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远志

 zhangshoug 2022-11-27 发布于浙江

1990年,毛主席唯一亲侄女去世,丈夫整理遗物发现一封残信,泪流满面


1990年7月6日,67岁的毛远志在北京离世。

她是毛泽民和王淑兰的唯一女儿,毛主席唯一的亲侄女,曾在主席的呵护下成长。

在她离开后,丈夫曹全夫从她的遗物里发现了一封残存的信,翻开阅读,不由得回忆起种种过往,忍不住哭了起来。

说起来,毛远志的过去既坎坷,也充满了回忆。

一、坎坷的童年

1921年后,毛泽民追随毛主席一起闹革命,四处奔波。

在丈夫和伯伯的影响下,王淑兰也闹起了革命,来到乡下参加农会和妇女工作。期间,她在1923年生下了毛远志。

然而,大革命很快失败,全国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毛泽民又不陪伴在母女身边,母女俩只能被迫离开韶山,过上了四处流浪的生活。

1929年夏,王淑兰在逃亡的过程中信息泄露,不幸被反动派抓捕。

刚年满6岁的毛远志未能幸免,与母亲一起成了“囚犯”。

好在红军很快就打进长沙,她们母女乘势越狱,与众多难友一起逃了出来。

离开监狱后,母女俩辗转长沙、华容和阮江等地,一边逃亡,一边继续参与革命活动。

1931年冬,王淑兰带着毛远志来到上海,想要找到毛泽民,但她们并不知道的是,这时毛泽民已经离开了上海,所以扑了个空。

无奈,母女俩又返回华容。

然而,艰难的环境让无依无靠的母女俩异常窘迫,连饭都吃不饱。

为了不饿死,王淑兰不得不让毛远志去做童工,后又忍痛让她去做童养媳。

直到1937年,事情才迎来转机。

那一年,与母女俩中断联系了很长时间的毛泽民,突然从延安写信过去,表示希望接毛远志到延安读书。

年底,在远房表姐章淼洪的陪伴下,走了几个月的时间后,毛远志在1938年初终于来到了延安。

在延安,她既有幸福的时光,也有一些遗憾的事情。

二、幸福的生活

来到延安,毛远志最大的遗憾是没能见到父亲毛泽民。

在她正要出发前来延安的那段时间里,毛泽民因积劳成疾,又因胃痛加重,不得不前往新疆,然后再转去苏联接受治疗。

就这样,父女俩错过了见面的机会。

没能见到父亲,毛远志却在来到延安当天就见到了大伯毛泽东。

两人一见面,毛远志就拿出了母亲早些时候准备好的湖南老家美食——云片。毛泽东吃起来很香,赞扬说:“好久没有吃到家乡里的东西了!”

不久,在毛泽东的安排下,毛远志终于有机会接受教育,来到延安保育小学读书。

期间,她谨遵母亲叮嘱:“伯伯要忙国家大事,没事不要去打扰!”

所以,没事的时候,15岁却懂事了的毛远志就埋头读书或找事做,没有主动去找毛泽东。

看到侄女这么懂事,毛泽东很欣慰,一有空就找她聊天。

一次,毛泽东告诉她一件父母从来没告诉过她的事:本来她还有一个哥哥的,却因病离开了……

毛泽东对毛远志关爱有加,同时也进行了严格的要求。

童年艰难的经历,让毛远志年纪轻轻就落下了严重的胃病,来到陕北期间一直未能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特别是吃不惯小米。

为了照顾她的身体,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开了一个特例,给她一块钱,让她去买粥喝。

毛泽东听说后很重视这件事,对毛远志说:“不吃小米饭会饿肚子啊!”

毛远志很快就理解了伯父的意思,努力去适应当地的饮食,改掉在南方的饮食习惯。

时间很快来到1945年。

这一年,毛远志既喜又忧。喜的是,她与曹全夫定亲了,还见到了堂哥毛岸英;忧伤的是,毛泽东告诉了她一个憋了很久的秘密——她的父亲已经在1942年惨遭盛世才杀害。

没来得及悲伤,毛远志就收到了新的任务:和曹全夫一起前往东北参与祖国建设。

在去的路上,他们才记得将要结婚的事,于是就写信争取毛泽东的意见,主席给了回信,同意他们结婚。

建国后,毛远志就很难见到大伯毛泽东了,不过一直保持书信往来。

再后来,毛泽东离开了人世。

不过,毛远志一直保留与毛泽东的书信,特别是当年主席同意她和曹全夫结婚的那一封。

毛远志去世后,曹全夫从遗物堆里找了出来,不由得泪流满面。

结语:

整个童年里,毛远志几乎在母亲的陪伴下度过。母女俩的生活并不太平,一直四处躲避国民党的抓捕,期间还坐过牢。

来到陕北后,毛远志的生活终于迎来了转机,既能吃饱饭,又获得了学习的机会,为后来报效祖国做了重要的铺垫。

都说有得就有失,但她的一生中却得的少,失的多,最大的遗憾就是与父亲聚少离多以及在1937年至1938年错失与父亲见面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