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家在遵化,万里长城长又长;我的家马兰关,长城历史说不完!

 遵化文史 2020-08-18

家乡地处燕山脚下,蜿蜒起伏的古长城从境内逶迤而过。作为长城要塞,这里建有边关,名曰“马兰关”;有城池,曰“镇五城”。马兰关因第一位守将叫马兰而得名。马兰生卒年份不详,但战功显赫却是事实,在长城诸多关口中,以战将命名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以辖区计,东至鲶鱼关,西至宽佃峪,凡22华里,有山寨4座,烽火台6座,敌台27个。

家乡长城始建于北齐,《北史》:”齐显祖天保六年(555年)发寡妇以配军士,筑长城。”“是岁,诏发夫一百八十万筑城,自幽州北下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七年,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到了大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防止女真侵扰,朱姓王朝派大将军徐达,对该段长城进行了重修,加固了敌台,构筑了马道,同时加强粮食、武器等军事物资储备,使破旧的长城焕然一新,从此固若金汤。

即便如此,长城边关也先后几次遭到闪击。史载:明正德四年(1509),花当的儿子巴儿孙,以千余骑入侵,进至马兰关,大肆掳掠而去;正德十年,(1515)兀良哈部的乌梁海又率军攻袭马兰关,明参将陈乾战死。明廷派副总兵桂勇率军前往抵御,乌梁海始退走;嘉靖三十三年(1554),蒙古鞑靼部俺答汗又率骑兵犯马兰关,企图进掠京蓟。警报一日数十次,京师戒严。总督杨博全力抵御,募敢死队夜袭俺答汗军营,俺答汗才被迫逃走。当然,也有御敌成功的范例:万历六年(1578)五月,鞑靼骑兵1 万余,欲进犯该关。当时,守将为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得知消息后,戚帅调集三员副将、五员参将、另有游击若干,兵分三路,进行驰援。同时,在百余里长城上,击鼓传歌,喊声不断,敌台墩台,烽火相应,形成了强大的威慑效应,使敌终不敢犯,渐渐退去。

一般情况下,家乡长城墙基多采用花岗岩条石,长约两米,宽一米,厚一米,墙缝以石灰加糯米汤抹之。而墙体则是三、五百斤山石,错落有致,镶砌而成。墙芯,以碎石、黄土填满。城墙上部,通常是青色大砖所砌。大砖有方形、长方型、三角形、不规则形几种,其中长砖最多,尺寸大多为长40厘米,宽15厘米,厚10厘米,每砖约重20斤。砖墙在长城顶部外侧,高约1.5米,与人体胸腹等高。墙上每隔二米,砌一个矩形垛口,上留瞭望孔,目的是便于观察敌人,又不被敌箭射中;下砌小方洞,是张弓发箭的地方,射孔斜下,便于向下方射击敌人。垛口后面,左一人,右一人,可防箭射,可防刀劈,居高临下,可攻可守。长城顶部宽约丈余,可容五、七人并行,情况紧急时,可来回调动人员,遂行支援。

长城虽然建在崇山峻岭,但在上面仍可跑马,每隔300—500米,都建有马道,沿内墙斜向修筑,或石砌,或砖砌,便于战马驰援。在较大的山头,还建有敌楼,或曰空心台,“高三、四丈不等,中层空豁,四面箭窗,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戚继光《练兵实纪》)。

长城上,最多的还是烽火台(狼烟台、烟墩),其用途主要是战时报警。烽火台不大,只容三、五人驻守。上峰规定,白天有战事,即挂旗子、敲梆子、放炮或燃放发烟燃料;夜间有战事,点灯笼或烧枯柴,发出火光。这是一种古老的通信联络方式,但比较实用,如战事紧急,烽火燃起,不出一个时辰,便可传遍七、八百里。

家乡长城,有一种独特的复式城墙,或曰双城墙。这种城墙大多建在山谷地带,这里山势呈马鞍形,城外为大片开阔地,鞑靼骑兵极易冲破防线,撕开口子,形成强大冲击。为此,特在几百米外,修一道简陋的长城,作为缓冲。这样,即便第一道防线告破,也会迅速组织力量,将缺口弥合,御敌于城外。一般情况下,外城墙略简陋,既矮又薄,同时也距离也短,通常不超过500米。

总起来讲,家乡长城东段保护相对较好,而西段则已完全毁掉了。据测量,这断开的部分,竟达15里之遥。其原因,在于长城有碍清东陵风水,因而在康熙二年,由皇帝亲自下令,对此段长城进行了拆除。拆除后,所有残砖断石或被运出山外,或弃置于山野,留下一摊摊碎石。乾隆四年,马兰关总兵布兰泰《昌瑞山万年统志》云:“陵后长城自马兰关第二台以西、龙洞峪二台以东,俱系龙脉所在,不宜有城,因以撤焉”。所谓龙脉即是山脉。清东陵有前圈、后龙之说,其中后龙是指自陵区至雾灵山附近,山清水秀,古木参天,为风水宝地。而长城从中间穿过,则压住了脉象,当然为皇家所不容。于是,毫不犹豫予以拆除,使这段长城毁于一旦,成为历史遗迹。

需要指出的是,清代统治者对长城的认识是开明的、理性的。过去,长城是一道屏障,是保护中原免受外族铁蹄践踏的天堑。但当满人入关后,长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因此,康熙皇帝才有“帝王治天下,不专恃险阻。宁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自固”的谕旨,并留有诗句:长城有险休重设,至治从来守四邻。雄才大略的乾隆皇帝对长城的见解,也是独树一帜的,他认为:长城这一屏障,到了大清盛世,已无多大价值,充其量也就是一道历史遗迹,仅供观赏而已。从这里面,我们看到了帝王们的胸怀、胆略和自信。

如今,家乡的长城大多已残破,敌台、劵门、烽火台等所剩无几,部分土台上长满了酸枣、小树;青砖大多已风化,用手一搓即掉渣,当地人称碱砖;阴面墙基山石上,长满青苔、石花,墙缝里不时出没小四脚蛇。站在长城之上,举目四望,苍凉之感油然而生。尤其是,当塞外北风呼啸而过,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杀声震天,不禁感慨万千。长城啊长城,你就像苟延残喘的老者,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生气,正在沉默中静静地老去。多年来,你用宽大的胸襟保护着我们,而我们却像不肖的子孙,有意无意中毁坏着、蚕食着你健全的身躯,我自己就曾经从长城墙基上拆下过花岗岩条石,请石匠一劈为三,然后抬下山坡,运到家里,做了瓦屋的地基;也曾从山上挖出大青砖,用筐子背,手推车拉,砌了自家的院墙。现在想起来,愧疚之情难以言表,罪过呀罪过!阿弥陀佛!!!

作者:李连丰、王亭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