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密云司马台口及东段长城20220211

 活力的荒野 2022-11-27 发布于北京

    

     密云司马台是明初建的二百关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这在《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八[洪武十五年(1382)九月]中有明确记载:

丁卯,北平都司言:'边卫之设,所以限隔内外,宜谨烽火,远斥堠,控守要害。然后可以詟服胡虏,抚辑边氓。按所辖关隘,曰一片石、曰黄土岭------曰司马台------凡二百处,宜以各卫校卒戍守其地。’诏:'从之’。”

司马台城堡驻扎军官为提调,提调的地位低于守备,高于把总,直接受参将调遣。提调的职责是“提调各关营反把总,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明自隆庆三年(1569)开始在总兵以下设协守副总兵,蓟镇自万历四年(1576)设东、中、西三协。每协分四路,东协四路为:山海关、建昌营、燕河营、古门子口;中协四路为:喜峰口、松棚路、太平寨、马兰峪;西路四协为:古北口、墙子路、曹家路、石塘路。路的主要军事长官为分守参将。司马台属于古北口下设两提调之一,一提调设在潮河关,另一提调初设在古北口,万历四年(1576)改设于司马台。

明神宗实录卷五十三,万历四年八月已巳记载:

“兵部覆督抚蓟镇侍郎杨兆等议:一定信地原拟古北口提调驻劄司马台,曹家寨提调驻劄黑谷关,将军营提调驻劄将军关,乃各恋驻原地宜。以古北口等衘改司马台等衔及全镇二十六提调,称营字者悉改为关字,使知职在守关。” 

司马台(即古北口下)提调下属关寨九座、边城三十五里、附墙台一座、空心敌台八十四座。《四镇三关志》记载如下:

“古北口下  古北口门------师坡谷关------龙王谷关------砖垛口关------沙岭儿寨------丫髻山寨------司马台寨,洪武年建,本隘口窄,通单骑,冲。------鸦鹘寨------卢家安寨------边城三十五里,嘉靖三十年建,隆庆元年修。附墙台一座。空心敌台八十四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

     《四镇三关志》记载:“司马台营城堡一座,洪武年建。”

《昌平山水记》载:自潮河川而东二十里为司马台。有城,二门,提调一人守之。

司马台口又称暖泉口、汤河口(现已修成司马台水库,其水西南流向潮河),是古北口东麓的重要隘口,隘口两侧山势险峻,起伏变化大,历代均在此设卡、筑城。明代司马台段长城沿山脊建造,墙体间设空心敌台35座。现只向游客开放东侧墙体及敌台(密云269-26010座敌台)。

北京长城文保碑对司马台段长城记录如下:

“长城—司马台段  位于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北山上,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历经嘉靖、隆庆至万历八年(1580)基本修建完成,属蓟镇西协古北口路长城防御体系。此段长城以司马台水库为界分东西两段:东段有敌台16座,西段有敌台18座。此段长城建筑形式多样,有单边墙、双边墙、障墙、天梯、登城步道、便门、关门和水关。敌台有一窗、两窗、三窗和四窗。敌台顶有木构顶、拱形顶、穹窿顶、藻井顶,并建有独具特色的麒麟影壁和海拔900多米山上的望京楼。以惊、险、奇、雄、全著称,被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赞为'中国长城之最’。”

  

  ↓河北省1956年文保碑,至今已经屹立了66年。当年密云县还是属于河北省,1958年才并入北京市,现在长城外依然属于河北省。

  ↓遥望司马台段东侧长城。

  ↓遥望东侧仙女楼及望京楼。

  ↓司马台关(又称暖泉口、汤河口),图中右侧为密云269号敌台,左侧为270号敌台。

  

  

  

      司马台关。在司马台水库淹没区的北缘,沟壑窄小,东西两山壁立,形成一天然隘口。据说原有水门闸、关城楼等。

司马台关东侧山脚下墙体沿山坡向上,障墙、垛口交替相连。障墙有七段,呈“L”形,长约30米。墙体呈天梯式逐渐上行,直达269号敌台。敌台西外下侧修有月墙。

  在水库南侧偏东,小汤河边的台地上有司马台寨遗址,现遗址无存,只存在于史料之中了。

↓《四镇三关志》记载司马台寨及司马台营位置图。

  ↓密云269号敌台,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编号为二道梁台44号,4*3结构。

  

