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既要、又要、还要”的完美,于现实有何意义?(傲慢与偏见)书评

 瓜爷耶 2022-11-28 发布于湖北

从《简爱》到《呼啸山庄》再到《傲慢与偏见》,构成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爱情和婚姻观的三部曲。简爱,作为有独立意志的平凡女性,反抗命运的不公与苦难,将自我、独立看得比爱情和财富更重要,理智、清醒。而在呼啸山庄,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真爱至上,生死贯之,爱恨情仇,撕心裂肺,狂野、激情。到了《傲慢与偏见》,没有了勃朗特姐妹的偏执,简·奥斯丁描写自己熟悉的英国乡间三四家体面人家的生活和交往,世俗而琐碎,有些轻喜剧,很有烟火气,男女主们在爱情面前,努力平衡理性和激情,在婚姻面前,既拷问内在的爱情,也考量对方的财富、地位、性格、相貌、教养等外在条件。

与勃朗特姐妹同样英年早逝的简·奥斯丁(1775-1817年),一生四十多个年头的岁月基本是在英国乡间度过的,虽终生未婚,但绝对是个婚姻和爱情专家。她留世六部作品,都在不断叙述和考量这一人类最基础的两性关系。其中《傲慢与偏见》,是她“最宠爱的孩子”,这部写于1813年的作品,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为线索,描写了五种爱情与姻缘:伊丽莎白与达西、吉英与彬格莱、丽迪雅与韦翰、夏绿蒂与柯林斯、以及伊丽莎白的父亲班纳特先生及夫人。有人说,描写婚姻问题的小说很多,把婚姻和爱情,置于各种社会和经济关系中去考察的,不多。

图:2017年发行的10英镑纸币上,印有简·奥斯丁头像,引有著作《傲慢与偏见》一句话——“I declare after all there is no enjoyment like reading。”(“我敢说,世上没有比阅读更快乐的事了。”)

乡绅班纳特家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是英国18世纪农村的中产阶级,5个全是女儿,不幸的是,当时社会规定男性才有继承权,没有儿子意味着一旦班纳特先生去世了,他的房子和财产,将由他的侄子柯林斯继承,除非这些女儿,可以嫁个好人家。所以,对于班纳特太太来说,第一操心,终日操心的事情,就是女儿们的婚嫁大事,女儿们最大的生活乐趣,就是参加各种社交舞会、聚会。

如此琐碎无奇的开场,让笔者一开始很难适应,在嫁人指引下,书中人物忙忙碌碌,嘻嘻哈哈,疯疯癫癫,入戏表演。难道女人就只能等嫁,就没其他活法了?可是,历史虽已从农业社会走向信息虚拟社会,女性似乎从附属地位走向了独立自主,有了主体性,可以自由移动,也有了婚嫁自由,嫁人似乎不是唯一目的,活法也多了。可是,爱情是永恒主题,婚姻问题谁也无法免俗,谁也需要面对。200年前的男女主们的思考,不过是换个场景,换套道具,换种说辞,仍在当下拥有共鸣。

“凡是有产业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小说一开篇,就奠定了本书的现实基调,婚嫁是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甚至生存问题。如此,婚姻就不是简单的爱不爱的事儿。当然我们现在容易把爱情与婚姻对立来看,常调侃“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爱情的设定是高高在上的美妙光鲜,婚姻生活则是落地的柴米油盐,一地鸡毛。奥斯丁高明之处在于看到幸福婚姻需要爱情、教养(地位)、财产和独立思想四位一体,相互支持,缺一不可。爱情的两情相悦、相互爱慕是婚姻关系的情感连接,财产、地位、教养、亲戚周边则是婚姻的物质和社会基础,这个我们也能理解,婚姻不是空中楼阁,前几年喧嚣的丈母娘经济,要有房有车,求得就是婚姻的物质基石,而教养、地位、亲戚周边说的是,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甚至是家族的事,其中的冲突到了现在更多演绎在凤凰男和城市女的故事中。难得可贵的是,奥斯丁除了看到婚姻的物质基础、社会关系、情感关系之外,还很关注婚姻当事人的心智状态,即当事人是不是心智成熟,个性独立,自身做好了联姻的准备,如果没有,婚姻也会出现危机。上述婚恋观,奥斯丁以五对婚姻关系进行了形象的演绎。

伊丽莎白最小的妹妹丽迪雅与无赖军官韦翰的结合,幸福婚姻的元素最少,只是激情的结合,丽迪雅年仅16岁,轻浮无知,热衷社交,爱与军官混在一起,嬉戏玩闹,她一时冲动,选择与长得很帅、举止很迷人,但人品卑劣、债务不断的韦翰私奔,后经达西干预,韦翰决定娶丽迪雅,才化解了两人私奔带来的家族名誉损伤,可是结婚以后:“韦翰不久就情淡爱驰,丽迪雅对他比较持久一点。”

