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大历史》之大汉与古罗马的“接触”

 金色年华554 2022-11-26 发布于江西

读中国古代史,“丝绸之路”这个热门话题,无疑是躲不开的,但是关键在于我们用何种视角来审视它,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高度,往往会决定着所得出的历史结论的不同。

“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

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丝绸之路”和“东西交流之路”这一概念。

20世纪,沉寂已久的沙漠忽然变得喧闹起来。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发现了消失了十几个世纪的楼兰古城。此后不久,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德国的普鲁士中亚考察队、日本的大谷光瑞考察队,相继在尼雅、库车、吐鲁番等地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这些尘封已久的沙漠遗存,生动地展示了2000年前的丝路文明,再现了中原王朝开通丝路,经营西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随着“丝路”成为显学,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对于丝绸之路的理解也越加深入。

近年来,西方学界有一种影响颇广的观点,他们认为:数千年来,连接欧洲和太平洋,坐落在东西方之间的那块区域,才是地球运转的轴心。东西方中间地带,自地中海和黑海东岸至喜马拉雅山脉,在过去和今天人们的眼中也许也不算什么重要地段,今天的这一地区仍是一些边缘国家,或者是一些在西方世界眼中的“失败国家”。但是,数千年来,这些地区正是东西方之间的桥梁,并且是文明的交叉点。连接东西方,通过这里的通道,是整个世界的中枢神经系统,将世界范围的各民族各地区联系起来。尽管如此,这一地区一直为主流史学界长期忽略。

东西方皇帝“第一次接触

汉武帝时,由“张骞凿空”西域而成的道路上,许多中国没有的物产已经从骆驼背上运载而来,如玉石、葡萄、苜蓿等。2002年,在汉武帝茂陵的东侧的昭帝平陵出土了骆驼的骨头。汉代骆驼骨的出土,第一次将汉朝在东西交流中的地位凸显出来,而且拥有了考古实物证据。

也就是说,早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代丝绸之路大兴之前几百年,这条通道已经开辟了。

秦汉四百年间,一个帝国——安息,在西亚地区也同样存在,而且其对罗马与东汉之间的联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的汉朝与罗马进行对应,比较准确地说,西汉与共和制罗马,东汉与帝制罗马,是分别相对应的。西汉与共和制罗马之间隔着古叙利亚王国,东汉与帝制罗马之间则隔着帕提亚帝国。从文献中看,东汉时期当时的人已经知道西域最西面有一个大帝国,西域人称之为“大秦”,其意思是可与“秦”匹敌的大国。

东汉桓帝时期,166年,罗马帝国的使节曾访问过东汉。中国史籍记载的“大秦王安敦”也就是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派遣使节,从越南携礼物而来。越南是当时汉朝与东南亚、印度等地区联系的窗口和大门,印度的使节也曾从这里入汉。

也就是说,在公元2世纪,汉朝与罗马已由海路缔结了直接的交往,东西两个帝国的皇帝有了“第一次接触,史称“一通”,在历史学界,这一事件与“张骞凿空”一样,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

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东西交流并非是直接性的,也就是说无论是通过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还是通过越南的海上丝绸之路,并非直接连接了汉与罗马,长安或洛阳与罗马之间,并非进行了直接的长距离贸易。汉代出土的文物中有骆驼形象、玻璃制品,罗马出土文物中也有丝绸制品,只能说明当时汉朝与罗马之间的接触,是通过中亚或者西亚或南亚一段一节地辗转而至。

2000年前的“全球化”

东西方的交流,是伴随着伟大的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来的。

在西方的关键人物是亚历山大,他的东征速度和广度令人难以置信,影响也更为深远,留下了巨大的遗产,间接促成了古希腊文明与波斯、印度、中亚以及中国文明的交流融合。

在东方,则是汉武帝不断增长的雄心,从而使扩张的浪潮将中国的边界推向更广阔的疆土,并逐渐抵达西域,将整个亚洲连在了一起。疆土的扩张也激起了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兴趣,中国和外界的贸易交流开始缓慢开展。

所以,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能否畅通是汉朝国力是否强大的见证,是汉朝能否有效影响和控制西域甚至更远国家的一个标志。维持丝绸之路畅通,不仅对汉朝本身,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通常将全球化看做是当代社会独有的现象,但是早在2000年前,全球化就已经部分成为事实。它同样提供着机遇,带来了问题,也推动着技术进步。比如,在罗马帝国的一些保守人士看来,中国丝绸的出现特别令人担忧,甚至随着供应量的不断增长,随处可见而引起恐慌。有文献记载,每年有多达1亿币从罗马流出进入东方贸易市场,相当于当时罗马帝国年造币总数的近一半,并占到了年度预算的10%。需要关注的是,尽管资金量如此巨大,但中国本身在穿越印度洋与罗马的贸易活动中并未扮演着重要角色。扮演关键角色的是贵霜帝国,这是一个汇集了来自印度、中亚和中国各类货物的大型商业中心,大批财富进入贵霜帝国,一个富裕的帝国也由此诞生。

对大多数古代人来讲,世界的概念其实还是局限在当地,人与人之间的贸易交流都在小范围进行,然而人们的趣味和观念都会受到商业产品、艺术风格和几千公里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用现代的世界想象一下古人:2000多年前,中国的丝绸可供地中海周围城市的权贵富豪们穿戴,法兰西南部出产的陶器能够出现在波斯湾,产自印度的调味品可以用在新疆和罗马的厨房,阿富汗北部的建筑上雕刻着希腊文字,中亚蓄养的马匹则驰骋在千里之外的东方。

随着东西交流进行的,不只是货物,还有思想。最重要的思想是与神有关。宗教的活动在东西交汇的这片区域一直非常活跃。目前已知的是,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的传播沿着商人、僧侣和旅者的足迹从印度北部迅速向周围扩展。佛教的传播因粟特商人的活动而生机倍增。他们在连通中国与印度河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公元4世纪始,佛教已遍布中国西北的新疆地区;至公元5世纪60年代,佛教的思想、活动和艺术形象已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与传统的儒家思想形成激烈的竞争关系。

古代世界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其中许多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不为我们所知。古代社会其实就是我们今日社会的原始模板。在中亚地区,一个布满了林立的城镇(小国)的区域带,形成了一条横跨亚洲的锁链。西方开始关注东方,东方开始注视西方。东西方共同增进了印度、波斯湾和红海之间的交流沟通——古丝绸之路充满着我们无法想象的生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