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江南】风清雨霁探虎丘(1)

 萱家百草园 2022-11-27 发布于河北

 ——苏州漫游记(七)

尽管前面导游说虎丘塔尚在维修没有可看之处,但我们秉承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还是决定过去看看。

定园距离虎丘并不遥远,何况雨后的空气甚是清新,于是我们决定不妨慢慢散步过去。

虽然地图与实际总是有很大差距,但一路上却也并没有想象中乏味。等到买了票,以为目的地已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印象中售票亭旁边即是景区的想法在这里完全不适用。

拿着票经过一个大大的停车场,之后又是一个宽大的广场,远远望去,虎丘塔似乎就在不远处,而写有“吴中第一山”五个大字的牌楼也近在眼前,但实际上除了这个牌楼以及之后显示着“虎丘婚纱一条街”字样的空旷广场之外,我们仍旧是不得门而入。雨后的地面上到处都是水渍,牌楼不远处一个书写着篆字的青铜鼎静默矗立着,五个篆字,我只能蒙出来四个“周王X吴鼎”,后来才知道那个字念“子”。大鼎周围的地面上除了积水还有不少被风雨卷落的残花败叶,三三两两的环卫人员正在进行清扫。偶尔有几个游人迎面而来,或与我们同向而行,却都步履匆匆擦肩而过,较之他们的匆忙,我们这种慢悠悠的闲逛反倒多了悠然的意味。

就这样闲庭信步着,终于看到了一个巨石上标注着“海涌”二字,不知道是谁在那个下面居然留了“墨宝”,虽然有碍观瞻,却也多亏了这个“墨宝”,因为它标注了一个箭头恰恰是通往虎丘的方向——原来尚需要跨过一座石桥。

桥,在苏州本就是寻常之物,这几天见多了本来也不再新鲜,只是这雨后的景致却出乎意料的美。跟先前在雨中看到的江村桥不太一样,因为没有那些历史典故 ,这座桥反倒显得那么家常,那么亲切。桥的拱度很大,站在桥上,两旁是江南特有的寻常百姓家。此刻,灰白的檐墙因为历经了细雨的洗礼而散发出别样的韵味,仿佛将时光镌刻在了那略显湿漉漉的黛瓦白墙上,有些地方透漏着岁月的斑驳,却不显邋遢,反而多了水墨般写意的味道。岸边,偶有垂柳斜斜的倚向水面,犹如婀娜的临水照花人,没有倾城绝伦的容颜,却有着惊艳时光的魅力。两旁笼罩在微雨初晴的薄雾中的水乡人家显得那么恬静而朴实,偶有一艘乌篷船自远处翩然而至,穿行在小桥流水中,这画便有了另外的一种生动,仿佛这一泓碧水、一叶扁舟承载的不仅仅是此刻的闲适风景,更多的则是那亘古浓郁的江南风情,以及似水流年的岁月痕迹,这岁月,就这样被桨敲碎了,随着河水晃悠悠的散去……

穿过小石桥,随着人流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虎丘景区,原来我们把路走偏了,本来沿着“虎丘路”走的话,可以很容易看到正门,可惜,我们偏偏走到了南侧的广场上,结果反而绕了远路。

我们来的恰是好时候,适逢“2015年虎丘艺术花会”,眼前扑面而来的便是各色的花海。叫得上名的只有颜色各异的郁金香,其余的只顾赏其娇容,却无暇问及芳名了。正门旁边是有免费导游的,只是游客众多,导游却有限,为了不浪费大好时光,我们最终决定还是自行上山。

一般景区都是深山藏古刹,早就听闻虎丘恰恰与此相反是山在寺庙中,这里宋朝称为“云岩禅寺”,而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又更名为“虎阜禅寺”,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称其为“虎丘寺”。因此,这虎丘正门其实就是寺庙的第一道山门,进入山门入目便是一座石桥,据说这桥叫做“海涌桥”,恰与先前巨石所见“海涌”二字两相印证。桥两侧即是碧波荡漾,翠树临水,芳草茵茵,天空虽然尚未完全放晴,却也有了另外一种风清雨霁的味道。两侧栏杆上各有六个造型各异的小石狮子,栩栩如生,煞是逗人。没想到刚入虎丘就有了如此迥异的一场相逢,不禁让人心生欢喜。

过了桥,便是二山门,正好一队游客停在那里静听导游的讲解。于是我们也停住脚步,蹭了几句导游词。站在坡下,稍微抬头便可见的明黄色建筑即是虎丘的第二道山门。在这个角度端详,它恰如一个老虎的头颅:门洞如同张开的虎口,窗户似聚睛的虎目,两旁飞翘的屋檐犹如老虎的耳朵。顺着“虎头”往上望,那山丘犹如蹲踞的虎背,而远处的虎丘塔则如同上竖的虎尾。据说这也是虎丘的由来之一。

