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路和日本人在北平 翠微路这个名称是解放以后才有的,因为北京西北有翠微山。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之前这一带是北平的西郊,是一片荒丘、旱地、砂石坑和坟地。这里曾有杨家坟、孟家坟、包家坟、黄家坟、铁家坟等等,附近有十几个村子都不大,地势平坦、人烟稀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导致北京沦陷,日伪政府成立后,他们企图以北平作为根据地,逐步占领全中国。于是开始了对北平的规划和开发:准备在东郊建设工业区,西郊建设商业居民区。这里说的西郊,就是指现在复兴门外大街沿线及两侧地区,当时称为西街市,在这里建设商业区和居民区,东街市主要指现在的朝阳区,朝阳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设的工业区,实际这个工业区就是以日伪政府兴建的一些工业设施为基础的。 西郊商业区于1939年开工建设一期工程,东起公主坟,西至田村石槽,南界蒋家坟村,北达定慧南村。计划面积近15平方公里。 为了这一工程,日本人在北平老城墙上扒了两个大口子用于运输设备和材料。这两个口子就是后来的西边复兴门和东边建国门。不少人以为复兴门和建国门是建国以后的修的城门,其实不是,是日本人修的,后面讲这两个门的时候我们还会提到。打通进出京城这两个门的通道后,向西又修了一条大道,同时在西街市规划区域内强拆了高庄、核桃园、马神庙、杨家坟、孟家坟、包家坟等自然村。正对城门的那一条是十米水泥路,也就是现在的复兴门外大街前身,时称长安大道。 整个西街市还修了三条东西走向的街,和五条南北走向的路。基本都是4—6米宽,有的是沥青或水泥路面,还有的是砾石路或土路,大多没有街名。其中包括翠微路,是四米宽的土路。路修好之后就开始盖房,也迁进来不少人,由于是商业区连带居住功能,因此被称为“新市区”,俗称“新北京”;直到解放后还有人管这片儿叫新北京,大部分是当地老住户或那个时期迁来的人,据他们讲:解放后还能在这一带看到不少日式建筑。 ![]()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山人逛宣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