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鉴赏】最新模拟题汇编之诗歌对比鉴赏(一)

 阅读美丽星空 2022-11-26 发布于山东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4、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春夜闻笛》一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山上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这正是典型的边塞诗的特点。

B.“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相传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诗人正是引用了这个传说。

C.《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图。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D.“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明亮和干净,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当时自然环境的美好。

E. 《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

15、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品味“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一联(用“前者”代称)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联(用“后者”代称)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之处。

答案】14、AD 分析:A项,这首诗并不是一首边塞诗;D项,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征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寂。

15、(1)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用了衬托的手法,借大雁春来北飞而衬托迁客欲归不得的郁闷;后者直接描写,表现了征人对故乡的思念;(2)表达的情感不同:前者表达了谪迁在外的人渴望立即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后者抒发了成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汴河曲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

九重①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

半作障泥②半作帆。

[注]①九重:皇宫。②障泥:垂于马腹两侧,用于遮挡马蹄飞溅起的尘土的装备。③汴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1. 两首诗题材相近,表现手法也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5分)

2. 《隋宫》为咏史诗,《汴河曲》为怀古诗,借用杜诗来概括,可谓一那么“举隅见烦费”,一那么“引古惜兴亡”。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两首诗都以隋朝的衰亡为题材借古讽今,都用了比照的手法。(2分)《隋宫》用“宫锦”与“障泥”、船“帆”相比照,隋炀帝一人“乘兴南游”和“举国裁宫锦”也形成比照直写皇者的腐朽荒淫,极端挥霍,导致隋朝衰亡。《汴河曲》开头两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比照,见出自然永恒、人世沧桑、豪华如烟、历史无情。(3分)

2.咏史与怀古,性质相近但有区别。(1分)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那么多因迹起情,重在抒写历史沧桑之慨;咏史实(史实)而怀古虚(意象)。(2分)《隋宫》抓住“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这一典型事例,表现帝王南游的奢靡浪费,从而寓含奢淫覆国之戒;而《汴河曲》只就“汴水、隋宫、长堤、柳树”等带有沧桑感的物象虚加点染咏叹,抒发今昔盛衰之慨,吊古伤今之情。而正如杜诗所言,一那么“举隅见烦费”,一那么“引古惜兴亡”。(3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阻风

[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晓过鸳湖

[清]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③。

[注]①阻风:被风阻滞。②鸳湖:即鸳鸯湖,一名南湖,在今浙江嘉兴城南,离查慎行的家乡只几十里地。③[秀州城]即今浙江嘉兴。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首句都使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但春风在诗人眼中的情义却不相同,一者挽留诗人,一者催人启程。

B. 古人多以水喻思,如“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方诗即景取喻,显得更加自然贴切,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C. 查诗中的“绿”字表现力极强,用以比喻碧绿的湖水,和“涨”字结合在一起,富有动感,引发想象。

D. “与君尽日闲临水”中的“君”,既可以理解为同船的友人,也可以理解为船,无论是谁,在此都无关紧要,诗人整日临水,心绪别有寄托。

2. 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此外,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的尾句。

【答案】

1】C

2】(第一问)感情:都抒发了对故乡浓厚的的热爱、依恋之情。(第二问)方诗尾联:乐景反衬哀情。明明是心中有无穷归思,有无尽乡愁,根本无心欣赏柳絮飞花,他却说贪看飞花忘却愁,抒情委婉曲折。(若答“正话反说”亦可给分)查诗尾联:“过”字用语精妙,既是船过,也是香过,更是情过,诗人把带着泥土芳香的油菜花味突现出来,写出了对家乡最独特的感受,这花味唤起了诗人浓厚的乡情,引人遐思。

【详解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

C项,“用以比喻碧绿的湖水”不正确,“绿”借代碧绿的湖水,以颜色词代指名物词。“绿涨春芜岸欲平”意思是碧色的湖水涨起好像与春天的草地一样高,与整个堤岸相平。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题目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分析两首诗情感的相同之处,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

《武昌阻风》抒写江上行舟,阻滞武昌所引起的乡思和愁情。首句写诗人归家因风阻于武昌,为风所阻不得不停留,心怀怨愠,但却说成是春风有意殷勤劝留。次句写无限归思恰如满江春水流向东方。三四句写正好与同船好友成天有了闲情逸致来观赏船下流水并临流赋诗;贪看柳絮飞花可以忘却归恩与乡愁。《晓过鸳湖》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惠风和畅、春草繁茂的景象;后两句写三日雨晴过后,片片油菜田撩拨着诗人内心的乡情。诗人咏赞了鸳湖春来之美,同时抒发诗人对鸳湖、故乡的爱恋之情。通过比较可知,两首诗都抒发了对故乡浓厚的热爱、依恋之情。

