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0年,上海为何成了犹太难民的“诺亚方舟”?|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2022-11-28 发布于北京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纳粹上台之后直到二战结束,犹太人在德国和占领区遭遇了非常残酷的迫害和屠杀,在这个时候,有两万多绝望的犹太人逃到中国上海,这里就成了他们乱世之中最后的避难所。

那么中国上海为啥能庇护犹太人,这些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又是如何?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纳粹上台之后反犹,一开始是试图驱逐犹太人,希特勒还假惺惺地表示,只要别的国家肯接受犹太人,我们就是买豪华游轮头等舱船票也会把他们送过去。但包括英美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一致表示,我们不愿意接纳犹太难民,于是希特勒得以关起门来迫害犹太人。

1938年,纳粹不但吞并了奥地利,还制造了水晶之夜,公然破坏犹太人财物,一时纳粹统治下的犹太人陷入了绝望的境地中,人们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怎么跑。在当时,中国上海已经沦为日军占领区,但日军没有去碰上海市内的各国租界,这里名义上是西方国家领土,日本干预会制造国际冲突,这么一来,上海租界成了不需要任何护照就可以进的地方,所以当时很多中国难民都往租界跑,中国人能进,犹太人当然也可以。上海租界也就成了一部分犹太人逃亡最后的希望。

◇ 上海租界范围

但是光有地方接收不算,你得拿着签证才能离开德国奥地利,很多国家的使领馆对犹太人直接关门,不给签证,怕惹麻烦。但也有例外,比如中国驻维也纳的领事何凤山给犹太人生命护照(详情参见:),救下了成千上万的人。除了何凤山这样的官方渠道,其他犹太人也没有坐以待毙,有人联系到海外的亲戚或者犹太社团,想方设法去搞到能自由离开欧洲的签证,而一旦离开欧洲,能接纳他们的地方也就只有上海了。

◇ 犹太难民到达上海

当时的日本占领军把这些漂洋过海的犹太人视为“无国籍者”,而上海已经有早年间在此定居的英国和俄国犹太人,并且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犹太人社团,他们听说同胞蒙难,纷纷想方设法予以安置,甚至把六个学校改成了难民营。

早期来到上海的犹太人们散居在城市各处,大部分住在虹口区。这些难民有不少在德国奥地利之前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什么医生律师老师之类的不在少数,忽然一夜之间丢掉了全部的家当和工作跑到异国他乡,拖家带口维持生计,其艰辛可想而知。

◇ 华德路难民中心犹太难民们挤在小房间中

◇ 犹太人在上海虹口的生活

到了1941年末,通过各路轮船到达上海的犹太人有三万,这当中有不少到了上海之后另谋出路,还有约莫两万人就留在这里。

此时风云突变,日本正式向英美宣战了,如此一来,这些西方国家留在上海的租界也就被日军堂而皇之地占领。当时的纳粹已经毫不掩饰地要在全球尽可能地消灭犹太人,并要求德国的盟友们尽全力配合,为此还指派专员负责这些事务,比如欧洲的匈牙利就紧随德国迫害犹太人。

◇ 约瑟夫·艾伯特·梅辛格(1899年9月14日 -- 1947年3月7日),1942年7月,梅辛格上校来到上海,向日本占领当局提出了屠杀犹太人的“上海最后解决方案”

在遥远的东方日本,德国专门指派了一名叫梅辛格的上校负责此事,梅辛格向日本政府提出要求,要仿照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对上海的犹太人动手,但日本人对此非常抵触。从历史上看,日本人跟犹太人无冤无仇,而且日本后来能打赢日俄战争,背后离不开犹太财团的支持,所以这么算下来,犹太人对日本是有大恩的,所以日本的高官,包括首相东条英机,外相松冈洋右,都装作没看见。

