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行书《圣教序》竖画的8种形态,打破你对书法的固有认知

 lxslxxljz 2022-11-27 发布于云南

学习横画的时候我们说过,行书最大特点是化直为曲,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竖画的形态表现。我之前固有的印象就是“横平竖直”,老师也说过竖画一定要写直,竖画好比人的脊梁,竖画直字才能挺拔。我想,这也是大多数初学书法者的一种认知吧。

可是学了《圣教序》之后,我才发现,竖不仅仅是只会挺直,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变化。

楷书里的竖讲究直挺,特别是长竖,行书里的竖往往故意曲化、长化,就是故意把竖写得弯一点,有时候要故意写得长一点,有意识地拉长竖画。

竖的曲化可以更好地承、送上下笔势,书写也更加连贯,长化的竖则让体势更加纵展。

图片

另外竖的长化,在我们创作一幅作品的时候,在章法上也会有非常好的作用,能够打破原有比较平均的布局,留出一片空白,增加了章法的起伏变化。例如上图中苏轼的《寒食帖》就多次利用长化的竖,营造出章法中的“白”,让作品增趣不少。

在学习的时候,我们需要记住一些知识点,就是竖画有哪些可以变化的元素,这里我总结了一下:首先看线条的整体,是直还是曲,曲的话弧是向哪个方向凸;然后看起收,藏锋还是露锋,有无笔势的呼应,牵丝的送迎等等。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变化。

悬针竖

写得时候起笔略顿,然后中锋直下,中段稍提,然后轻按,缓缓出锋。出锋的长度不要太长、太细,不然容易让人感觉轻浮,见下面范字:

图片

“神”“半”入笔稍顿,然后提笔行笔,然后再轻按,然后再缓缓提笔出锋,这里的提按变化是:按-提-按-提,产生非常丰富的线条变化。“泽”右下方的悬针竖,因为较短,就减少了提按,入笔略按然后行笔过半后,缓缓提笔出锋。

垂露竖

中锋行笔至末端,略驻笔后即上提收笔,收笔处浑圆,故名垂露,有时收笔处垂露略向右下弯例如“帝”和“邦”的左竖。

图片

“罕”的垂露竖向右略倒,整体呈倚侧之势。“邦”字右竖收笔呈方头,与左竖的浑圆收笔异趣相应。

上尖竖

顾名思义,起笔尖锋入笔,收笔回锋,其形上尖下方或圆,上细下粗,另外在曲直上也有变化,需要细心观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