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之音——附补泻心曲目

 为什么73 2022-11-2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


编者按:

倘若较真儿并严谨一些的话,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上周日的《肝之声》,应该叫做肝之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二者本义不同,声的本义是指敲击悬磬发出的声音,后泛指各种声响。音的本义是指从口中发出的声音,后泛指一般的声音。其次二者层次不同,《说文解字注》中说: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礼记·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最后综上定义再结合本文,宜进行缩小解释便于语境统一,即将“声”理解为是简单的、没有节奏的声响;“音”是进行整合后复杂的、有规律变化的声。“音”“声”变化发展而来,具备旋律和节奏的变化。



  ░ 总说:

老子说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这段讲的其实是尺度,是说要适量取用不过分。人体通常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发生能量交换的。比如中医的方剂通过不同药材的不同性味归经,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配伍,调整生物的失衡状态;中医的针刺是通过对穴位或经络的刺激,纠正人体的偏性;艾灸是通过将热量注入体内,或补或泻……中医六艺莫不如此。

中医六艺中很高级的一门技艺叫做祝由,操作很复杂,简言之就是通过心神的干预解决罹患的意识层面问题。祝由的经典应用案例之一,就是汉代枚乘的《七发》,徐老师在很多课上都提到过,有兴趣的自己去找来看看体会一下吧。 

01 音乐和脏腑的补泻

          有什么关系呢?

声音干预人的生理或心理健康古已有之,理论渊源来自于黄帝内经所确立的“五音疗疾”,相关具体章节至少包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灵枢·五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等。总括起来讲就是通过耳朵听有节奏的音调,改变某一或某几脏腑的太过或不及,使其与其它脏腑达成平衡,进而改善不健康状态。具体来说就是根据角、徵、宫、商、羽五种调式声音的特性和与脏腑的关系有针对性的选择曲目收听,回归脏腑平衡。

02 心的简介

黄帝内经里记载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医语境里的“心”,与西方差异巨大,自西学东渐,现代西医进入中国,我猜测翻译家大抵是不懂得中医的,找了一个“Heart”指代“心”。徐老师对此讲述的深刻入理:中医的心除了心脏这个看得见的器官之外,还包括无形的能量,比如神、情志、思想等。徐老师接着说:学中医必须要研究“藏象”,为什么是“象”不是“像”?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除了心之外的六脏六腑,十二个器官都带“肉字边”,为什么“心”不带“肉字边”?如果翻译成英文的话,“心”绝对不能翻译成“Heart”,应该翻译成“Spirit”,或者翻译成“Soul”,或者真的没法翻译了,劳驾你就翻译成拼音,让他们当外来语去学习。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医的心不是单指心脏这个器官本身,在中文的语境里,心也不是单指实质的心脏,比如“我心依旧”、“心旷神怡”、“心若死灰”等等,意思都是指心神的状态,中医的心在人体内无处不在。大家都知道,心和小肠相表里,同属火,二者的区别在于,小肠为太阳之火,心为柴薪之火。心和小肠虽同属火,但二者的热度不同,代表的状态也不相同,心经是少阴,小肠是太阳,小肠的火相当于天火,天雷滚滚劈下来火光冲天,是最热的火。心火大约是地火,一点点引燃逐渐扩大,热度比小肠要低,虽然灼热但程度、作用和着力方向与小肠不同。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是将牛肉猪肉转化成人肉的地方,转换的能量基础就是热与火。(关于黄帝内经各个版本对小肠和心的解释,详见徐老师重广补校的四色版黄帝内经.灵兰秘典篇第八。)

03 心的强弱
心属火,主血脉,在志为喜。心的强弱,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会感受到,心气强的人通常比较执着,热情似火,生活上要求比较高,工作上积极上进,想做什么事不达目的不罢休。心气强过头的人,中医叫做心火旺,热情程度更高,甚至偏执,猝死的大多心火比较旺。简单思考一下就理解了,小火苗或者大火苗呼呼的烧一个没水的锅,出事故是必然结果。常常看到的场景是老人家打麻将,自摸一个十三幺,老人家本来就心阳不足了,突然过度欢喜,心无法承受,一下子就崩掉去了。还有一个徐老师常常提到的经典案例,就是范进中举喜过头癫狂了,被丈人胡屠户一个大嘴巴抽回去了,中举是喜,打嘴巴是恐,恐胜喜,您瞧黄帝内经的实战就是如此简单。心气弱的人,通常都郁郁寡欢,欢喜不起来,看到什么都无所谓,这个无所谓不是道家的都行可以无所谓,是缺乏有所谓的能量基础。常见的案例就是“爱无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即便遇到欣赏的异性也提不起兴趣,不敢或懒得去追求,“爱”不起来。心气弱到了一定的态度,可能就抑郁了,抑郁的表现大家都知道,有很多极端的案例,常见的比如产后的抑郁、不得志的抑郁等等,我们看古代诗词,不少作者都是心情抑郁的,比如李煜、柳永之流。心气比较足的也不少,比如苏轼、辛弃疾、李商隐等等。
黄帝内经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换成中医的意境,是人活一个心。心是人的君王,君临天下需要能臣护佑,如果孤君寡人缺少均衡,则君不久矣。徐老师常常引用母亲魏天梅女士的话:现代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多。想要的多自然就心火旺盛,如果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自然就产生畸态,影响健康。徐老师十分擅长心病的临床,在课上曾经举例说舌头上的裂痕数量,代表心受伤的次数。理论渊源就是前面引述的“在窍为舌”,正所谓观舌像而知心强弱虚实也。

04 心的声音

南方对应着夏季,在经历了春天的生发后,夏天开始迅速生长壮大,这种力量的外在表现为热,热生火,火是热的极致,是极度的阳,是为老阳。心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徵为火音,和而美,婉愉流利,雅而柔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徵乱了人的表现就是哀。徵调是那种热情高亢的喇叭或管弦乐的演奏音乐,特别喜庆的音乐,风格欢快,轻松活泼,象火一样升腾,具有炎上的特性。像极了二十岁的少男少女,一下子就能嗨翻全场,营造一片欢乐的海洋。心对应人体的声是笑,欢笑代表心喜,所以心气足的人总是咯咯的笑,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上半阕就描绘了一副心气满满的图画: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每当小编想起这首词,就难免心情荡漾。

心气不足则容易苦忧悲,总会有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的想法,只要能够意识到就是好事,当心情低落的时候,就找找下面推荐的补心曲目听一听,跟着哼几声,效果好了留言说一下。同样的,如果意识到自己欢喜过了头,就找泻心的曲目听听,收敛一些,以免妄自尊大,伤了心不说,得意忘形容易招致灾祸。

如果还是分不清自己的心是强是弱,该补还是该泻,就找来自己最喜欢的歌曲或者音乐,播放听了之后如果感觉舒服了舒畅了就对了。遵从内心自然的感受,要比有意识的选择更有效果。

下面是张珂老师推荐的补泻心的曲目供参考选择。由于版权关系,不能为大家呈现音频格式的链接,按徐老师规划,厚朴团队精心筹划,张柯老师主讲厚朴乐课即将上线,更多相关推荐音频,大家可以在线上乐课中赏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