梅辛格眼看走高层路线不行,就专程赶到上海,希望绕过高层,跟当地的日本军官合作盖集中营,当地日军负责人也听说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事儿,还专门把上海犹太人社区的拉比叫过来,板着脸问他为什么你们在欧洲那么招人恨,是不是干了什么坏事,这位拉比回答,因为我们和你们一样都是东方人啊,此言一出,日本军官普遍都觉得自己发动战争,是抵抗西方文明,为东方民族而战,所以听到这话脸上多云转晴,就这样,基层的日本军官没有听梅辛格的话,犹太人的性命得以保全。

 1943年春,居住在上海其他地区的犹太难民迁入虹口隔离区

不过当时日本跟纳粹毕竟是盟友,表面文章还是得做的,所以他们只是不灭绝犹太人,但还是建立了犹太人隔离区,日本人管它叫“无国籍人士隔离区”,这个隔离区位于虹口,面积只有一平方英里左右,1943年2月,日本占领军当局要求1937年以后到上海的“无国籍难民”必须在三个月内搬入这个隔离区。

一万多号人挤在这么一个狭小的地方,往往一家好几口人挤在十几平米的小屋子里,其卫生条件居住条件可想而知。而且,很多犹太人要么靠犹太社团接济,要么本来在外面要么经营小生意,要么有个正经工作,现在犹太社团给取缔了,他们自己又给关进隔离区,一下子收入断绝,生活无着,甚至日本人以维护治安为由,把隔离区出口焊上铁门,禁止出入,这时候是街坊邻居的中国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采用“空投”的原始方法,把面包大饼这些食物扔过去,救助了犹太人。

◇ 犹太妇女使用煤炉烧饭

◇ 图为1945年11月,在上海定居的两家犹太人。左边是一家的两个小孩;右边是一家犹太医生开办的诊所,有两辆自行车靠在他的诊所门口方便出诊。

◇ 1945年11月,中国上海Seward路犹太区,一个犹太男子试着用中国蒲扇生火

◇ 1945年11月,中国上海虹口犹太区,一个犹太妇女正在晾晒被褥

就这样,犹太人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撑到了1945年,到战争结束,绝大多数隔离区的犹太人都得以在周围中国邻居的接济之下活下来。

日本投降之后,犹太人开始离开上海,根据当时国民政府的规定,德国奥地利来的犹太人得回到自己祖国,但看看自己祖国发生的事情,他们大多数不愿返回自己的国家。不少犹太难民通过各种途径,比如亲友和国际援犹机构,去了北美、澳大利亚和南美,甚至还有去苏联的。

◇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在发源地巴勒斯坦地区建国

1948年,以色列立国,不少上海犹太人辗转来到以色列,成为了第一批以色列国民。

这些离开上海的犹太人一直带着自己过去的记忆,有的在西方功成名就,甚至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比如后来担任美国卡特政府财政部长的布鲁门塔尔,他在上海度过了八年时光,也学会了上海话。布鲁门塔尔把上海当成第二故乡,他也是当时卡特内阁当中为数不多真正了解中国人的官员,他的建议对于中美建交起到了重要作用。

◇ 沃纳·迈克尔·布鲁门特尔,美国政治家、企业家,曾担任美国财政部长。布鲁门特尔是二战期间上海犹太难民中非常知名的一员。布鲁门特尔12岁随父母从柏林逃亡,1939年抵达上海,1947年去往美国,前后在上海度过了8年岁月。

到了1992年,中国和以色列建交,上海在危难时期拯救犹太人的故事被更多的人所熟知,2007年,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代表二十多个以色列公司向虹口区捐款六十六万元人民币,借以感谢当年上海为犹太人提供的安全港。

◇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图源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官网

2015年,当年的犹太会堂经过翻修后作为犹太难民纪念馆重新开放,很多当年的犹太人流落上海的犹太人如今年事已高,听闻此事,千里万里赶到上海的这个纪念馆,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

犹太人历经磨难,却也敢爱敢恨。二战结束那么多年了,他们至今还不惜违反国际法则,不远万里去抓漏网的纳粹战犯,也会在这么多年后还对援助者表示感谢,这上海的往事,也就成了他们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