      密云269号敌台。楼体四墙:东墙一门,南墙一门三箭窗,北墙四箭窗,西墙三箭窗;楼内结构:由东西向三道筒拱和中间两道三段砖柱隔墙组成,砖柱间有南北向拱券式过道门四个,顶部连拱;楼顶:顶部原有一周垛口墙,东西墙各五垛,南北墙各六垛,南北两和三有二仰式吐水嘴,顶部尚存一长方形楼橹,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东北角存一长方形梯道口,顶部地面方砖墁地。

↓便门21号(《报告》一书中的编号),拱券形,进门后向东通登城步道,向西进行进入269号敌台。

      ↓主墙体保存较好,外墙用砖,内墙用毛石。马道以上垛口墙、宇墙皆用砖。垛口墙布列有箭窗、礌石孔、溜道,宇墙上也有“品”字形在布列的箭孔。

  

  


  ↓密云268号敌台,《报告》一书编号为二道梁台45号。马道和墙体间有一层出檐砖。

  

    

    密云269号敌台。楼体倒塌,只存楼基和西南立面一角,楼体为砖木结构。楼体四墙:东西两墙各设一门二箭窗,南北两墙各设三箭窗,门在墙体北侧;楼体内部结构:室内残壁上尚存木柱的凹槽八个,室内中部分列木柱四根,形成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格局,顶部 梁、枋卯榫,形成箱式框架;楼顶部不存。

1987年在此楼内发现隆庆五年(1571)鼎建碑一块,高0.62米,宽0.92米,厚0.13米,录文如下:

“隆庆五年孟夏之吉,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潍县刘应节;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金都御史肤施杨兆;巡按直隶监察御史高安傅孟春、仁和余希周;整饬密云等处兵备山东按察司副使兴乐王惟宁;总理兵兼镇守蓟州等处地方总兵官中军都督府右都督定远戚继光;协守西路副总兵官鄱阳李超;分守古北口等处地方参将定远罗端中;军官完县刘坤;提调故城潘一麟;把总门县周添禄鼎建。”

↓司马台关西侧长城,因古北水镇景区设卡,对面长城无没攀登,若是遗憾。

  

  ↓墙体上内外两侧巨大的拱门,应当是1987年修缮时改建的。外门(木栅栏门处)原是一暗门即密云4号暗门(中国长城遗产网记录),因处于御敌方,暗门绝对不应开这么大,后与一位在景区工作三十多年工作人员了解到,此门之所以大,是1987年修复长城时,便于河北方面的人员、物料、牲畜进出方便而设。

  ↓密云267号敌台,《报告》一书编号为二道梁台46号,下两图为敌台西面。

  

  ↓敌台内部情况。

  ↓敌台西南侧面(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敌台东侧及顶部情况。

  267号敌台为砖砌拱券式楼,楼体保存基本完好。楼基:底用一至十六层石条平铺,上用城砖平铺纵砌;楼体四墙:东西两墙各一门二箭窗,南北墙各三箭窗;内部结构:由三道东西向筒拱和中间两道四个砖垛隔墙组成,四个砖垛上面连拱,砖垛中间为过道门,共六个。隔墙和四壁上均开方形龛为储藏室;楼顶:中部有楼橹一座,方形,周设四廊,每面有柱础四个,现存四角山墙砖墁和柱础,顶部坍塌;顶周设垛口墙,每面五个(含两角),南北各设吐水嘴。

据《报告》记载,267台东西两侧各设一便门。西侧为便门22号,在该门上端墙上有“万历门年石塘岭路造”砖文。东侧便门已毁。

↓回看司马台关及西侧墙体。

  ↓密云266号敌台,《报告》一书编号为二道梁台47号,楼体坍塌严重。敌台西面。

  ↓敌台内部结构。

  ↓敌台顶部情况。

    楼体全部毁坏,只存楼基。南北墙一门二箭窗,门居中间,窗居两侧;东西墙皆为三箭窗;门窗皆为拱券式,两券两伏;楼顶西一角尚存菱角檐。

1987年北京文物所在清理此楼时出土了一块“隆庆四年(1570)鼎建碑”,高0.76米、宽0.48米、厚0.12米。录文如下:

