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跟医生打交道,做一个聪明的病人

 没有烦恼的人 2022-11-28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决定一个癌症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的原因有很多,而患者家属的因素占了一大部分。人们常认为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占主导地位。其实家属才是治疗过程中真正的主角,因为绝大部分的选择和决定权在家属手里(甚至不在患者手里)。患者家属不需要做到多么出色,哪怕仅仅是做到及格,也许就能延长亲人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甚至挽救我们的亲人生命。【做一个合格的癌症患者家属】


中国医生的三六九等

很多人会被复杂的主任、主任医师、主治、主治医师搞得摸不着北,很多人搞不清楚谁对他负责,有事要首先找谁。那好,就让我们先把程序搞清楚,不要一点小事就天天追着主任跑,把主任烦得半死,还让住院医师心生厌恨。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医师是怎样分三六九等的。中国的医师一般按资历分四等: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这是职称,住院医师是初级职称,如果按高校的老师套,那是助教;主治医师是中级职称,相当于高校的讲师;副主任医师是副高职称,相当于副教授;主任医师是正高职称,相当于教授。在很多担任教学任务的医科大学教学医院也就是这样套。这个职称评定一般是按资历,当然如果你有好朋友在从医,也就能知道这个职称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不说也罢。但一般而言,职称越高,意味着越多的经验积累,意味着越高的权威,当然也意味着越大的年纪,越多的白发。

但科室又有主任、副主任是什么意思?这是个行政职务,也就是科室主任是一个科的行政负责人当然科室主任一般是这个科室资历最高的人担任,但也不一定,有些年轻人有很高的领导能力或别的因素(这个别的因素就复杂了),他资历不高,但他就可以领导一个科室,比如一个主治医师担任科室主任。也就是说,主任和主任医师不是一回事,主任医师是一种职称,而主任是一种行政职务比如你今年是主任,明年可能就不是主任了,但如果你是主任医师,如果没有意外,你一辈子都是主任医师。

中国的一般中大规模医院是施行三级检诊制度什么是三级检诊制度呢,举个例子:比如某个医院的普外科,这个科室有一个主任医师,几个主治医师,十来个住院医师。一个住院医师负责四五个病人,住院医师将直接面对病人,你有什么事首先找他办。这个住院医师多是刚毕业的小大夫,经验不是很丰富,但他应该是随时可以出现在你的面前为你解决问题的人,这是他的职责,他解决不了他自已就会去找他的上级医师去,也就是主治医师。所以,住院医师直接向患者负责,主治医师领导住院医师的诊疗活动,主任医师领导主治医师的诊疗活动三个级别形成金字塔,等级森严。有个说法是中国目前等级最森严的三个机构是:军队、医院、寺庙。这的确是事实。所以,最好知道负责患者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是谁,治疗期间有什么问题及时跟他们联系。

怎样当一个聪明的病人

医生喜欢什么样的病人?一句话:顺从,尊重医生权威的病人,如果加上病人有钱而且舍得花钱,那么绝大多数医生会更喜欢。但是,没有一个患者有义务去努力讨好医生,聪明的病人不一定是医生喜欢的病人,而应该是能从医院那里得到最多帮助、最有效治疗的病人聪明是想办法从你的医生那里得到最真实的情况,得到他能提供的最好的治疗手段,得到医生最大限度的信任。

医生会对哪些人特别用心?听听一个医生自己的说法:1、如果是我的亲戚、朋友、或本院同事介绍的患者,我一般会用心、而且真诚、而且会很为他考虑。这点,我想大家应该不会有疑问吧?所以想办法拥有一个愿意帮你的医生朋友,这是当一个聪明的病人最简洁最有效的办法2、我对有医学常识的人也会很用心、不敢糊弄,当然态度可能不一定会那么热情。所以多懂一些医学常识,在与医生交流的时候把这些医学常识表现出来。比如我会在我的医生面前用专业的语言表达出我的理解,他当然不是傻子,马上知道我也是懂行的,说话也不再大大咧咧而是小心谨慎。当然,聪明的病人也要领会跟医生之间游戏精华,向医生提出疑问或建议要经过修饰,让医生觉得是向他寻求帮助,而不是直接挑战他的权威。

