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史都被写在这些经卷里了

 衆妙之門 2022-11-26 发布于陕西

当我们仰望历史的云河,探寻中华文化亘古明亮的星辰。

不难看出,敦煌,是古老文明中格外耀眼的璀璨明珠。

炳映九州,灿若宝石。

文章图片1

图 | 来源于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

石窟壁画与佛像彩塑相互映衬,浑然天成;九层阁楼依山而立,气势雄伟。
闻名遐迩的立体艺术照亮通往文化交融的圣地。
鸣沙山响,驼铃声近。
这次,引领我们探秘其间的是四大文化遗产之一——敦煌经卷。

虔诚的信仰启迪了敦煌文化艺术。繁荣兴盛的经济贸易及畅通无阻的交通驿道,如一枚抛光石,在丝绸之路上打磨出一块块无与伦比的珍宝。
佛阁屹立,造像写经。凿窟彩绘,色彩绮丽。
熠熠生辉的艺术成就中,敦煌书法成为了常被忽略、却能重写中国书法史的存在。
文章图片2图 | 甘肃敦煌发掘的秦汉简牍 | 来源于节目《探索发现》

敦煌书法涵盖藏经洞的敦煌经卷、古遗址的汉简、石窟题记、碑文书法等多个内容。

它的时间跨度之长,覆盖地域之广,造就了独具一格的创造力和包容性。

在这之中,以敦煌经卷为代表,影响力之大,震撼世界。

文章图片3

图 | 西汉·汉历书简册(残缺),长36-37厘米,宽0.6-1.3厘米 | 现藏于敦煌市博物馆
1900年的夏日,封藏于藏经洞的敦煌经卷再度与世人重逢。
狭小一方的藏经洞中藏有数万件经卷,时隔千百载,字迹依旧清晰可见。
文章图片4图 | 西汉·“敦煌”牍(基本完整),长7.2厘米,宽4.3厘米 | 现藏于敦煌市博物馆
恒温恒湿的密闭环境为经卷的保存创造了绝佳条件。
得天独道的贮藏空间打破“纸寿千年”的规律。千年不腐的书法墨迹增添了敦煌文化的神圣感与神秘感。
与艺术一同呈现在世人眼前的,还有一段尚未发现的历史。

文章图片5
图 | 敦煌经卷 | 来源于节目《探索·发现》

横跨十六国,历经十数个朝代,敦煌经卷集多领域文化于一体,将宗教、经济、地理、交通、文学、历法等内容囊括其中。在记述人文历史的同时,以别样的方式记录下了中国文字字体演变发展过程。

文章图片6
图 | 来源于节目《探索·发现》

作为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数万件经卷中不仅有汉字经文,还保留了很多少数民族和西方国家的文字。

历史内涵与语言文字相互成就。这些经卷中既有毛笔写本,又有硬笔写本。

这一发现打破了人们对中国硬笔书法史的认知:

中国硬笔的起始时间提前了两千年!

文章图片7

图 | 左:单尖苇管笔,中:双瓣合尖竹管笔,右:红柳木笔 | 来源于《甘肃日报》

硬笔经卷只是佐证之一。

敦煌及其周边出土的古代硬笔实物,更为这一时间线提供了有力证据。

文章图片8
图 | 来源于节目《探索·发现》

当时社会各个领域不同身份职业的人都在为抄写经文努力。

他们怀着虔诚的信仰,用各类工具作笔,将书法美学与心中向往融入经卷。

官方和民间的文书在数百年间流向莫高窟,成就千古风韵的敦煌魅力。

文章图片9图 | P240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手稿(局部),25.2×96.3厘米 | 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形形色色的作品在展现多元艺术的同时,仿若将后人的双眼置于那个时代,带我们亲自领略不同角度的风土人情。

笔笔写就万卷经,字字道尽书法史。


文章图片10
图 | 北朝·妙法莲花经卷第一序品第一(残缺),白麻纸,长93.8厘米,宽24.9厘米 | 现藏于敦煌市博物馆
文章图片11
图 | 北朝·妙法莲花经卷第五(残缺),麻纸,长44厘米,宽25厘米 | 现藏于敦煌市博物馆

在文字楷化的漫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经卷展现出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从隶楷演变至魏楷,再从魏楷过渡至隋楷唐楷。敦煌书卷揭秘了四百年时光中,楷书从萌芽走至成熟的过程。南朝后期及北朝时期抄写的经文更显魏楷风骨,顿笔直入、逆锋落笔,新式笔法丰富了壁画结构的形态。

少数民族的率性质朴成为了翰墨之间的真情实感,为经文书写了无限魅力。

文章图片12
图 | 唐·《妙法莲花经》节抄(残缺),白麻纸,长30厘米,宽23厘米 | 敦煌市博物馆

唐朝时期,书法艺术蔚然成风。

笔法细化,结构严谨。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共同帮助楷法最终确立。

文章图片13
图 | 唐·妙法莲花经卷第一(残缺),长307厘米,宽25.5厘米 | 现藏于敦煌市博物馆

当时的人们以创造性的形式书写经卷,在展现书法魅力的同时,也将精湛的绘画艺术勾勒纸上。

文章图片14
图 | 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宝塔心经手稿 | 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图 | 细节欣赏

古代写经人既熟练掌握书法艺术,又通晓排版美学。

他们以宝塔的形状写就《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塔顶是经文名,塔身是经文内容,塔门绘有观世音菩萨坐像。

以字构塔,一笔一画写就中华文字,行列之间搭建塔身。

文章图片17
图 | 宝塔心经手稿 |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不同语言版本的经书在敦煌流通,不同地域、学识、经历的抄经人将善心、虔诚、真挚融入字里行间。

写于纸上的是文字艺术,亦是那个时代的风俗与信仰。

文章图片18
图 | 唐·般若心经(基本完整),黄麻纸,长70厘米,高20.4厘米 | 现藏于敦煌市博物馆
文章图片19
图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手稿(局部) | 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文章图片20
图 | 唐·大乘无量寿宗要经(残缺),麻纸,长178厘米,宽28厘米 | 现藏于敦煌市博物馆

敦煌硬笔经卷的发现填补了硬笔书法史的空白。

中古时期的硬笔书法虽然存在并且流行,但与软笔书法相比,它并不追求艺术上的创造,其有娴雅、严整、柔丽等不同风格,走出了一条与毛笔书法不同的道路。

在书法美学观念不断更新改变的时代,硬笔美学于敦煌文书中展现了崭新的力量,并成就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

文章图片21
图 | 《杂阿含经》残叶,白麻纸,残存回鹘(hú)文21行,硬笔手写草书体 | 来源于敦煌研究所
文章图片22
图 | 新菩萨经一卷手稿 |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当敦煌经卷走过千载再度回归世人眼前,我们或许应该庆幸——幸遇藏经洞,纵游挥翰间。

结语

听首丝路歌,入了飞天梦。

走进太平盛世的雍容华贵,

执眼文书灯塔的各朝风骨。

玉门关塞笳奏乐,

纸卷经文墨生花。




编审:张筱曼

主编:邓莫南

责编:彭 锋、韩 丹

编辑:刘梦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