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资治通鉴》的一些身世|读通鉴

 烟雨任平生oq4j 2022-11-28 发布于辽宁

读书坚持不下去,很大原因不是缺少行动前的准备,而是准备前的行动。

阅读古书尤其如此,包括《资治通鉴》。

1/《资治通鉴》与《史记》并称“史学双璧”,是我国古代史学的代表性著作。这个地位,这个份量,值得我们付出精力去品读。

2/《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时三家分晋(前403年),下迄五代之末(959年),共294卷,记述了其间1362年的史事。另有说明史料取舍的《资治通鉴考异》和相当于大事年表的《资治通鉴目录》各30卷,与之相辅相成。

3/为什么要从“三家分晋”开始写起?可以从司马光史家与臣子的双重身份去理解。儒家修史原则之一是“续传不续经”,既不能为经典写续书,也不能与经典的内容重合。儒家五经之一为《春秋》,记录历史终止时间为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所以《资治通鉴》的开端不能早于鲁哀公十四年,也不能从那年开始。另外,北宋江山是赵匡㣧以黄袍加身为由头从孤儿寡母手里抢来的,溯接历史证明皇位合法性的愿望强烈。司马光作为朝臣,食君之禄办忠君之事,修史必然为当权者服务,除了用案例教学提醒帝王注意“礼崩乐坏”,更多考量是讨好。因为在瓜分晋国的三家中,赵襄子表现抢眼并获得巨大利益,而赵襄子远祖同样靠造反起家。“成功证明手段合理”,用历史漂白了不光彩的夺权历史,当然受欢迎。

4/全书引用17部正史,参考的野史、传奇小说、碑志、别集、谱录等杂史300多种,加上皇家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等地的藏书,资料十分丰富。撰写过程中,司马光匹配性选择史料,只有符合自己主张和观点的才能进入书中,在史实方面,《资治通鉴》完全是第二手资料,有时难免失真。

5/山西籍贯的司马光,有股子硬气。他历经真宗、仁宗、英宗和神宗四朝,最早撰写八卷记载战国至秦二世史事的《通志》,得到英宗赏识后受命再编《历代君臣事迹》。为此,朝廷拨专款、设书局、给编制,让他自己组建写作班子,选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为同修官。后来,他与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发生冲突,仕途几经坎坷,始终不舍昼夜沉精积思于书的编纂,历经19年始成。

6/书名由宋神宗赐写,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资治”意思代表“帮助治理”,“通”意谓博通古今的“通史”,“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同时,皇帝还亲自做了一篇序。正是这篇序,保护了《资治通鉴》免遭毁版的灾难。

7/书中各朝各纪天干地支起止时间,可查阅资料掌握,阅读时对应转换。例如开篇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著雍是戊、尽玄黓是壬,摄提格是寅、困敦是子,两者前后组合为起于戊寅年、结束于壬子年。这些称呼是从中国最古老的木星(太岁)纪年法保留下来的。司马光提倡复古,所以捡起这个已经在汉代就被淘汰了的纪年法——当然,以小人之心度之,也有与变法派斗争的意思。

8/读《资治通鉴》有什么用?一生读过17遍的毛主席这样认为,“倡以立论疑古,读书不可尽信,不可囿于人言;评其战争史笔,泼洒打天下、守天下之迹,乃政治之继续,要在取舍治乱得失,上助君王之鉴;议其褒贬明主昏君,赞前者之治国之道、用人之术,警后者之庸聩乏能,误国误民。凡此种种,述论尤多”。旨在以史为镜,借鉴前人得失,用古为今。一般人读它,更多是看人生百态,品升降沉浮;取可取经验,长能长智慧。

9/常用参考书及词典:《古代汉语词典》(查字词)、《中国历代职官大辞典》(查官职品级及沿革)、《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著)、《中国古代纪时考》、《二十史朔闰表》(陈垣著,可查找对应日期),宋代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清代吴熙载《资治通鉴地理今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