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28条,到底应该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呢,还是像胡希恕所说应该是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呢?

 梁学伟 2022-11-27 发布于山东

这一条讲述的是喝了桂枝汤之后仍然不好的伤寒病证。这就是伤寒论的变证。这个变证是什么样的?

条文讲到,喝了桂枝汤以后,或喝桂枝汤之后又用攻下的治疗,病人仍头项强痛,一阵一阵的发热,没有汗,心下部位胀满,微痛,小便不利。

这里要理解和区分一下这一系列的症状,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仍头项强痛,说明还有病邪还在人体的太阳层面未得到解决,表证未解。伤寒论的大原则是表未解,不可攻下。

翕翕发热是什么意思,翕翕是一张一合的意思,用它来形容发热表示一阵一阵的发烧,烧一会不烧了,然后又来。这种情况在有条文描述过,属于太阳中风症状。那个条文是这样说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这就说明,喝了桂枝汤后,没有效果,太阳中风的主证仍然还在,表邪还在,根源在于水在中焦形成的湿热之邪而不是在肌肉里的风邪,中焦的水湿之邪距离体表太远,桂枝汤得力量难以奏效。

心下满,微痛。讲的是心的下方,整个胃脘部位,中医将这里叫做中焦,但重点还是胃部,表现为胃里面难过,感觉胃不舒服,胃里面胀胀满满的,微痛是由于胀引起的。这个心下满与胸满不一样,胸满就是胸部胀满,指的是整个胸,包括了心肺部位。如果静脉流回心脏的速度太快了,胸就会出现胀满,所以有胸满就不要用芍药,因为芍药能增强静脉回流。

桂枝汤是得了太阳中风的人吃的,平常人喝了桂枝汤之后就好了。但为什么有的人没效果,不会好,还出现上述症状呢?

出现这样的原因,可能是医生在表邪尚未尽去的情况下,使用攻下的方法误治了,本来是要发表的,却开了清热的泻下之药,把里给弄虚了,病邪乘里虚而入,结果把病邪往里往下引,表往里,上往下,热邪入里就是阳明,就是中焦,就是脾胃的位置。这里是水饮经过的地方,热邪之气被引到这里就容易跟水气结合,变化成水湿。

湿是一种黏稠的液体物质,与痰类似,有很复杂的成份。水湿会阻滞组织器官的运动,并因此带来压力。有压力的地方,只要超过承受范围,就会有胀痛感。

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还可能是患者本身的脾胃功能,在太阳中风出现之前就存在问题。脾胃本是一家,脾主内,胃主外,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脾是主人,是根源。脾是干嘛的呢?燥湿运化的,就是管消化运动,化掉水湿的。所以中医有脾主湿一说。脾在胃左侧,脾整个都是湿,白白的津液都存在脾脏里面,中湿太盛的时候,脾脏会没有蠕动且撑大,胃一蠕动就顶到脾,所以病人就会心下满,感觉到胃胀的现象,实际胃没问题、是胃的蠕动过不去,被脾脏压到了。

因为脾胃所在的心下位置水湿太多,水往下流,往下的代谢也会跟着出了问题,水都停滞在中焦,下不去了,哪里还有水供给下焦的膀胱?所以就出现小便不利的情况。

那么以上状况,中焦湿盛的人喝了桂枝汤,就会出现无效的情况。桂枝汤是干嘛的?就是使用桂枝来解肌的,现在表证未解,还出现这么复杂的问题,这说明病已经传变了,所在的病位已经不是桂枝汤的病位了,有一种东西压制了桂枝的药力,所以表症肯定解不了。这个拉后腿的东西就是心下的水湿。

尽管此时仍有太阳中风的表症,但主要矛盾已不是在表了,而是在心下,脾胃的部位。这个时候就不应该以发表为主了,应该去水去湿为主,主证已变。

所以仲景先圣在桂枝汤基础上,去掉桂枝,我理解的意思是,人体多余、为患的水湿在中焦,距离膀胱很近,一方面就不要用桂枝散解到体表了,更重要的是,桂枝汤已经服过,实践证明桂枝辛散的性能不能够除去滞留在中焦的水湿。一旦考虑要利尿祛湿的话,桂枝的辛散反而成阻碍了,所以凭这一点,也要把桂枝去掉,加去水燥湿的茯苓和白术,化水湿为尿,把水湿热形成的病邪从小便排出去算了。

倪海厦先生讲白术这个药就是中药里面专门聚集湿的药,茯苓是把白术聚集的水湿输送到膀胱中里的药。很多药书讲白术是燥剂,由于身体中焦的水湿无法用发汗发掉,而且白术是燥剂,燥化的湿不会凭空不见,只是通过白术集中起来,此时,就需要一种药把它引导走,这药就是茯苓。茯苓是利尿剂,茯苓专门健脾整胃、能把中焦的水湿导出来,所以茯苓、白术一般是搭配使用才有去水湿的效果,它们的用量也是等量,白术多,茯苓少输送的能量不足而不达效,或者白术少,茯苓多聚集的功能弱也不奏效。如果白术、茯苓开太多,就会太干了,会把人体正常的津液利掉了。倪海厦先生还讲表皮的水要靠薏仁聚。

我曾经利用倪海厦先生讲的白术,薏仁,茯苓性能,成功地把表皮疮疡的溃水、渗透液化成尿,通过小便排出。伤寒论有“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的条文,体表的疮也应该是属于表邪。可见表邪未尽,不可攻下应该具体分析,水液代谢道路通畅的,发表散邪生化有源的应该先解表,然后攻下;水液代谢道路不通畅的,发表散邪生化无源,桂枝辛散之性无处发挥作用,则应临证随机应变。

常常如果胃口不开,很可能是中湿太盛了,常常用茯苓、白术把胃里的湿化成小便利出来,此方如果是去芍药留桂枝的话,若桂枝用太重,这湿就不是从小便排掉,而是从汗发掉的,结果会使湿往上走,脸会红得跟桃子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去桂枝而不是去芍药,因为此处方是要利小便,所以只要芍药就好了,因为芍药可以止腹痛。

于是治疗上述症状的汤方就这样定下来了: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大枣十二枚

喝这个汤,小便顺畅了,就代表病情向好转了,因为中焦的水湿邪气排了出来,全靠药力帮扶一下。心下部位胀满,微痛,小便不利的病证就不见了。

出者为阳,利小便也是出阳耗阴,也是可以去体热的,阳弱了,阴也弱了,阴阳具虚,阴阳就自和了,发热、头项强痛也就去除了。

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是仲圣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更为有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