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写下一诗,说尽人生至理,一生至少要读一次

 时宝官 2022-11-28 发布于河北

古代文人大多数都具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因此他们的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们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苏轼便是这样一位古代文人,在他的二千七百多首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如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就流行为成语。

文章图片1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东栏梨花》,便是苏轼笔下一首蕴含人生至理的经典诗篇。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刚满四十一岁,但他却经历了母亲、妻子、父亲的相继辞世。而在政治上,苏轼又因新旧党争,被迫离开朝廷,在地方四处奔波。熙宁十年(1077)春,苏轼到徐州赴任,曾写了五首绝句给接替他密州知府职位的孔宗翰,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一首。

文章图片2

《东栏梨花》是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咏物诗。它主要通过对梨花的歌咏,抒发了苏轼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感叹,同时也流露了看淡人生,从失意中超脱出来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质朴无华,却含蕴颇深,可谓说尽人生至理,一生至少要读一次。清代《唐宋诗醇》曾评价此诗:“浓至之情,偶于所见发露,绝句中几与刘梦得争衡”。

文章图片3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首先,诗的第一句“梨花淡白柳深青”,即梨花透露出如雪般淡淡的白,柳树显现出浓郁的深青色。虽说这句诗不过就是从颜色上来描述梨花和柳树,但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再以柳青衬梨白,无疑把人们所熟悉的春天景物梨花与柳树写活了。同时它还象征着“一青二白”,即暗喻苏轼十分清白,这与最后的“清明”二字也相互照应。

文章图片4

紧接着的第二句“柳絮飞时花满城”,即春风一过,飘飘洒洒的柳絮就夹带着淡白色的梨花布满了全城。如果说第一句是对梨花、柳树的静态描写,那么这句诗便是动态描写。我们都知道柳絮、梨花的盛开,说明春意到了最浓的时候,但要注意的是,苏轼这里并不是赞美春天。而是以春意之浓,烘托他的春愁之深,也就是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感叹。

文章图片5

然后,我们来看诗的第三句“惆怅东栏一株雪”,即此时心绪惆怅的我,就像那东栏一株淡白如雪的梨花一样,居俗世而自清。从前面两句中,我们知道了梨花的色泽与神态,这句诗主要突出的则是梨花的神韵,也就是居俗世而自清。而历经宦海沉浮,屡遭打击的苏轼,一生清廉洁白,坦荡如砥,不就和这里的“一株雪”一样吗?所以这句诗咏梨花,其实也是咏自己。

最后,第四句“人生看得几清明?”,即人生又有几次能够看得透彻与清明呢?结合苏轼写这首诗的年龄与经历来看,这句诗不无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但更重要的却是苏轼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超脱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苏轼在自己政治失意的过程中,看透了纷杂的仕途人生,从而想要与梨花一样居俗世而自清。

文章图片6

对于我们来说,虽然不会像苏轼一样一生宦海沉浮,奔走四方。但在追逐名与利的过程中,早晚会遇到看不清明的地方,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像诗中所说的“一株雪”那样自清。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看透世俗人生的种种,不至于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综观苏轼的这首诗,不论是梨花的品格,还是苏轼的思想都是高尚的。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超脱的思想感情,无疑也是值得我们铭记的。对于苏轼这首诗,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