导游带的团大多数是老年人,经过商量,他们选定先坐观光电瓶车沿着环山道而行,所以,我们继续蹭导游的可能性彻底断了。略带悻然的往上走,进到二山门之内便见“大吴胜壤”四个大字匾额挂在正中,旁边有跋“虎阜有始祖希冯公书大吴胜壤匾,乾隆时重立,咸丰十一年曾寿辟兵黄埭,见村肆败壁,板上有此四字,而'大吴’已蚀过半,因以意补全,制匾置寺中,聊存一千四百余年旧迹焉。光绪三年二月,四十二代孙曾寿重立。”虽然文绉绉看不甚懂,却也能模糊辨出此匾原为苏州一带才子顾野王所书,因年代久远前两字字迹模糊,后来光绪年间由其孙辈重新书写恢复后挂在这里的。

我们运气不错,刚好又碰上景区的免费导游带了两个人正在讲述着此处名为“断梁殿”的由来。顺着导游的讲解,望向殿顶,果然见到中间一道横梁是由两根木料拼接而成的,两端设计了漂亮的斗拱来分担拼接梁承受的重力,造型别致精巧,这样的设计且经历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 ,让人在慨叹古人建造智慧的同时,也不得不联想到如今随处可见某地某建筑出现断裂、倒塌的新闻。除了智慧,恐怕真材实料、诚信不欺的品质更值得现代人深思吧!

导游带着两人往外走,提到左侧依山而建的一处精巧宅院——“拥翠山庄”,据说是清末状元洪钧为名妓赛金花而建的。看样子他们没有打算上去参观一番,而是转到了右侧的山路,继续前行了。

然而“赛金花”三个字却深深打动了我,让我非常想去看看当年那个周旋于列强之间以求报国的奇女子别居之所。于是 ,与友舍弃免费导游,选择循阶而上,登临拥翠山庄。

名为“山庄”,却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宽阔,推门进入 ,映入眼帘的不是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反而是鹅卵石地面上斑驳的苔痕。因为先前下过的那场雨,地面上的苔痕越发的鲜绿,踩上去稍稍有些湿滑。忽然就想起了那几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当年那段“男状元娶了女状元”的佳话里,与他们谈笑往来的想必也都是些文人雅士吧。

周遭的院墙是普通的山石垒叠而成,与整个虎丘山几乎融为了一体,让人想不到这里是人为而成的一个院落。植物固然是后面人工栽植的,却有着天然意趣,仿佛从来就是这样生长在山间的模样,就在这野趣间一方石桌、几个石凳静静的似在守候着这个院落,又似在替主人迎接我们这两位不速之客。彼时,有瞬间的晃神,仿佛看到那个传奇一样的女子正坐在桌前,纤纤玉指拈着棋子对着棋盘沉思。我们的到来仿佛惊扰了她的思绪,明眸轻抬,樱唇微翘,贝齿如雪,一抹粲然便出现在她的脸上…………就这样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光,我与她相逢了。

院落并不大,房屋布局呈阶梯状分布,往里面走,即是往上行。层层叠叠一共分为四层,有轩、有亭、有精舍,古朴却不奢华,处处透漏着一种精细的雅致。每一处所在都能够观望到山中不同的风景。行至最高处的灵澜精舍,通往东西两侧分别有两个花门,西侧名为“剑胆”,东侧名为“琴心”,恰恰是“赛金花”品性的真实写照。

穿过“琴心”,外面有一处平台,此地是突出在院墙之外的,用低矮的石栏围着,台下便是登山的路径,虽说不上是游人如织,却也络绎不绝,站在这里远眺,便有了一份离世般的超然。

享受了这种遗世独立的时光之后,恨不得能够长久沉浸于此种山中岁月,下意识便选择了远离人群的路径。山庄的西侧有一片小树林,树木种类看不出来,只看到鹅黄的嫩叶夹杂着白色的小花颜色煞是喜人。旁边是一段粉皮墙,墙旁是蜿蜒的石阶,不知道为什么,就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段戏曲——花墙会。不外乎“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之类的老段子,小姐与书生一见钟情,再见倾心,赠了盘缠进京赶考……忘了当年的结局,却在这段江南的粉墙外遐思不断。但愿,所有的相遇都那么美好,但愿,每一段姻缘的结局都是大团圆。

