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用仲景理论指导痹证治疗

 循天园 2022-11-28 发布于广东

  早在《素问》就有《痹论》专篇系统地论述痹证的概念、病因、病机、病位、分类、症状、预后等,并提出针刺和药熨疗法,但未论及方药治疗。汉代张仲景在《黄帝内经》论述的基础上,首创“风湿”与“历节”病名,并立专篇论“血痹”一病,创立了不少治疗痹证的治法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仲景对痹证病机认识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强调痹证为外邪致病。而张仲景强调湿邪在痹证病因学中的重要性,所论痹证病因以湿邪为主,或风湿相兼、或寒湿相挟为患。病机以正虚邪侵、内外合邪为特点,或因肝肾不足,水湿内侵,或因阴血不足、风邪外袭,或因气虚湿盛,汗出当风。根据感邪的性质及机体阴阳的偏盛,导致痹证有寒热之别,亦因正邪盛衰而有虚实之异;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是其总的病机;论述了痹证正虚感邪、内外合邪的发病特点,创立了以祛湿为主的多种痹证治疗方法。

      仲景对痹证治法探析

  祛湿为法,利尿发汗

  仲景所论的痹证病因学上,湿邪占据了主要地位,所以确立祛湿为治疗痹证的大法。但祛湿之法,有利小便和微发汗之不同。前者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14条曰:“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常用五苓散加减。后者如汗出当风、一身尽疼,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寒湿在表之证,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二证均温服汤药后覆取微似汗,使风湿外散,邪有去路。

  温经散寒,化湿止痛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指出以乌头汤治疗寒湿痹阻之寒湿历节。

  《伤寒论》第305条曰:“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指出阳虚寒盛,寒湿留着筋骨、关节之阳虚寒湿身痛证,以附子汤主之。尚有治疗“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之乌头桂枝汤;治疗风湿阳虚证之三附子汤;主治太少两感证之麻黄细辛附子汤等。此类方剂后世用治阳虚寒凝经脉之寒痹,均取其温经散寒、化湿止痛之效。

  补虚扶正,祛邪蠲痹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指出本方主治气虚血滞、营卫不和之血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指出本方主治反复发作致病机寒热虚实错杂的风湿历节。

  清热通络止痛

  痹证急性发作期或活动期,往往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同时伴有发热 、口渴、舌红、脉数等热痹的表现,治宜清热、通络、止痛。如《金匮要略·疟病篇》曰“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后世多用本方治疗热痹。

      运用仲景理论治疗痹证

  辨病与辨证结合

  中医辨证施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但异病同治仅就治疗原则而言,具体选方用药,应根据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而有所区别。若只辨证而不辨病,治疗就不能丝丝入扣,疗效也会受到影响,故应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选用一些针对性的药物,如痛风性关节炎,用土茯苓、川萆薢来促进尿酸排泄;骨关节炎,用骨碎补、鹿衔草来延缓关节软骨的退变;强直性脊柱炎,用鹿衔草、骨碎补温肾通利督脉;坐骨神经痛,用白芍滋肝柔筋。风湿热是以发热、关节红肿、游走性疼痛、结节红斑为主,病变主要在气血,治疗多从营卫气血着手;类风湿性关节炎则是以内伤虚损为主,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晨僵、逐渐出现小关节变形、强直,治疗即从脏腑论治;强直性脊柱炎,其病机为肾虚督瘀,治疗上从补肾填精着手。

  分期辨治

  痹证多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病程较长,表现为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进行,临证时要分期辨治。活动期多表现为邪盛为主,故治疗以祛邪为主,或祛邪与扶正同治;缓解期多表现为正虚为主或正虚邪恋,故治疗以扶正为主,或扶正祛邪并举。

  分清寒热虚实

  初病切忌温补。久病治风宜结合养血,治寒宜结合补火,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治热宜结合滋阴、解毒,以防烁阴耗液,热郁化毒。

  以通为主

  痹者,闭也。正虚邪侵、内外合邪,致气血经脉不通是痹证总的病机;不通则痛,筋骨、关节、肌肉疼痛亦是痹证的主要症状之一,因而治疗上重视一个“通”字,以通为主,通则不痛,只有舒经活络、通利关节,才能消除疼痛以治痹。临床上需要根据邪之偏胜、疼痛性质及伴随症状、体征的不同,分而治之。

  治肿重在祛湿

  关节肿胀是痹证的常见症状,治疗上一般遵循“伤科治肿,重在化瘀;痹证治肿,重在祛湿”,但若二法合同,则相得益彰,效果更佳,如常用泽泻、泽兰、防已、土获苓、海桐皮等。

  加用透骨搜络、涤痰化瘀之品

  久痛多瘀。凡顽痹久治不效,或见关节僵直畸形、肿痛,缠绵不愈者,或关节出现增生、周围出现结节等,多是风寒湿邪与痰瘀凝聚经隧,胶结难解,留着关节所致,辨证治疗的同时,常加用透骨搜络、涤痰化瘀之品,以消肿痛。药物可选用蜈蚣、全蝎、乌稍蛇、白芥子、胆南星、僵蚕、蜂房、法半夏、桃仁、田七等。

  重视扶正培本

  痹证多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杂至,为本虚标实。痹证多兼湿邪,湿性黏腻难祛,致病程迁延难愈,再者祛风湿之品多辛燥耗气伤阴,久用伤正。因此,治疗上在祛邪同时注意扶正培本,依据病情气血或阴阳不足,分别给予不同的配伍用药。

  注意使用养阴药

  治痹多予祛风通络之药,此类药多辛燥温通,易耗伤阴津,因而在临证用药时,多配伍养阴生津之品,如麦冬、黄精、首乌、白芍等。对于用温燥之剂而屡治不效的痹痛,亦应考虑用柔润舒筋之法,药与熟地、白芍、木瓜、桑枝、鸡血藤等。至于痹证燥化,关节作响,则滋补肝肾为最要。

  妙用引经药

  痹证治疗可根据疼痛部位而选择作用偏向的药物即引经药,引导药物直达病所,以增强疗效。如上肢关节痛,可选用羌活、片姜黄、桑枝等;下肢关节痛,可选用独活、牛膝等;腰痛者,可选用杜仲、川断、狗脊等,四肢关节游走性痛,则可选用祛风通络药物如宽筋藤、海风藤、乌稍蛇、威灵仙、路路通等。(刘孟渊 广州市中医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