第二问要求鉴赏诗歌的尾联,可从手法、语言特点和内容等角度分析。

《武昌阻风》尾联“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意思是和你整天悠闲地来到水边,无穷无尽的乡思和归意如滔滔江水贪看柳絮飞花而忘记了满腹的愁绪,运用了以乐景抒哀情的手法。《晓过鸳湖》尾联“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意思是长水塘下了三天的雨,菜花散发的脉脉清香在春风里一阵阵掠过整个秀州城,从语言特点来看,讲究炼字,“过”字既是船过,也是香过,更是情过,里面蕴含联想,可令读者作无穷的想象和深思。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 杜诗中,“__________”一句直接写雪,正面点题;罗诗虽题为“雪”,却无一句对雪的正面描写,全诗以____________为主要表达方式。

2. 这两首诗是如何以雪为媒介来写人的?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赏析。

答案】

【小题1】【答题空1】急雪舞回风【答题空2】议论

【小题2】杜甫诗中写雪的句子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直接描写。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这首诗通过“对雪”,使用白描手法,抓住自身困窘生活的个体细节,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罗隐诗以《雪》为题,但其立意不在吟咏雪景,而是借题发挥,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反问讽刺的手法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恨之情。开篇“尽道丰年瑞”中语含讥讽,达官显贵观赏风雪之时正是民生疾苦之刻。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照应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冷冷地提醒统治者不要只知自己的享乐,应该想到严寒中艰难生活的老百姓。“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诗人借雪发挥,使用反讽手法表达了对权贵的憎恶和愤慨,直抒胸臆。

【小题1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方式的理解分析能力

全诗八句,每句5言,是五言律诗。要解答第一题首先应该理解诗句意思:悲叹痛哭的是数万战死的将士,怀愁吟唱的是独坐床边的杜陵老翁。乱云低垂笼罩着淡薄的暮霭,急雪翻腾回舞于凛冽的寒风。瓢已丢弃,酒杯中再无滴酒,炉内无火仍映得眼前一片通红。数座州府的消息已被隔断,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从中可见直接写雪的诗句是第四句,即“急雪舞回风”。第二问也需要理解诗句意思:都说瑞雪兆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在长安还有许多饥寒交迫的人,即使是瑞雪,也还是不宜多下。可见诗人没有正面直接描写有关雪的画面、景致,多是直白地表露情感态度,借助反问和反语,直抒胸臆,于是得出表达方式为“议论”。

【小题2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以及的赏析能力。

杜甫《对雪》写于安史之乱陷落时候,杜甫被迫困居孤城。诗题“对雪”,却正是国仇家恨一起都来时候,对雪穷身,国事凋零,因为白描;非特因雪寄兴,也非仅仅自伤困顿。却是从一个个体遭遇的侧面,描写整个时局国势的困窘无奈状况。杜甫称为“诗史”,能将个人感遇融合到时局国事的大背景里,从忧身而到忧国,故诗境界深,格局大,意境远,气韵厚。所以此诗以“战哭多新鬼”起,以“数州消息断”结,很有电影剧本的剪辑特色,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历从细节和侧面,去反映整个大的时局战争的愁苦艰难状态。“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无绿可沽酒瓢便弃,拥炉求暖火只如红,很朴实近乎枯笔白描的写法,背后隐言困城无酒、求碳也稀的困窘境地。

这大概是看杜诗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然而在描写大时局的背景下,对个人境遇最直白写实地手法,却正是以通过细节和个体写实来反应大时局大场面的一种最有力的手段。两句极见困城之物资匮乏,偷生之余生活的窘境。“似”字就是说有炉而火不旺,火苗不起,只有一片红光罢了。因为困顿,必思解救。然则作者所能寄盼的好消息全无来处,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最后又将个人感遇返还回战事时局的忧虑之中,完成了从一个片面描写、感叹史实全局的过程。

罗隐诗首句写辛勤劳动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中“尽道”二字,语含讥讽。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时候,正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两句不是顺着“丰年事若何”进一步抒感慨、发议论,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因为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写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冷冷地提醒统治者: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

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平缓从容的语调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隽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在这里被和谐地结合起来。他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五、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伯时天育骠骑图二首

黄庭坚

其一

玉花照夜今无种②,枥上追风亦不传。

想见真龙如此笔,蒺藜沙晚草迷川。

其二

明窗槃礡③万物表,写出人间真乘黄④。

邂逅今身犹姓李,可非前世江都王。

[注]①伯时:宋代画家李公麟的字。天育:天子所畜养的马。②玉花:玉花骢。照夜:照夜白。两者皆为唐玄宗坐骑名。③槃礡:箕踞而坐,表现不拘形迹的神态。④乘黄:传说中的神马名。⑤江都王:唐代画家李绪,善画马。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其一前两句反复强调玉花、照夜、追风等名马失传,为李公麟所画骏马的出现蓄足了气势。

