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中国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作者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被后世尊称为老子。不过对于老子的出生地却有两种说法,一说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另一说宋国相(今安徽省涡阳县境内)人。老子博学多才,曾做过周朝管理图书的史官,后因不满当时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和贵族的奢靡黑暗而隐退。据说后来老子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后出关西行,不知所终。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那么,《道德经》主要讲了些什么内容呢?简要来看有四大部分: 第一,论述了何谓“道”?何谓“德”? “道”是老子的宇宙观,是从观察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总结而来。“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它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且经久不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虚无的,非显现的,无形、无声、无色、无味,不可触摸,但可感知,玄妙深奥,更无法用言语来说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老子认为“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按客观规律办事。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所区别。另外,老子还将仁义礼智四德皆分为上德和下德,自德以下的仁义礼智是依次降低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分出不同的层次是为了适应各类不同心性水平的需要,其目的在于使天下人皆能返朴还淳,修德归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第二,提出了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想。 老子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一切事物都以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事物正反两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相互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可以说,这一部分的辩证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基础,是提出修身、治国理政,甚至军事战争等一切行为处事的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第三,提出了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 我们现在一提到道家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无为”,“无为”已成为道家思想的标志之一。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思想也是由他的辩证思想发展而来,他认为只有使人类社会返回到最初的混沌不知、没有名利的纷争状态,才能全面地治理社会,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不良问题。“无为”是相对于“有为”来讲的,指的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妄加干预,以“无为”作为处理事情之法,就有可能避开不利的情况,使不利转化为有利,以适应“道”的运动,那么天下就“无不治”了。 另外,老子还提出了“守中”的观点,“中”就是事物的关键点或平衡点,“守中”就是确定事物“中”的方法。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中”,而这个“中”都是相对稳定的,所以若能确定事物的“中”,就确定了它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确定了它的本质。所以,结合“无为”来看,就是尽可能的只在关键的“中”上谨慎“有为”,其他不在“中”上的因素最好顺应发展规律,不要妄加干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第四,重在“修身”,以“诚”为本。 老子认为的行道之人应为:思考问题和行动小心谨慎;仪容和态度恭敬严肃又洒脱不羁;老实质朴虚怀若谷,气量如奔流之河流,又能静能动,生机在守静中。其实,这也是老子提倡的世人之楷模。那么,该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呢?老子指明不论是治身,还是治国,都必须以诚为本。大道的本质是真,而做人的根本在于诚。心诚才能成就一切。另外,要善于建设和抱持自己的内心,即加强自身修养,勤练内功。所以,以诚心修身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才能立身、为家、为乡、为天下。可以说,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就建立在以“诚信修身”的百姓之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总而言之,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治国理政、以民为本,甚至战争观念、小国寡民、“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均思想等理念,都是基于以上四点发展而来,明白了以上四点内涵也就明白了《道德经》要阐发的各种处世观点。当然,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些观念在我们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甚至难以理解,这是因为老子当时身处的社会环境所致,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政治腐败、贵族奢靡……在这种状况下,老子依据“道”的规律和“无为”思想提出了这些治国的政治理念,自然有他个人理想化的一面。 不过后世帝王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多多少少受到了老子政治思想的影响。另外,老子认为,现实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要先采取退让的办法,然后再静观其变,等待最佳出击时间,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辩证看待分析事物的方法,进而透过事物的表象而看到本质内涵。 关注我不走丢,更多精彩内容绝不让你失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