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书协副主席刘洪彪说,古人在笔法方面说了一句话,那就是“用笔千古不易”,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为什么?刘洪彪说,时代发展了,古人所说的笔法肯定是要在继承中发展起来的。以前,人们写字时,在用小的毛笔来写,但时代发展到今天,如果还在用三指、五指的笔法来写,肯定是不会适应当今书法书写的需要了。因此,“用笔千古不易”,应当改成“用笔因时而异”。 当今人们在创作书法作品时,已经不再是古人那样坐着写了,而是在利用桌面、地面、墙面等大尺度的场地上去写,如果再用五指、三指执笔法去写,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一个人用五指来执树木粗的笔杆写字,谁能完成?绝对是不可能的。因此,当下的笔法应当是:拖、拉、推、翻、卷、扫、擦、掷、甩等等这样的笔法,而这些笔法必须要使一个人使出全身力气才能实现的。 现在我们在写字时,往往都是在地上站着写,有时要倒着写,有时要弯腰写,但如果拿捏不好这些“毛笔”,肯定会把宣纸一笔就给弄破的,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这也是我们跟古人完全不同的地方,也是我们书法所要进步的地方,而这一点,古人是没有实践过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就是我们的创新之处,是古人所不能及的地方。 元代书法家赵子昂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个著名论断让世世代代的书法家们为些付出了巨大努力,同时,也是以此为遵循而学习书法。把书法的用笔作为最基础的笔法来学习,不论是结字,还是笔画,都是以用笔为上的。但用笔的方法却是一直不会改变的,这就是赵氏的最用笔论断。 时代发展了,人们对书法的创作形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从原来的尺牍、手札等小尺幅的作品,发展到如今的宏幅巨制,一些书法家往往也要用这些大尺幅的纸张来表现书法的艺术性,而在创作时,则是离不开那些大的“毛笔”,这时他们创作时,完全是不可能遵循以前的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的,而是根据纸面和毛笔大小来决定如何使用笔法的问题。 大字创作时的笔法也很多,但大都是书写者随机所写、所用的,刘洪彪对此进行了一些总结,概括为“拖、拉、推、翻、卷、扫、擦、掷、甩”这九个字,既形象生动,又真实可信。当然,这9个字的笔法,并不是一个人在写字时都要完全用到它们的所有,而是根据情况需要进行选择性地使用。 但是,刘洪彪并不否认古人的笔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创作了,他说,书法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笔法也是一样的。古人所创造的一系列笔法,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根本的基础,仍然适应当代人们对学习书法笔法的需要,我们要继承古人笔法,打好这些基础,如果还要向艺术性方向发展的话,古人的这些笔法是前提,没有这些基础,后面的笔法发展也是无本之木的。 关于刘洪彪对笔法的发展论来说,一些人认为,刘洪彪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书法家,能从众多笔法现象中提炼出来这样精辟的总结,实为可贵。也有人觉得,刘洪彪只要认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