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赏读

 新用户09288769 2022-11-27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浅谈孟子“礼”学的思想意义

孟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其思想虽然突出表现在“仁”与“义”思想中,但不可忽视的是其思想中“礼”的重要性,是与其他“仁、义、智”等思想并举,孟子“礼”思想是对战国以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所以在孟子思想中对“礼”的阐述也是尤为重要的。总的来说,孟子思想维护的是当时的“仁政”思想,维护当时的统治阶级,对后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片


孟子“礼”的思想与
前期孔子“礼”思想的对比
孟子与孔子在尊“礼”制上是相似的,但孔子尊“礼”在很大层面上是尊“周礼”的内容,要保留的是旧的“礼乐”制度,同时还要保留旧制度下具体的世族和人物。在孔子看来,旧制度和旧人物缺一不可,紧密相连。例如,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齐国的陈成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即齐平公,孔子认为是大逆不道,请鲁哀公出兵讨伐,遭鲁哀公委婉拒绝。孔子不但要维持当时固有的具体的君臣之间的关系,还期望当前社会可以回到周朝那种等级森严。“礼制”不可逾越,奴隶无法翻身的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的“政通人和”的局面。而孟子就这点看并不是完全继承孔子思想,是在孔子思想上的升华,做了进一步阐述。

孟子主张“王天下”,认为只要能实行“仁政”不论是谁都可以取代国君。认为政权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贵族体制。孟子也主张“尚贤”,主张“贵德而尊士”,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上》),要求使“贤者”得到充分任用,要居于掌握政权的地位。这也侧面体现出孟子希望自己要掌握政权,希望自己能够登堂入室,居庙堂之上,来维护自己的“理想国”,国王不得干涉。这与孔子不同,孔子“举贤才”的目的不过要使“贤才”有机会在原有的贵族“家”内做“家臣”。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孔子期望可以在其位,谋其职,安分守己,奉行“中庸”之道。孟子则希望要培养岗位专职人员来管理,国王不得干涉。孟子跟齐宣王说:盖大房子以及雕琢美玉,都必须要找专家;治国家也要专家。无论是盖大房子,或是雕琢美玉,都必须照着专家的主张去办,不能说“姑舍汝所学而从我”(《孟子·梁惠王下》)。

图片


德行之“礼”
孟子云:“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文中“教”字体现出孟子对礼乐文化中人伦关系的理解。孟子指出,人的社会性,即认为是道德本性,提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而且,孟子认为人性是先天的、固有的,但他并不认为良知自先天“我固有之”。孟子先验论认为“性”是先天存在,“生之谓性”会抹杀人之性与牛之性、犬之性的差别。这与告子的“生之谓性”和荀子的“化性起伪”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实质上是道德潜意识的表现,是通过心性修养由内而外散发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孟子云:“圣人有忧之,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说明人与动物不同,要求人要遵循“礼”,要按照“礼”来规范人们。孟子对“礼”的阐述大多体现在“仁”“义”之中。其重要程度不亚于“仁、义、智”的重要性,但由于孟子所处的时代,孔子那种复辟周室、维护奴隶制的统治、尊礼思想已经不适合当时的时代需要,孟子不再“大谈学礼复礼”,而是在孔子的“仁学”上进行发展,将心性赋予人本身,将外在的社会规范化为人本身。孟子是将“礼”蕴含在“仁”与“义”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上述“四心”是人人都会有,且在不经意间就会散发出来。“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图片


儒家认为,通过心性修养就可以由内发至外发,孟子吸取前期儒家观点并加以阐发,认为“仁心”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由内发出。圣人和庶民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内发”的多少来看,而“礼”就是“工具”促使“心性内发”“心性外显”来维护整个社会。孟子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四心”只是“四德”之“端”,“四心”是自发的、无意识的道德心理与感情,“四德”是自觉的、有意识的道德概念与规范。因为“四心”属于“本心”(《孟子·告子上》),是内隐的;所以要不断地通过学习得到教化,逐步内发至外发,而“四德”却超越了“本心”,庸人要努力学习,学而知之由“四心”上达到“四德”逐步向圣人迈进,是外显的。这样,从“四心”到“四德”便提出了人的心性修养问题。“四心”到“四德”的转化也逐渐能感受出孟子“礼”的思想,即以“礼”释“仁”的论调,其大部分体现出孟子在德行方面对“礼”的思想阐述。

图片


规范之“礼”
孟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儒家规范思想沿袭周礼,实质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下者必须服从于上者,但是孟子不是简单承袭,是在此基础上增添了“恭俭礼下”作为君臣之间的“礼”,体现出“公平正义”“合理平等”的理念。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国君具有“德行”能够很好地对待下面的人,下面的人也能更好地侍奉君主。“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孟子·离娄上》)君主要想让臣民尊“礼”制,实行“礼”制首先要自身具备“德行”,要熟悉“礼制”,更要求君主要实行“礼”,下面才会效仿,最后形成一个规范的制度化的“礼”,才能更好地维护君主的统治。

作 者 焦恬恬
本文摘自《作家天地》2022年第18期
本刊责编   

图片

源ID 3572786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