B.其一第四句紧承上句,以景收结,写出了诗人欣赏画作后想象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情景。

C.其二后两句将李公麟与江都王作对比,表明了作者认为李公麟在画马方面技高一筹的态度。

D.两首题画诗立意新,入思深,虽视角不同,但前后照应,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宛若一诗。

16.两首诗在题咏的侧重点和具体写法方面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5. C 16. ①第一首侧重题咏马画,避开常见的“以画作真”的写法,以真龙马来衬托画中马,称赞了李公麟马画的逼真传神。②第二首侧重题咏画家,首先正面描写李公麟在明窗前不拘形迹、凝神聚思作画的神态,然后以画家李绪侧面衬托李公麟,赞扬了李公麟画艺的高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对比”“技高一筹”错。“可非前世江都王”莫非你就是前世的善于画马的江都王李绪吗?以江都王衬托李公麟,借以赞扬画家的杰出画艺。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第一首诗,不从画面写起,开端反从真马下笔,先说唐玄宗的坐骑玉花骢、照夜白,现今不再有它们的后代,马枥上的追风骏马也没有传种接代。诗句反复强调名马的失传,为李公麟所画骏马的出现,蓄足了势。第三句,诗笔一转,转到马画上。想要见到“真龙”般的骏马,只有在李公麟的画面上才能见到。这里,以真马衬托画马,形容伯时马画逼真传神。结句是说看了这幅马画,使人遥想当年沙苑监(唐代皇家养马的地方)内牧草丰茂得迷人眼目的景况,以景收结,进一步衬托画马逼真的艺术效果。

第二首诗,专门赞颂画家。李公麟是一位优秀画家,在明窗净儿的环境里作画,解衣槃礴,不拘形迹,画思沛然,置万物于身外,聚精凝神,才画出人间的真正骏马。我与你邂逅相遇,知道你姓李,莫非你就是前世的善于画马的江都王李绪吗?诗句以江都王衬托李公麟,借以赞扬画家的杰出画艺。

两首题画绝句,虽然视角不同,写法不同,但是它们前后照应、相辅相成,赞马画为赞画家伏笔,赞画家也为赞马画作势,浑然一体,两诗宛若一诗。

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赠弹筝者

萨都剌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注:①银甲:银制的假指甲,套于指上用以弹筝。②弹冰:指拨弦演奏,琴弦在古时候经常被美称为“冰弦”。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诗前两句中“唤春归”描绘出笛声的传神灵动,“泪满衣”写出了迁客的悲伤。

B.李诗后两句是对夜晚洞庭湖畔大雁北去的描述,流露出淡淡的无奈与哀伤之情。

C.萨诗首句以虚笔出,开篇入题,次句用一个比喻句写出了筝声急促动人,如目见耳闻。

D.萨诗第三句从心里感受的角度宕出一笔,第四句用景语收合,给人以余音不绝之感。

16.请简要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的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5.选C。萨诗首句不是虚笔,而是实笔,实写弹筝者的演奏。

16.内容上:①触发情感的对象不同:李诗是闻笛,萨诗是听筝。(1分)②李诗只首句提到''吹笛", 其他三句均写到笛声所生的感触;(1分)萨诗前两句在描写音乐,后两句则抒发引出的感情。(1分)

情感上:李诗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1分)萨诗写的是筝声唤起了思念故 人的愁怨,(1分)对弹筝者高超的技艺赞美。(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两首诗都写到了“闻笛”,在写作的角度上有什么异同?

2.《春夜闻笛》借“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分析。

答案

1、相同:两首诗都写到了因为听到笛声引起的的情感变化(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2分)不同:《春夜洛城闻笛》写到了笛子吹奏的具体曲调是《折柳曲》,并由此曲而引发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分)《春夜闻笛》只写到听笛后迁客的感情变化,没有写具体的笛曲。(2分)

2、借“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思乡思归的情感。(迁客士卒的乡愁)(2分)春天来了大雁北飞,而自己只能孤单在江南作客,以雁能北归来反衬自己不能归,更看见其思乡情感之浓烈。(3分)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半。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诗体现早春特点的自然景物有皇城中的滋润如酥的纤细小雨,远看朦朦胧胧、淡淡青青的草芽儿。

B.杨诗体现早春特点的自然景物有返绿的春柳、初绽的桃花、迟迟的暖日、徐徐的和风和充沛的春雨。

C.杨诗首联将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对照,诙谐地表达诗人虽年已衰暮,却仍热爱早春景色的心情。

D.杨诗尾联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担忧:今年雨水太多,未能风调雨顺,担心像去年一样作物收成不好。

16.明人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卷二)试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比较以上两首诗的异同。(6分)

