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道德经》(9)——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在下不敏 2022-11-27 发布于四川

大家好,本期我们来看《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先来看“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指两山之间的低地或水域,一般用于形容虚空。但是,这个虚空不是说什么都没有,而是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都没有的意思。比如虚怀若谷,即指人内心充满浩然正气,而没有一丝一毫阴私。
上章所说的“橐龠”,即“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巨大“风箱”,从内部来看它就是谷的象,里面空空如也,却又圆满俱足,并且具有神奇无比的造化魔力,所以老子称其为“谷神”。
换句话说,“谷神”指的就是造天、造地、造万物的“神”,只不过这个“神”并非神话中的那个神,而是指大道不可思议的神奇造化。而这个不可思议的神奇造化在人身的显现,就叫本性,在佛家的经典里则称其为佛性。
为何要这样理解呢?
因为老子说“谷神不死”。而“不死”就是不生不灭,就是永恒的存在。
因此,从人类来讲,首先有形的肉身就不可能是“谷神”,因为人有生老病死。其次,人脑中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认知,以及人的内心感受、情感、情绪等也并非是“谷神”,因为它们总是不断地生生灭灭。
而人身中唯一不生不灭的,就只有天地所赋予的那股造化之气,即那股造化肉身,造化思维与认知,造化感受与情感、情绪等的能量。这股能量祂来自于天地,最后又回归天地,所以祂没有生灭。
而人身中的这股能量又与造天、造地、造万物的宇宙能量为一体的,而这个大一体的宇宙能量又被称为道。即如老子在《清静经》中所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因此,这个“谷神”从整体来说,指的是宇宙能量的造化,从局部来说,则指的是人体这个小宇宙的能量造化。
正因为如此,所以古圣先贤所讲的道,并非是指在身外的谈玄论道,而是指人们身中的道。而讲这个道的目的就在于要人们通过觉知身中能量的变化,去体悟能量变化的实相以及能量变化的规则,从而获得人生真正的大智慧,拥有真正自在的人生。
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老子接下来的话究竟是在表达什么。
接下来老子说“是谓玄牝”。
“玄”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大道或本性的造化神奇又玄妙,不为人所知。那么,此时后面的“牝”就是母,即生养的意思,因为大道或本性造化的实质就是生养万物。
而另一层则是与“牝”来相对,比如天、阳、动等含义。因为“牝”常常用来表达地、阴、静等含义。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玄牝”的含义其实就是指大道或本性的造化,即生养万物的秘密就在于其有动静、阴阳之分,但由于大道或本性的造化规则是孤阴不长,独阳不生,因此不可执其一端。
所以,“是谓玄牝”是说天地万物生生灭灭的主宰,那个具有神奇魔力的“神”,其实就是一股气,一股充塞于天地之间,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气,这股气因其不断变动,而生养了万物。
也就是说,大道或人的本性之所以能够造化天地万物,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动静有常,而非人类那样喜静而恶动,执其一端。
就像薛定谔所说“生命以负熵为生”,其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句话可以把它看作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的薛定谔翻译版。因为“负熵”的内含就是开放,就是动静有常。
因此,天地万物的生生不已的源头,就在于大道祂有体有用,阴阳和合而动静有常。所以老子接着说: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门”,出入之用谓之门。出离六道轮回,踏入返本还原之路的那个诀窍就在于任身中气机动静自然,不贪不嗔,动时不离道之体,静时不忘道之用即是“玄牝之门”的内涵所在。
也就是说,六道轮回与返本还原其实是一体两面,出六道轮回就是入返本还原,而入返本还原就是出六道轮回,这一出一入,就是“门”所要表达的意思。
除此之外,“门”也有门坎的意思,要想进入到返本还原的这个门里面,就必须要迈过坎,而这个坎就是人对身中气机的贪嗔,对气机的人为造作。
因此,“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是说掌握了这个出入门及过门坎的诀窍,生生不息之本性造化的工程就能在身中开启。
但这个生生不息之本性造化的工程并非人的肉眼可见,触手可碰,因此老子说: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很细微而又连续不断,叫“绵绵”。返回身中,观照身中能量的起伏变化,很细微,但并没有因此而中断,一直都在叫“存”。但这个“存”,只是一种觉知,而不是肉眼所见的存,因此老子在前面加了一个“若”字。
“若”,如同,好像的意思,表示不确定。其言下之意是要人们返回自身中去觉知。
“用之不勤”,“勤”的本意是“劳”,即非常用力的意思。老子在这里说“不勤”,意思就是说本性之生生不息的造化,并不需要加入人为的力量。不要人为的造作身中的气机,让气机自然造化,而不横加干涉,就是“用之不勤”所要表达的意思。
好,本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本章很短,主要是对上章的“橐龠”和“守中”作更具体的解析,其主旨就在于要人们明白道不在外,而在内,还身中道的自然,才是体道、悟道之根本。
最近看了一本书,用形式逻辑的三段式来分析了儒家的《中庸》,通过作者的一番详尽分析,最后得出孔子的“中道思想”其实不过是一种略比巫术高明的政治催眠术,是“伊壁孟德悖论”式的谎言的结论。
据作者自我介绍,作者具有二十年的禅定修持经验,是一位传统宗教的禅宗法师。
而且出版该书的出版社也不是一般普通的出版社,可见作者在宗教界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正因为如此,作者的这个结论才让我感到震撼,一个具有二十年禅定修持经验的大法师,居然能写出这样一本书,并且还能出版,而且出版社还并不普通,可见人们对古圣先贤们所教导的学问有着怎样的误会。
而这个误会的产生,就在于人们常常将古圣先贤的学问仅仅停留在大脑之中,用思维去认识,以逻辑去判断,而不是返回身中这个“实验室”去求证,去证得。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