这两个人婚姻只是一时激情的冲动,当然这份冲动,更多是年仅16岁的丽迪雅所需要的。当时的韦翰为了逃避债务,才选择私奔。韦翰一开始就打定主意靠结婚致富的,他差点诱拐了嫁妆3万英镑的达西的妹妹,一度喜欢伊丽莎白,又因嫁妆问题,移情别恋,追求过获得1万英镑嫁妆遗产的金小姐,后面娶丽迪雅,也是漫天要价,要求达西给他还清债务,给他找新工作,到北部一个军队开始新的生活,但他本性难移,赌博挥霍,声色犬马。

丽迪雅热情无知,着迷于韦翰翩翩风度,完全被激情牵引,完全没有考虑过婚姻的物质基础,更没有清晰的脑袋去看得清对方的真实面目,后面即使看清了,也没想过摆脱,仍是傻傻地跟随。这一对夫妻,必然成为了整个家族的拖累,需要两位姐姐时不时接济,而伸手要钱,对丽迪雅和韦翰来说,也是理所当然的。很像现在的啃老一族,没有独立思想,也没有财务(收入)基础,更没有什么物质基础,苟且寄生,连爱情都是一厢情愿的想象,只有激情和欲望的指引,如此的婚姻没有走向毁灭,只是奥斯丁的笔下留情。

只有激情,爱情无法长久,婚姻更是没有幸福可言,可是,这类婚姻,并不少见,过去如此,现在也是。

第二对婚姻关系描写的是伊丽莎白的闺蜜夏绿蒂与表哥柯林斯牧师。柯斯林在书中是一个小丑角色,一本正经又可笑谄媚,会提前想好奉承话,自卑又自大,过分谦卑又自以为是,喜欢吹嘘、炫耀、秀优越感。他的牧师职位拜达西姨妈所赐,所以对这位贵夫人极尽谄媚之事,将受邀吃饭、打牌作为荣耀大事,甚至决定结婚,也是要完成这位贵妇人的随口一说。

他决定拜访班纳特一家,是来解决自己的婚姻之事,他刚开始看上最美貌的吉英,得知吉英名花有主,马上换成容貌次一等的伊丽莎白。求婚被拒后,他又迅速和夏绿蒂打成一片,并向其求婚。实现了三天内求了两次婚的荒唐之举。对他来说,结婚是因为到了需要结婚的时候,到了他刚好需要一个妻子的时候,而对象是谁,并不重要。

他很清楚,婚姻需要稳定的职位、收入和房子这些物质性的筹码,而爱情,飘忽不定,看不见摸不着,等于零,可以没有。那思想的独立呢,能随波逐流,跟上这个时代,已花费柯林斯最大力气。这样的婚姻只是完成任务,功能性的。

这样的人,这样的婚姻,现在还多吗?现在生活中,那些秀优越感,吹嘘自己有多厉害,人际交往多牛逼的人,不仅生活中常见,还常常出没于各种社交媒体。而在婚介市场上,高质量男性的自我标榜,明码标价的婚姻套餐和配对,也是比比皆是。

柯斯林愚蠢可笑,夏洛特的选择却让笔者意难平。夏洛特27岁了,已是“大龄剩女”,长得不漂亮,她还有一个劣势是,没有什么财产。随着年龄日增,家人有点嫌弃她了。

对于爱情,她没有什么浪漫的想象和期待,非常明白“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婚姻当做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退路”。所以当她得知柯斯林和伊丽莎白求婚失败,立刻决定抓住这个机会。柯斯林有地位,有固定收入,将来还要继承班纳特的财产,也有结婚刚需,她自己知道“不是个罗曼蒂克的人,决不是那样的人。我只希望有一个舒舒服服的家。论柯斯林先生的性格、社会关系和身份地位,我觉得跟他结了婚,也能够获得幸福,并不下于一般人结婚时所夸耀的那种幸福。”

当然,伊丽莎白并不认可夏绿蒂的选择,认为这是天底下最丢人的事,是在自取其辱、自贬身价,“她竟然完全不顾高尚的情操,来屈就一些世俗的利益。”同时断定,夏绿蒂这个选择,绝不会给她带来多大幸福。之后,她与夏绿蒂的友情开始膈应、疏远,回不到当初无话不谈的地步。

那奥斯丁怎么看待上面两种婚姻呢。她曾说过,“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是愚蠢的。”可见,丽迪雅的婚姻,在奥斯丁看来是愚蠢的,可是,奥斯丁也没让她的婚姻走向悲剧,错误的婚姻如夏绿蒂,奥斯丁也只是让夏绿蒂忙于“操作家务,饲养家禽,教区事务以及与此有关的一切”,并在文章最后有了身孕,婚姻即将掀开新的篇章。

奥斯丁是温柔宽厚的,也是通情达理的,对于婚姻,她虽有自己的主见,但不会强求别人。此外,她也看到婚姻有错误、愚蠢之说,但现实中,人们并不会因此趋利避害,选择最优方案。来到小说中的第三对婚姻关系,班纳特先生和他的太太。在文章最后,奥斯丁简要描述了两人的婚姻关系,班纳特太太的“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一有事就大呼小叫神经衰弱,也够让人受,可是班纳特先生当初娶她,也是贪恋其美貌和青春,木已成舟,当然他选择逃避,退缩到书房,书房是他唯一的清静之地,犹如夏绿蒂,“只有把柯林斯忘掉,其余一切都很舒适融洽”。班纳特先生都能熬下来了,夏绿蒂为何不可以。