15.D(结尾表达了一份欣喜和祝愿,进入新年之后,新雨下的很足,看来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景,相比之下,去年虽然获得了季收,却不比眼下的好光景,真是风调雨顺,诗人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

16.(1)同:都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2)异:①韩诗是先景后情,即景生情,先写早春春雨丰润、春草嫩绿的美丽景色,然后通过和杨柳堆烟的暮春景色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早春之美的赏爱之情。②杨诗是先情再景又情,融情于景,先抒虽是老病之身却对鲜妍的春容热爱有加之情,再写桃红柳绿,日丽风和之春景,结尾又翻出新情:衰翁所醉心的不仅仅是美好的“春容”,而且关乎民疾民瘼 。(6分,相同点2分,不同点4分)

九、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踏歌词四首

刘禹锡

其一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其三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②。

注:①踏歌,是指古代流行于长江流域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者多为青年男女,边跳边唱,并以脚踏步为节拍。②花钿(diàn):女性的一种首饰。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写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歌,以女性口吻咏唱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

B.“春江月出大堤平”中的“平”字指春江涨满,与江岸齐平,和“潮平两岸阔”中的“平”有同工之妙。

C.“振袖倾鬟风露前”以“振袖、倾鬟”两个细节来写舞姿情态,表现出青年男女跳舞至深夜的疲惫之状。

D.这两首诗风格清新自然,优美动人,富有生活气息,表达感情宛转曲折,含意丰富,情味悠长,耐人寻味。

16.这两首诗的结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16.其一的结句以景结情,当新词唱尽,四周悄然,只见红霞映树,只闻鹧鸪和鸣,衬托了姑娘们因唱尽新词无人应对而产生的惆怅、失落之情,耐人寻味;其三的结句侧面描写,次日清晨,游童在歌舞场地拾到姑娘遗落的花钿,烘托出昨夜热烈狂欢的气氛,情味悠长。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现出青年男女跳舞至深夜的疲惫之状”说法错误,应为“表现出青年男女跳舞时热烈的情绪和狂欢的情景”。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两首诗是一组组诗中的诗歌,两首诗都是写川江一带的踏歌民俗风情,但两首诗在具体的写法上却有着很大差别。两首诗的结句就体现出这种差别。

第一首中的“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是写景,此处是以景结情,且是一个特写镜头,它表现的并不是全部的女郎而是其中的某一个,在别人都凭歌声为媒介而会到自己所“欢”的时候,她却是“唱尽新词欢不见”,尝到了失望的滋味。但她仍旧怀着希望,一直等到“红霞映树”的早晨,小伙子最后是否来了?“鹧鸪鸣”声似乎有所暗示。“鹧鸪”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代表悲苦,诗中通过“鹧鸪”这一典型意象,衬托了姑娘们因唱尽新词无人应对而产生的惆怅、失落之情,耐人寻味。

第二首中的结句“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月落乌啼云雨散”是说他们歌舞竟夜,直至天明。从意思上讲,狂欢之夜的情景已经写完,但作者又用“游童陌上拾花钿”一语,对狂欢之夜做了无声的渲染。次日,游童们沿路去拾取女郎遗落的花钿(女子的首饰),花钿遗落满地而不觉,可知当时歌舞女子是如何沉浸在歌舞狂欢之中。这种从侧面的、启人想象的写法,其含意的丰富和情味的悠长,更胜于正面的描写。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出昨夜热烈狂欢的气氛,呼应了上一句“振袖倾鬟风露前”,意味悠长。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这首词当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期的作品。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开篇从居住环境写起,“茅檐”“蓬窗”表明寓所的简陋,暗示客居的萧条。

B. “常”点出鹃啼的频繁,啼声分外清晰与刺耳衬托出莺燕间的无声、月夜的静寂。

C. 词人“孤梦”被“惊残”,“催成清泪”,可见鹃啼成了心理重负,深感无可奈何。

D. 本词借物寓情,以环境的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啼声引发人生的感慨,结构谨密。

16. 词中说鹃啼“不堪听”,白居易《琵琶行》中则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鹏啼血猿哀鸣”,同是鹃啼引发的情感,两者之间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本诗表达了诗人因为杜鹃鸣叫引起的思乡之情;白诗表达了诗人因为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意象情感、结构的能力。

B.“啼声分外清晰与刺耳衬托出莺燕间的无声、月夜的静寂”错误,由“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可知,应该是“莺燕无声”反衬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鹏啼血猿哀鸣”写诗人在谪居之处早晚听不到其它的乐声,听到的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这些声音都使人思绪万千,愁眉不展。诗人通过谪居之地偏僻,环境简陋,表达了诗人因为被贬引起的忧愁愤懑、痛苦无奈。

本诗中,“故山犹自不堪听”写诗人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词人客居他乡,听到杜鹃的哀鸣,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更引发了思乡的愁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