的。只有辩证地看待问题,才能够从正反两方面,全面、整体、历史地认识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才能更加强大。

道德经认识到了世界的辩证本质。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和无的问题是哲学的终极问题,所有问题,首先可以归结为有和无。有无辩证是涵盖一切问题的辩证,是最大的辩证。

道德经第一章就对“有”和“无”进行了辩证思考,认为“有无”同出而异名,是辩证的关系。人们习惯从“有”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而道德经辩证地从“无”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更强调无的意义,从而得到无为、无私、无身、无言、无争、无怨、弗居、不以兵强天下等思想。

道出于易。昼夜往复、月圆月亏、寒暑相继、万物生灭。中国先哲观察总结出“易”的世界观:一切都在变化,一切变化都是阴阳相克相生驱动的周期性变化。道就是世界万物遵循的阴阳相克相生、物极必返的自然规律。阴阳相克相生,现代名词可以叫辩证。

老子总结中国古代易世界观的精髓,认为相克相生(辩证)是世界的本质,辩证是理解世界的方法,道德经就贯穿了辩证的思想,辩证地认识人类社会的。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章进一步突出了辩证的普遍性,论述了世界的辩证本质。

世界是辩证的,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善恶、美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世界真理。只有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认识,才能得出整体的、全面的、正确的认识,道德经认为辩证是世界的本质,从而也辩证的认识世界。人们必须具有辩证地认识,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这一章通过对强弱,荣辱、黑白的辩证关系阐述,认为懂得这些辩证关系,就掌握了世界的辩证本质,就能够从整体上全面认识世界万物,恪守弱者定位,向雄强进取,做出正确的决定,实现自己的目标。

从变化的、过程的、历史的角度来看,事物也是辩证的。《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事物的发展也是辩证的,是向相反方向发展的。

辩证是世界的本质。有无相生、生死相随、荣辱与共才是整体的、全面的、客观的,理解世界的辩证本质,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从而更加强大。

不能辩证的看待问题,就不能认识问题的全部,就不能变得强大。

、道德经,圣贤之学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又到那里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答案。

古代西方文明的答案是上帝,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类,因此人类服从上帝的安排。

东方文明的答案是道德,道法自然,人类服从自然规律的安排。

5000年前,人类刚刚文明,中国文明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就提出易的世界观,从河图、洛书、八卦、易经等中国上古文化载体来看,中国文明从一开始就是自然的、客观的、变化的、人本的、辩证的:世界在变化,变化是周期的,周期性的变化是阴阳两个方面驱动的,相克相生。这和5000年后人类的科学认识并无差别。

道就是世界万物遵从的客观的、周而复始的、物极必返的自然规律。

德就是世界万物遵从自然规律存在、发展应有的品质,万物遵道而重德。

中国最早的文字《尚书.尧典》就明确提出“以德配天”的观点,为中国统治者以及社会寻找理论依据,奠定了中国文明自然、客观、人本的道路。

老子对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以来、直到春秋时期的中国上古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想进行了总结,贯彻了中国上古客观、自然、人本、辩证的思想,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了辩证、深入、全面的思考,是中国上古思想的集大成者。

道德经对天道——自然规律进行了认识和探讨,提出社会治理方案以及圣人应具有的品德,主要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治理社会的依据,道德经八十一章中六十多章是写给圣人的,也就是统治者的

道德经认识到世界客观、自然、辩证的本质,提出天道的概念、提出“道法自然”的人类文明行为标准,辩证地提出无为、无私、无身、无言、无争、无怨、弗居、不以兵强天下等思想,为统治者提出了社会治理标准,奠定了中国文明自然、人本、和平、谦虚、无私、以德报怨等思想的理论基础,为中国文明以及人类社会找到了坚实、正确的理论依据,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反观西方古代宗教文明,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人类无条件服从上帝,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已经皈依自然、人本、科学的人类文明的道路,不言之教,人类信仰的必由之路。

虽然近代中国文明发展滞后,但并无损道德经的伟大,主要是因为国人固步自封,穷奢极欲所引起,更是因为没有贯彻道德经精神的结果。

老子,帝王之师

老子是春秋时期周朝的守藏室之吏,保管周朝皇家书籍和档案,有机会接触当时重要的典籍和重要的政治及学术人物,在当时是著名的思想家。上古时期,生产力低下,脱离体力劳动从事知识学习的人极少,老子就是其中佼佼者。

史记记载了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曾到洛阳向老子请教的故事: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老子对孔子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自谦“窃仁人之号”可见当时老子学术名声之大,孔子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可见其对老子虔敬之情。

老子对孔子的教导,也深刻地反映了天道无为的辩证思想,和道德经的思想是一致的。

孔子,中国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后世尊崇为“圣人”。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者,对中国文明的长盛不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儒家著作来看,虽然儒家也贯彻自然、人本、辩证等思想,但是儒家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提供社会治理所需要的知识分子,也就是圣贤需要的行政官员,是具体的执行者。从史记记载来看,作为鲁国的行政官员,孔子虽然勤奋好学,接触到帝王之学的机会是很少的。对皇家学者——老子的高深思想是极为佩服的。

从中国文明体系来讲,道德经是思想,是帝王之学,解决国家治理的理论问题,为统治者提出社会治理依据。儒家是思想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执行者,是帝王的服务者。古代思想传播途径有限,老子等少数为帝王服务的人掌握的帝王之学更是密不外传,道德经第三十六章“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自古以来,虽然历代王朝骄奢淫逸不断,但是以民为本、与民休息的思想却得到一致的承认。

五、道德经,无为无不为,不争而胜,强者的经典

世界是辩证的。道德经从“无”的角度辩证的认识世界,提出无为、无私、无言、无争、无功、无怨等概念。但是道德经不是消极的、逃避的,而是为无为、事无事,无为无不为,不争而胜,是强者的经典。

老子》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从这一章可以看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静等成功,而是从无开始作为、从无事、小事开始作为,顺从自然规律作为,而不是胡乱作为。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争而胜是争的最高境界。竞争更根本的是自己的提高,而不是和别人的竞争。竞争失败主要原因是自身实力不够。无争更根本的是不与别人争,而是与自己争,是努力提高自己。

强者服从自然规律,从无、小开始作为,提高自己,不与人争,就能不争而胜,更为强大。

六、结论

道德经是辩证之学、天道之学,圣贤之学,强者之学。

大道无名、大德无声。自然规律客观、抽象,天道无名,无形、无体、无声、无味、无边、无所不在。

强者无为、无私、无言、无争、无功、无怨。最大的强者是无比的强大、无边的强大、深入内心的无形强大。

强者更应该理解天道辩证的道理,恪守弱者的自我定位,不断进取,尊重自然规律,从小作起、从无作起,不争而胜,不言而天下遵从,从而更加强大。

中国各方面全面发展,在世界上正逐步获得应有的地位,正在成为强者。但是,更应该学习道德经的精神,谨慎的遵循道德经无为、无私、无言、无争、无功、无怨等精神,形成无比、无边、无形、深入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得到世界的尊重和遵从,为人类文明提供正确的中国道路。

                                      不言教馆,2019年4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