何况她头脑清晰,见解独立,不下于班纳特先生,更不下于聪慧的伊丽莎白。她对于自己的处境非常清醒,没有大龄女性的“高不成低不就”心态。她非常清楚自己生存问题还没解决,当务之急是寻找到“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面对老公的丑态百出,她选择闭目塞听,镇定自若,同时不闹不叫,委身于家务操持中,不自怨自艾。这样的婚姻选择和妥协,着实让人惋惜和心疼。很多人看完小说,赞赏夏绿蒂的聪慧、决断力和执行力,如果换个时代,换一个女性不止嫁人一条出路的时代,她的人生必定精彩、优秀,更有想象力。

夏绿蒂除了有自知之明外,对于朋友,对周边关系的洞察,也是非常深刻的。当伊丽莎白批评达西傲慢的时候,夏绿蒂认为他有权利骄傲,情有可原。

当吉英因为性格内敛,没有向彬格莱表露太多的爱慕之情,夏洛特马上觉察到潜在危机:“男女恋爱大都免不了要借重于双方的感恩图报之心和虚荣自负之感,听其自然是很难成其好事的。恋爱的开头都是随随便便——某人对某人发生点儿好感,本是极其自然的一回事;只可惜没有对方的鼓励而自己就肯没头没脑去钟情的人,简直太少了。……毫无疑问,彬格莱喜欢你姐姐,可是你姐姐如果不帮他一把劲,他也许喜欢喜欢她就算了。”后来吉英和彬格莱的爱情差点断线,达西和他妹妹的干涉是直接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两个人的恋情并不明朗、直接,都以为对方只是一时情起。

此外,夏绿蒂宅心仁厚,对朋友尽心尽力,在伊丽莎白对她已心有芥蒂之际,仍真诚发出邀请去她新家玩,给她写信。为伊丽莎白的幸福真心欢喜,还拖着身孕,前来道喜。这样的夏绿蒂,清醒、理智、善良、宽厚,虽然她的婚姻,在一般人看来,没啥幸福可言。但夏绿蒂在努力维持她的生活平衡,这份努力,非常难得。

第四对婚姻就是吉英与彬格莱的结合,两个资源优渥,有样貌,也有地位,虽然有一定的阶层跨越,但那不过是“你是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的差别。特别是两人都是性情宽和之人,总愿意把人往好的地方想,彼此性情相投,这是他们的美好之处。但现实没这么单纯,两个人虽然美貌、财富、教养俱在,但因过于内敛、软弱的性情,让他们差一点失之交臂,吉英在爱情面前不愿表现的太主动,彬格莱则在家人和朋友的干涉下,差点放弃了自己的爱慕与追求。他们没有清晰的思想,独立的追求,遇到困难,更多选择隐忍、放弃,而不是积极争取,主动表达。他们的婚姻,相对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来说,要脆弱得多,如开头所言,奥斯丁的毒辣之处,是看到爱情的摇摆不定、见异思迁,维持爱情的长久,还需要思想成熟、心灵自由。

最后一对当然就是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幸福婚姻,两个人的结合是爱情、教养(地位)、财产和独立思想的完美呈现,不过,即便完美如伊丽莎白和达西,他们也在相互接触时,经历了各自的偏见和傲慢,并同时完成各自的反思和成长,最后才能走到一起。有人说,《傲慢与偏见》是现实主义作品,因为小说没有表现爱情的浪漫色彩,而是着眼于世俗社会的婚恋嫁娶,可是,对比上述几对婚姻,再看看这两人,从样貌到思想,从阶层到教养,从性情到品味,都能主动、积极、自愿去克服差异,走出局限,走向成熟,是多么难得。“什么事都可以随便,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能结婚。”这样的婚姻,也是世间少见呀。所以,在世俗层面,奥斯丁又给读者编织了一个难以实现的浪漫童话。

联系奥斯丁本人,据说她年轻时候,也曾遇到心爱之人,可惜对方没有丰厚的家产和收入,爱情无疾而终。达西和伊丽莎白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美满,于现实有何意义?只是衬托现实的寒碜?让大多数人看见妥协、挣扎、忍耐的不堪?“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奥斯丁通过五对婚姻的讲述,展现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婚恋价值观,同时也展现了婚恋之下,那广阔的看不见的社会阶层现实和经济关系,对于冲突和现实,她选择了嘲讽式的揭露,这种揭露,不凶狠也不感伤的,不是道德义愤的更不是玩世不恭的,而是淡淡、轻喜剧的,让全书情感和人物都沉浸于诙谐轻快的氛围中,而没有滑向偏执和悲剧。

-END-

更多精彩,请关注大益文学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