癌症治疗很多对医生来讲同样是有风险的,但医生也愿意为信任自己的靠谱的患者去承担风险。在跟医生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医生感受到你的用心。让医生知道你自己确实经过慎重思考了。同时,我们信任医生不是说我们就可以做甩手掌柜的,而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光要知道医生打算怎么治,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治。通过跟医生的讨论,明确治疗的目标,比如说是奔着治愈去,还是为了延长生存期,还是为了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不光要知道治疗有效会怎样,还要知道如果无效会怎样。要知道没有两个人的癌症是完全一样的,同样的药物对别人有效对你就不一定有效,目前的主流治疗只能是尝试着用过之后才知道。所以要事先跟医生问明白,如果无效还有没有后路。

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坚强,去接受那些应当接受的治疗,也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拒绝那些不应当接受的治疗。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去分清楚哪些是应当接受的、哪些是不应当接受的。因此,做一个聪明的病人,远比做一个听话的病人更重要。

用好医生临幸的5分钟

“排队两小时,看病五分钟”。随着医疗的需求急剧增长,医生长期超负荷工作,处于高度压力之下。医生受到时间、精力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患者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而刚确诊不久的患者往往啥都不懂或者心慌意乱,如果再碰上一个不那么和蔼可亲的医生,可能稀里糊涂的就结束了宝贵的问诊时间。

其实看门诊跟学生上课一样,也是要提前预习做功课的。大部分患者或家属虽然不是医学专家,但最好也能主动学习一些癌症相关的知识,基本掌握一些必备的癌症常识这样既有助于减少盲目和恐惧的心理,也有助于与医生沟通和交流,向医生提问时更容易问到点子上。除了要具备基础常识,还要准备好必要的病例资料首先要说清您看病的主要原因(主诉)这里面包括主要症状加时间,比如腹痛三天,发烧一天,这就是一个非常清晰的主诉。如果已经有过治疗,还要说清治疗史比如确诊时的病理结果,做过哪些治疗,治疗的应答情况(影像片子和肿瘤标记物结果),最近的生化指标以及正在服用的药物。门诊的时间有限,医生不欢迎杂乱无章且过于详细的叙述,医生想知道的,他会追问您。把需要向医生咨询的问题按照优先级在心里列好提纲。问诊的时候一定要牢牢抓住提纲,否则很容易在问诊的时候跑偏或者遗漏,以至于回到家后才想起来该问的都没问。比如:

1. 肿瘤在什么部位?属于几期?

肿瘤的位置会决定医生选择的具体方法。比如,有些部位没法手术,有些部位没法放疗。而分期的目的是了解肿瘤的严重程度。它是依据肿瘤在体内的大小和分布来决定的,通常是从0期到4期。

2. 医生准备用哪些疗法?如何用?

多数时候,医生会使用多种疗法进行混合治疗。记得询问医生具体打算用什么疗法,使用每一种疗法的原因是什么,好处是什么,风险是什么,有哪些可能的副作用等等。我们不光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光要知道医生打算怎么治,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治。不光要知道治疗有效会怎样,还要知道如果无效会怎样,还有没有后路。在跟医生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医生感受到你的用心。让医生知道你自己确实经过慎重思考了。通过跟医生的讨论,明确治疗的目标,比如说是奔着治愈去,还是为了延长生存期,还是为了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3. 这些治疗的费用大概是多少?

医生和患者是一对“合作伙伴”,是联手“对抗”疾病的“战友”。在和医生交流病情的治疗方案时,要和你的主治医师探讨治疗的花费,实实在在地说明你的经济负担能力,有了这个底,医生才能更好地根据你的经济情况选择适合你的治疗方案。比如,参加新药临床研究,不仅给患者提供了一个免费治疗的机会,也增加了患者可能治愈或提高疗效的机会。

跟医生沟通要学会察言观色,不仅听人家说什么,还要看人家怎么说。在和医生面对面的时候,我们总是谨小慎微,就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似的。我们告诉自己,只能听医生的,医生比我们高明,不能对医生的建议提出疑问。但我们都知道没有人是全能的,医生也一样,但是很少有医生在病人面前承认自己也有不懂的事情。如果一个医生在回答你的问题时露出一丝犹豫,说了半天总是在问题的外围兜圈子,眼神还会出现瞬间的游移,下意识地躲闪你的目光,这时候你可以相信,他是在谈论一件他自己并不了解的事。医生有许多话很权威,也很有价值。但同时医生也有很多话并没有真正的意义。这些话里传达的信息常常引起我们的过分依赖,甚至误导了我们的注意力,以至朝着一个错误方向走去。有时我们需要适时追问医生,问清楚他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应该明白,不要苛求医生句句是真理而是从医生那里尽可能多的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同时排除那些会诱使自己犯错误的东西。因为有时他们也只是随口一说,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