“隆庆四年夏孟之吉,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宜黄谭纶;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潍县刘应节;巡按直隶监察御史高安傅孟春;整饬密云等处兵备山东布政司右布政兼按察司副使太仓凌云翼;总理练兵兼镇守蓟州等处地方总兵官中军都督府右都督定远戚继光;协守西路副总兵官鄱阳李超;分守古北口等处地方副总兵官崞县董一元;延绥游击将军延安杨经;管工营州后屯卫经历临潼焦尚福;中军李钟秀;千总指挥同知刘晖;千户陈勋;管司委官指挥时通(千户)王勋鼎建。”

↓自266台向东主墙体发生变化,由双边砖墙变为单边石墙,墙宽约0.86-1米,高2.74米,长约140米。墙顶有三角形封顶砖。单边墙内有供兵士行走的小道,而无马道。

  ↓石墙上设有箭孔,长宽0.37米见方,呈漏斗形。箭孔上下呈“品”字形分布。在一个箭孔上发现刻有“万历六年石塘岭路造”砖文,可见此段墙体为万历六年(1578)建。

  

  ↓单边墙长约140米,随后在265号前西约60米处,又变为砖砌双边墙。

  ↓密云265号敌台,《报告》一书编号为二道梁台48号。敌台西立面,一门两窗,门居中,窗居两侧 。

  

  ↓敌台东立面,一门两窗,门居左,两窗居右 。

 

   ↓敌台内部情况。

  265台楼体:方形梯柱状,砖柱券式楼;楼基:底部用一至十五层条石砌筑,随东部山势的升高而递减,条石以上砖砌,基顶部为楼体地面,砖墁,楼体四周有一匝出檐砖;楼体四墙:东西两墙各一门二箭窗,南北两墙各三箭窗;门与主体墙相接,西门居中,东门在墙南侧,门拱券形,门两侧有立柱石,上为一字石,下有石阶,门内上设横木门楣,下为方洞。箭窗拱券形,两券两伏;楼内部结构:为一带围廊,中间为方形中心室的平面布局;楼顶:有一方形楼橹,为南北贯通敞亭式,周有回廊,顶四周垛口墙设廊柱;垛口墙:每面五个(含两角),垛口下有方形瞭望孔,每面五个;楼内东西墙有“万历五年宁夏营造”砖文。

265台东4米处,有一便门,《报告》中编号为“便门23号”,门券拱形。

主体墙从265台东至264台有172米。墙上有“万历五年石塘路造”砖文;垛口墙、宇墙上布列“品”形分布的箭孔,下为半圆形礌石孔。

  ↓密云264号敌台,《报告》一书编号为二道梁台49号。敌台西立面,一门一窗,门居右,窗居左。

  

  ↓264台内部情况。

  ↓264台东南侧面及顶部情况(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一门一窗,门居南,窗居北。南北各四箭窗。

  ↓264台东立面及顶部情况。

  264台楼体保存较好,长方柱状,全部砖筑,为一东西向筒拱式楼;楼基:底部用十二层条石铺就,以上用砖筑;门接主体墙,门拱券式,箭窗为拱券形,两券两伏,内皆有窗龛,原门和箭窗皆有木框;楼体内部结构,由两道东西向筒拱和中门一道砖柱式隔墙组成。隔墙顶部连拱形成东西两道、南北四道筒拱;室内筒拱中部有梯井口一个,不设楼梯,用软梯上下;楼顶中部楼橹一座,长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中部设门,南北贯通,东部为梯井上口;顶周为垛口墙,南北垛口墙五个(含两角),东西各有垛口墙四个,垛口墙下有“山”字形瞭望孔和礌石孔。

主体墙从264台东至263台有110米。台东门上有“万历五年石塘路造”砖文。

↓密云263号敌台,《报告》一书编号为二道梁台50号。敌台西立面,一门二窗,门居中,窗居两侧。

  