在这里根本不用考虑方向性,只要有路就必定会通向一个美妙的所在。沿着那石阶往前走,没多久,就进入了另一处庭院——“冷香阁”。据载,此建筑建于民国六年,因为周围遍植梅花,花开时“疏影暗香,别饶清趣”而取名”冷香。这“冷香”二字让我想起红楼梦里的薛宝钗。不是因为我喜欢她这个角色,而是想起她初入贾府吃的“冷香丸”。据说是要“春天开的白牡丹、夏天开的白荷花、秋天开的白芙蓉、冬天开的白梅花这四样花的花蕊各十二两,在次年的春分之日晒干了,研磨好。再用雨水那天的雨水、白露当日的露水、霜降日的霜、小雪日的雪各十二钱,与花蕊粉和匀,加入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揉成龙眼大的丸子,用瓷坛子密封了埋在花根下。需要服用的时候取出一丸,用十二钱黄柏煎汤送下。”似乎这药服用久了,身体也发出冷香来。恍惚记得脂本红楼批注中认为此药方实际上是暗喻了十二钗,隐含了宝钗与其他姐妹不同的命运。我更愿意相信它表达的恰是见过人间四时风景,看过世事炎凉,体尝过生活的甘苦之后的一种经历。

阁东侧有一个月亮门,门上“吹香嚼蕊”四个字,映衬着南侧墙上“冷香阁”三个蓝色大字,更加增添了此地的红楼意味。站在门口,便见墙外如同先前灵澜精舍东侧一样,也伸出一块小平台。平台北侧一株古老的香樟树在风中伸着桀骜的枝干,述说着岁月的风波。因为下过雨的缘故,此刻满地都是落叶,却并不显得枯败,只是在那黄绿相间的色彩中透露出历史的萧索尘烟。与其相映成趣的是门旁一株垂丝海棠,倚红偎翠的样子煞是喜人。那斜伸出的枝桠上,密密匝匝粉艳艳的花苞仿佛诉说着这一世的盛世繁华,与古老的香樟树形成了一种格调鲜明的对比。

正在遐想着,忽然听到风中传来乐声,循声望去,远处一块空地上正在上演一场穿越秀。隐约可见数名古装佳丽随着音乐翩然起舞,周遭围绕着无数游人正在观赏演出。可惜,距离太远了,只能看到一片色彩艳丽的身影,其余的却看不太分明,仿佛这盛世繁华也是隔了山河岁月的,而我,却站在了岁月的分水岭上。

顺着石阶下去,右手边一队游人正围着一个类似半亭一样的地方。走进一看,原来是依岩二建的一座碑亭,里面镌刻“古真娘墓”四个大字,旁边岩石上还有“香魂”二字。蹭了导游的讲解方知不过是一才色双绝的名妓为了不卖身而自尽,得到文人墨客的褒赞,为其树碑立传。历朝历代这样的女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而此女不过恰逢其时。众人围在这里也不过是为了听一段曾经的旖旎艳情,增加一段虎丘之行的典故见闻罢了。

离开真娘墓,往北便是一片开阔地,说开阔不过是因为周遭没有多少植被罢了,中间却有一大片岩石。原来,此处有块磐石名为“千人石”。此刻正有另外一队游人在导游的带领下围在一起,听着讲解。传说剑池下隐藏着吴王阖闾的陵寝,而此地则是当年建造陵寝的工匠被处死的地方,千名工匠死在此处,血流成河,将地上的石头都染红了,每到雨天那鲜红更加明显,如同死亡场景再现。今天刚好下过一场雨,此刻,这石头看起来的确比别处红艳了很多。当然了,事实上这块石头是一块特殊的流纹岩,那红色也不过是其中所含铁质造成的效果罢了。就像先前的真娘墓一样,人们总是喜欢将景区的每一处与众不同设想出一场故事,借此来展现此处的与众不同。有故事的风景与有故事的人一样,总能生出一种别样的魅力,从而更多的引起旁观者的关注。

千人石北侧“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旁边有个小亭子,传说是仙人在此下棋的地方,因此取名“二仙亭”。二仙亭另一侧的大石上还刻有“千人坐”的字样,说是后来晋代高僧曾在这里讲经,引得千人听法,旁边白莲池里还有一块石头上刻“顽石”二字,据说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由来。

讲解完毕,导游带着大家下山而去。我们则将目标转向了“虎丘剑池”听闻这里是吴王阖闾下葬时,夫差将三千多把宝剑同时陪葬,其中不乏那些历史典故里的名剑,比如“扁诸、鱼肠”之类。对于这么多的传说也好,历史典故也罢,我从来都是无心记忆的,美好也罢,凄惨也好,都只是隔了历史尘烟的,到底孰是孰非,后人的推断论述永远无法全面真实的还原当时的场景,而书写历史的往往总是胜利者,自然会有一种成王败寇的思维作祟,后人仅仅权当参考罢了,若是较真,恐怕唯有考古学家才有此等精力与耐心吧。