  ↓263台西南侧面,南侧面三箭窗(下两图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263台东面与台顶情况。

  ↓敌台内部残座。

  263台楼体四墙:东墙有一门一窗,门在南侧。西墙一门二窗,门居中。南北两墙均为三窗;门拱券形,门两为石门柱,上为一字石,再上为石券脸;楼体内部结构:为一“回”形、带围廊的结构,东西向筒拱三道,中间有一小型中心室,中心室墙壁上有“万历五年宁夏营造”砖文;楼顶:上有面阔一间,进深一间的敞亭式楼橹一座,四周有回廊,直达垛口墙,这种形式不多见。

263台西15米处,有一便门,《报告》中编号为“便门24号”,门券拱形。

主体墙从263台至262台相距72米,这段墙上发现数块“万历五年石塘岭路造”砖文。

↓263台东侧宇墙上镶嵌长城鼎建的砖框遗迹,碑已无存。砖框下方有“万历五年石塘岭路造”砖文。

↓密云262号敌台,《报告》一书编号为二道梁台51号。敌台西立面已坍塌三分之一,此为日本侵华时被炮击毁。一门二窗,门居中,窗居两侧。

  

  ↓262敌台东侧及顶部情况,右侧坍塌五分之一,一门两窗,门居中,窗居两侧。顶部有楼橹遗存。

  ↓262台远景(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南北墙各三箭窗。

  262台楼体呈长方柱形,砖砌,北墙大部分被当年日军炮火击毁,其余三面保存较好;楼基:底部用五层以上条石砌筑,以上用砖平铺纵砌;东西两门直对主墙体;楼体内部结构:平面呈“回”字形,中为中心室,周围有围廊,中心室顶部为木结构;楼顶大部分已毁坏,仅中部存有一楼橹基址。楼橹四角存础石,中心有一梯井上口。

262台与261台相距99米。主体墙间有“万历五年石塘岭路造”砖文。

  

  ↓密云261号敌台,《报告》一书编号为二道梁台52号。敌台西立面,一门二窗,门居中,窗居两侧。

  

   敌台东北侧面,东墙一门二窗,门居中,窗居两侧,北墙三箭窗。

  东西两门均在中间,门拱券形下为石门阶、石门槛、石门枕,左右为石门柱,上为一字石,再上为三块弧形石构成的石券脸,门我砖阶直通马道,门内有石下槛,门枕石,上凿出门砧孔,门内左右有门闩孔;楼内部结构:平面为“回形”,中为方形中心室,周为筒拱围廊;楼顶设楼橹一座,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四周每面设垛口墙五个(含两角),垛口台石制,中有一盲孔,垛口墙上设瞭望孔,下设礌石孔。

261台至260台墙体长124米,墙体因山体变化而用险制塞,多利用山险墙,墙体逐渐变窄,垛口墙和宇墙及上面的射孔、礌石孔、溜道皆存。

↓密云260号敌台(右侧,左为259台),《报告》一书编号为二道梁台53号。敌台西立面,一门二窗,门居中,窗居两侧。

  ↓台内部情况。

  ↓260号敌台东北侧面及顶部情况(下两图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东墙一门两窗,门居中,两窗分立左右,南北三箭窗。

 

  260台楼体内部结构:中心室为长方形,四面辟门。四周为轩廊,东西有两道筒拱贯通,南北为过道门,室内东南角有一梯井口;楼顶有楼橹一座,仅存基址和柱址。

260台与259台相距150米,随山势变化而变窄。垛口墙、宇墙大部分毁坏,垛口墙上的射孔和礌石孔存一部分,礌石孔溜道为砖砌、半圆形。

  ↓景区至此被阻无法前进,只得远望密云259号敌台,《报告》一书编号为二道梁台54号。敌台西立面,三箭窗。

  ↓259台南面,一门二窗,门居中,窗分两侧,南北三箭窗。

  

参考文献:

1. 隋福民编著:《司马台村志—一个长城脚下山村的历史》,中华书局2013年版。

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第九卷金山岭、古北口,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3. 王琳峰等著:《明长城蓟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