进入题有“别有洞天”四个大字的门洞,才是真的亲临“剑池”,里面的气温骤然下降,多了沁骨的寒凉,周遭石壁上苔痕深深,昭示着千年时光,池水泛着冷冷的清光,犹如出鞘之剑给人一种森然的感觉。左侧崖上刻有鲜红的“剑池”二字,右侧迎面则是“风壑云泉”四个大字。抬头可见两侧的峭壁之上镌刻无数摩崖石刻,对面正上方一架拱桥飞跨悬崖两侧,看起来奇险无比。雨后的阳光投射在周遭的石头上、水面上,反射出刺眼的光晕,让人产生一瞬间的恍惚,似乎面前这光景是隔了千年岁月的投影,反倒失了原本的真实感。

 刚离开“别有洞天”,便被西侧一处台阶上下来的游人吸引了,听大家的言谈似乎那里有个不错的去处。带着好奇上了几级石阶后,抬头便见一月亮门上书“第三泉”的字样。带着好奇走进去,景色未至却先闻其声,一阵哗哗的流水声就那么突然的传至耳边。再往里走,原来也是一泓碧水,不过这水似乎是从上面流下来的,水源上方还建有一座石亭,离得较远,亭名看的不甚分明。但一侧的岩壁上赫然镌刻着“第三泉”“铁华岩”,虽然对于书法并没有多大研究,但那铁笔银钩的感觉却与剑池那些摩崖石刻一样让人心动。据说当年陆羽亲自上虎丘山挖了井汲水烹茶,因水质清冽遂被唐代某位名家称之为“天下第三泉”,因此这“第三泉”又名“陆羽井”。

眼望着上面的亭子 ,却不知道游人从何而上,前后左右皆不见路径,只好无奈的顺原路退了出来。沿着第三泉左手边的石阶往东,竟然是行走在刚刚那个“别有洞天”圆形门洞的上方。走了没多远,这个石阶便与剑池内右手边一个通到上面的石阶汇合成为一处。跟随众人拾级而上,拐弯处竟有一红墙黛瓦的拱形小门,门楣上赫然书着“入解脱门”,不知道进入此门之后是否真的能够通往圆觉之地。持一颗随缘之心进入门内,原以为会看到如同大雄宝殿一样的庙堂,殊不知,此地竟然是通向飞悬剑池之上的双井桥。

站在桥上俯瞰那一泓碧水,忽然有了一种不似人间的感觉。彼时,原本森然的池水呈现出一片幽碧,悬崖两侧众多名家的留书在藤蔓野草苔痕间更加平添了一份隔世的情怀,此刻的剑池在我看来与吴王墓葬的千古之谜无关,与众说纷纭的传说无碍,它只是一处风景 ,一处可以入诗入画入心的风景。

桥的另一头有两个类似水井的圆洞,俗称“双吊洞”,大概为了防止游人出现意外,所以用十字铁架封了起来,从这里可以望见桥下幽深的潭水,极易让人产生目眩神迷之感。

离开双井桥,继续往东走,因为没有导游的引导,也没有按照导游图按图索骥,我们只是很随意很干脆的放任自己的脚步,一心把自己放牧在山林间。

走了没多久,穿过一个爬满遒劲藤蔓的紫藤小院,门上题着“逸情”二字,走进去,发现竟然转到了整个“虎丘寺”的正殿,大雄宝殿。

站在殿前往回望,下面是一段长长的石阶,共五十三级,名为“五十三参”,据悉是取自佛经的“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之意,主要为了供善男信女拜佛之用。大殿正门两侧分别摆放着暮鼓晨钟,以供僧侣自省。大殿东侧跨院便是“五贤堂”,是为了纪念唐宋时代的五位贤人,唐代的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以及宋代诗人王禹偁、苏东坡而建。正是当年苏东坡的一句“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从而成为世人游览虎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五贤堂的东侧还有一个圆形的门洞,那里就是“望苏台”,站在望苏台上,可以远眺苏州城区,在鳞次栉比的民居楼房之间,居然可以望见北寺塔呢!

从望苏台往北穿过小吴轩,便是“万家烟火”。当年从这里可以眺望整座苏州城炊烟袅袅的景象,只可惜现在因天气、建筑等所碍,目之所及非常有限,只能凭借想象来感受当年那极目远眺灯火阑珊的景色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